青年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网络时代中国政治的新命题_政治论文

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网络时代中国政治的新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网络时代论文,命题论文,中国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内在结构,从而对传统社会运行方式和政治组织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普及使网络逻辑重构了现实社会运行逻辑,从而导致了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中发生转移。社会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青年化社会的出现。青年化社会生成引起了政治运行逻辑开始发生变化,面对这一新的变化,作为直接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首先必须予以回应,从而为政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构建有机化政治做出应有贡献。

一、权力转移与社会形态: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技术革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平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许多行动方式,而且还因此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把握网络时代到来对我们政治和社会可能导致的后果,首先从社会形态问题研究入手,以期获得网络时代到来对社会形态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把握,从而为研究奠定基础。

1.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基本依据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重规定属性,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规定属性予以把握。同样对社会形态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把握,其中有三个关于社会形态划分角度在学术界中是比较受公认的:一是从生产力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网络(信息)社会,其本质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迁;二是从生产关系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本质是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如阶级)之间发生转移而引起社会形态变迁;三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人与人之间直接依附的传统社会、人与人通过物的依附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社会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后现代社会,其本质是人的解放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见表1)。

2.权力转移与年龄群体:社会形态划分的一个维度

既然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中转移所引起的社会形态变迁是社会形态类型划分的一个维度,那么这种人群既可以是阶级群体,也可以是年龄群体。在农业社会条件下,土地是社会权力所依赖的基础,同时整个社会是以共同体化方式存在着,社会流动很少,知识和文化传承是以前喻方式进行的,社会权力主要掌握在自然权威的老年人手上,青年人完全依附于共同体,这时尚无青年概念,因此,农业社会也可以称为老年化社会。随着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资本和技术成为社会权力的基础,资本为了增值,不仅需要打破地域封锁,而且还要摧毁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同时,为了最大化获得资本增值以及遵循技术积累的规律,从17、18世纪起,西方国家开始普遍建立各类学校,并提出了退休的概念,由此,青年概念开始出现,青年作为后备军概念的独立主体开始生成,到了19世纪许多国家开始建立了退休制度,这就意味着,在工业社会条件下,青年人和老年人被制度化区隔在社会主流空间之外,这时社会权力掌握在中年人的手上,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工业社会称为中年化社会。在网络社会条件下,权力基础除了资本和技术之外,还增加了信息,同时互联网空间所具备的无边界和去中心化的特点,突破了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制度化区隔,使青年人和老年人得以有可能进入社会主流空间之内,但是由于网络社会条件所具有的技术和信息快速更新等特点,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知识传播特点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前喻和并喻方式向后喻方式转变,从而使青年人成为网络社会中的最适应者和最主动参与者,由此,社会权力开始向青年人转移。因此,我们就可以将网络社会称为青年化社会(见表2)。

3.社会形态发展与青年解放:对青年内涵的新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而人类解放既包含有人的解放,也包括政治解放。上述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青年的发展,在农业社会条件下,老年人处于支配地位,青年人依附于共同体,作为年龄群体的青年人,并不作为独立群体存在,青年人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工业社会条件下,青年人虽然被作为年龄群体被制度化区隔出来,从而使青年作为开始具有主体性并以相对独立群体方式出现,但是在现实中却被区隔社会主流空间之中。虽然到了十九世纪末开始,青年人中的部分也开始拥有了投票权,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被区隔在政治空间之外。诚然,在每一次历史转折点上,我们总是能看到起到先锋作用的青年人的身影,但是在日常性政治和社会权力空间内,青年人总是处于被区隔的边缘化状态中。不过,相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这时青年人不论是在人的解放方面,还是在政治解放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进步。随着网络社会到来,技术革命导致了虚拟空间的出现,从而使物理空间中的制度化区隔,在虚拟空间中被打破了,青年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与志趣相投之人跨区域进行对话,并对感兴趣的话题即时发表观点,或通过网络结成具有行动能力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同时,开始实现了从工业社会条件下无法参与政治和影响社会或被组织化地参与政治和影响社会的方式,向完全可以并以自主方式参与和影响政治和社会方向转变。另外,由于技术快速更新和发展,使青年人成为掌握最先进技术和技能的主力军。由此,青年人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力军开始向兼具生力军和主力军转变。因此,在网络社会条件下,青年概念内涵获得了新的拓展。

二、走向青年化社会: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形态

上文我们从逻辑和理论方面论证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权力向青年转移,从而导致青年化社会到来。那么以下将从实证层面来看网络时代到来是否也使中国进入了青年化社会。

1.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一个基本事实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快速发展,到2000年中国进入了宽带时代。随后中国互联网普及速度就得到了迅猛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介绍:“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十分主要的支持平台和生活空间。如作为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之一的淘宝网,截至2009年底就拥有注册会员1.7亿,占网民总数44.7%,占总人口数13.43%。[1]因此,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基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介绍,从2000年至2010年6月,30岁以下群体占网民的比例约在60%-75%之间,35岁以下群体占网民的比例约在80%-84%之间,而在10岁以下的群体只占网民的1%左右。因此,从现有数据来看,目前网民主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进入了青年化社会阶段(见表3)。

3.青年在网民中比例下降趋势与走向青年化社会:并不矛盾的命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年群体在网民中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这已经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到了证明,这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青年作为网民主体的现象将会不再存在,网民将在各个年龄段中较为合理分布(即与人口分布结构相对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与走向青年化社会相矛盾。理由如下:

第一,青年化社会意味着青年从区隔中走出,成为能够自主参与社会和政治的相对活跃的年龄群体,并且是通过网络来实现这一目的,这就意味着权力开始发生转移以及权力运行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而使青年人扮演着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中更为重要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网络社会条件下技术和信息的更新和变化速度较以往社会都来得迅猛,因此,知识和文化的后喻性,使青年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具有了相对有利的主动权。诚然,在网络时代条件下,中年人依然还掌握着巨大的社会权力,但是相对于工业社会时期,许多社会权力已经转移到了青年人身上,同时整个社会也因此被迫适应由青年人所产生影响的新的社会权力运行方式。这也就是说,青年化社会更多的是意味权力的转移,而不是权力的替代。因此,青年在网民中的比例下降,并不因此而与走向青年化社会趋势相矛盾。

三、并非只是青年问题: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新命题

虽然在青年化社会条件下,青年成为社会权力运行主体之一,或是其作用大为增长,但是,由于青年化社会到来是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因此,它的出现并非只是关系到青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运行方式和政治运行方式转变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其自身社会和政治发展逻辑更使青年化社会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得以进一步凸显。

1.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一种决定关系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研究信息时代权力转移现象时认为:“‘权力转移’不只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而是权力的改造。”[2]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网络化逻辑会导致较高层级的社会决定作用甚至经由网络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利益;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3]这就意味着由于互联网普及所导致的青年化社会出现,不仅意味着青年开始从区隔中得到了解放而进入了社会主流空间,而且由于网络逻辑所导致的权力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青年化社会下权力运行主体和权力运行逻辑都与过去任何社会有着巨大差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变化将直接导致政治形态的变化,这也就是说,随着青年化社会出现,新的政治形态也将随之而出现。

2.双转型条件下的青年化社会与政治发展:中国的逻辑

任何一种变革因素所导致的政治形态变化情况,都受其所在国家自身的发展逻辑影响。同样,由于互联网普及所导致的青年化社会对中国政治形态影响也受到中国社会和政治自身逻辑的影响。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实际上是经历了双重转型:一是由制度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即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从单位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二是由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即由于互联网普及所导致的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型。前者导致了社会成员的原子化,而后者导致了社会成员通过网络再组织化。由此导致了公民社会以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方式在中国快速崛起,并以青年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型运作逻辑和互动方式,开始不断构建新的话语空间和行动组织,形成了新的政治空间,推动着中国政治的发展。

3.整合青年与走向有机化政治: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新命题

由于新的话语空间和行动组织,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成的原子化个体为基础上,通过网络自主组织化后而生成的公共生活载体,政治学将这种公共生活称为私域化公共生活。在私域化公共生活中,社会成员与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疏离化状态,我们将这种政治状态称为疏离化政治。在疏离化政治中,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或是处于淡漠或是处于对抗状态。能否走出这种疏离化状态,实现有机化政治,即进入一种国家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和有机合作状态,将关系到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由于在中国新生成的公民社会是以青年为主体或青年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因此能否有效整合青年,将成为中国政治能否走向有机化政治的关键。

四、在政治发展与政党发展之间: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

如果政治长期处于疏离化状态,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十分不利,因此,走出疏离化政治,实现政治有机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有机政治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匹配的一项政治性战略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其组织功能和组织形态进行调整。在青年化社会条件下,作为政党整合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共青团,其政党青年组织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能否适应青年化社会要求发挥自身作用,不仅关系到共青团自身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中国政治发展。

1.有机化政治与政党发展:基本方向

在西方国家中,政党出现导致疏离化政治开始向有机化政治过渡,政党因此成为了沟通国家和社会的中介和桥梁。但是,政党传到中国之后,所承担的使命就远比在西方国家来得复杂,首先它必须完成创立国家和组织、改造社会的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就必须着手进行组织社会和改造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通过在宏观上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微观上建立了单位社会体制,中国共产党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和政党组织网络将社会组织起来。由此,中国进入了以政党组织网络为组织基础,以政党组织原则为组织逻辑的单位化政治。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开始通过市场和网络实现了自组织化,从而导致曾经作为组织社会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开始出现“边缘化”,由此,单位化政治开始向疏离化政治转化。然而,疏离化政治出现并非意味着政党作用在中国已经失效,只是意味着政党功能需要进行转换。为此,中国共产党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任务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并在党的十六大上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和执政党建设的概念,这就意味着政党功能开始从之前的“建立国家制度、组织社会力量”,向“运行国家制度、表达社会意志”转变,其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整政党功能,推动政治状态从疏离化向有机化发展。

2.党团关系与政党整合体系:共青团使命的历史逻辑

实现政治有机化,对于政党来说,需要在价值、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同时予以推进。从组织方面来说,政党必须在充分发挥政党组织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与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内在结构相一致的组织形态,从而能够在组织上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构建政党新型组织形态,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狭隘的党建思路,从单一依靠政党力量来整合社会,向通过构建以政党为核心的政党整合体系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已经在制度安排和组织构建上,已经建立了政党整合体系(只是后来在单位化政治条件下,除了政党组织外,整合体系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其中,中国共青团就是政党在其创建之初,为了实现对青年领导而创建的政党青年组织,这就意味着共青团从其成立之初就是作为政党整合体系而存在着,是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度性安排。因此,在走向有机化政治过程中,中国共青团理所当然就成为政党所构建的整合社会的组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的凸显: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政治使命

中国公民社会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到来的双重逻辑的共同催生下快速生成的,从而在生成方式上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公民社会。由于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生成的,这就导致中国公民社会不论是在参与主体或是作用发挥上,青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能否有效整合青年,从而使青年与政党、青年与国家之间形成良性关系,就成为走向有机化政治关键。而共青团作为政党整合体系中直接与青年发生关系的政党青年组织,就成为政党整合青年,进而实现政治有机化的最重要组织载体。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共青团所承担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就显得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来得重要。

五、关系空间再造与团青关系重建:共青团政治使命完成的组织基础

对于共青团来说,要协助中国共产党实现构建有机政治的目标,首先必须推动自身组织形态转型,通过重新构建团青关系,以适应青年化社会条件下的青年工作要求。

1.走出单位化政治思维与重建团青关系:实现有机化政治的共青团战略

在单位化政治条件下,凭借着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特殊关系,共青团可以利用政治优势,建立了以依附性为主要特征的团青关系,青年与共青团之间存在着较高利益相关度,因此,在单位化政治条件下,共青团可以很轻松地将青年团结到自己身边,从而实现政党交给的政治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单位社会体制开始衰微,社会成员与政党之间利益相关度开始下降,青年个体与共青团之间关系也开始出现了疏离现象,特别是网络社会到来之后,青年通过网络开始实现了自我组织化,并出现了具有相对自主性的话语空间和行动组织。显然,在这样条件下,所需要建立的团青关系,不论是从性质上还是在实现方式上都与单位化政治条件下的有着本质差异。因此,重建团青关系就成为了共青团推动中国政治有机化的本质要求。由此决定了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新型团青关系的构建任务比单位化政治条件下要来得复杂,需要通过推动共青团组织形态整体创新和发展来实现,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三个空间中完成:一是价值空间,主要是通过凝聚共识来实现价值引导;二是制度空间,主要是通过利益表达来赢得青年认同;三是组织空间,主要是通过构建新型整合体系实现对原子化和组织化青年的有效整合。这样也就意味着,所谓重建团青关系就是遵循现代政治运行的内在逻辑,通过推动组织形态转型,使共青团能够适应青年化社会要求,在充分尊重青年以及青年组织主体意志基础上来构建新型的有机的团青关系,从而为有机化政治的构建奠定基础。

2.在整合利益与培育责任之间:团青关系重建的政治逻辑

政治学认为利益决定政治,政治功能在于协调利益,而政治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其基础在于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的责任。这一原理适用于任何形态的政治,只是在不同社会和政治形态下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青年人之所以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人际方式进行自我组织起来,究其根本动机也主要是以利益和责任为核心的。其中最典型案例就是车友会中所存在的从“腐败”到“公益”的演变现象,所谓“腐败”就是指车友会刚刚成立时不论是出发点还是运行方式,都是围绕着参加者的利益而展开,在平常活动过程中也经常是以游乐或吃喝为主,但是随着组织进一步发展,许多车友会成员就会感觉到仅仅如此就没有多少意义了,由此,许多车友会就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甚至一些车友会因此而演变成公益性组织。既然,利益与责任是青年组织化的根本原因,那么共青团在重建团青关系时就可以围绕着利益和责任而展开。从具体逻辑来说,共青团首先必须立足于青年利益,对不同群体的青年利益进行分析,或是在价值空间、或是在制度空间、或是在组织空间予以整合,而后在利益整合基础上,培育青年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当然,也可以直接以责任为出发点进行整合青年。

3.关系空间再造与共青团政治使命完成的组织基础

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共青团需要推动自身整个组织形态转型,而其中基础的任务就是推动组织结构创新和发展。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结构变化和发展都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如果环境发生变化而组织结构却没有创新,或组织结构创新没有充分体现环境变化的本质特征,组织就无法有效作用于环境,从而使组织功能的实现受到削弱甚至失效。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共青团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内容有许多方面,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共青团组织结构调整需要最为关注的,那就是青年已经通过网络凭借自身力量或在其他社会力量作用下按照社会逻辑实现再组织化。这就意味着共青团必须通过组织结构创新将这些组织化了具有相对自主性的青年有效整合起来,只有如此共青团才能完成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协助党推动政治有机化的历史使命。

六、从把握下一代到引领下一个时代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秩序都产生了严重冲击,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权力在不同人群之间进行转移,其中也使长期以来被制度化区隔的青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得以自主参与社会与政治,再加上网络社会的后喻文化特征,使社会权力开始向青年人转移,从而意味着青年化社会到来。青年化社会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权力转移,而且在中国自身社会和政治逻辑作用下,它的到来还加剧了政治疏离化现象的出现。构建有机政治,走出疏离化状态,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匹配的政治战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可持续领导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走向有机化政治需要中国共产党调整自身组织功能来实现以及推动政党组织形态转型来实现,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构建政党整合体系。共青团作为政党整合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政党青年组织的政治属性,使其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如果说过去党通过共青团对青年的领导的目的在于对下一代人的领导,那么在青年化社会背景下党通过共青团对青年的领导就不仅意味着对下一代人的领导,而且还意味着对下一个时代的领导。因此,为了协助政党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对领导和政治的要求,使中国政治走向可持续的有机发展的道路,共青团也必须推动自身转型,从而适应青年化社会要求。

标签:;  ;  ;  ;  ;  ;  ;  ;  

青年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网络时代中国政治的新命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