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通过1:100施工导流水工整体模型,测试了导流洞运行相关的水力学指标。结合泄流流态、泄流能力、导流洞压力特性和出口下游河道流速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表明,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洞身段陡坡改为缓坡,流态变化更为稳定清晰。
关键词:导流洞;流态;明满流交替;压力分布;流速
1 概述及模型设计
宽扎河(Kwanza)位于安哥拉中北部,卡卡水电站是宽扎河中段规划的8个梯级电站中的第3级,枢纽布置为主坝布置在主河床,最大坝高103m,设5个表孔和2个底孔泄洪;左岸地下厂房布置4台530MW的发电机组,坝后左岸布置1台52WM的生态发电机组。
施工导流采用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全年挡水、导流隧洞泄流的导流方式。导流建筑物由布置在右岸的两条导流隧洞及河床上、下游土石围堰等临时建筑物组成,详见图1。导流隧洞设计最大洪水流量为3400 m3/s。
图1 施工导流平面布置图
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为正态模型,比尺为1:100。模型上游长500m,高0.85m,下游长8.35m,高0.85m,相当于原型上游长0.5km,下游长0.835km。模型上游地形最高高程为560m,下游地形最高高程为550m。
河道地形采用等高线法制作,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模型导流洞进口段采用光面有机玻璃制作,马蹄形洞身段采用刻槽间距2.4mm、槽深1.0mm的加糙有机玻璃制作。上、下游围堰、导流洞进口和出口明渠及边坡均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制作。模型制作和安装精度符合《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L155-2012的要求。
模型流量采用电磁流量计量测,水位采用测针量测,时均压力采用测压管量测,流速采用旋桨流速仪量测,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均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2 试验测试内容
测试导流洞的流态、泄流能力、压力特性和出口下游及河道流速分布。
3 试验成果
3.1进口及洞身流态
(1)上游引渠与进水前池流态
上游引渠与进水前池流态参见照片1,各级流量下引渠左侧山体处存在较强的绕流现象,明渠内水流分布不均,呈左少右多状,随着来流量的增大,绕流现象加强。
Q≤2004m3/s时,上游引渠与导流洞进水前池之间水面跌落明显,进水前池内水流翻滚,水面波动较大,两条导流洞均呈明流;2004m3/s<Q<2472m3/s时,上游引渠与进水前池间的水面落差逐渐减小,进水前池整流作用减弱,池内水流均匀性变差,主流偏右行进,此流量区间内两导流洞进口仍呈明流,1#导流洞(右侧)分流略大于2#导流洞(左侧);2472m3/s≤Q<3400m3/s时,前池内主流偏向行进一步加强,两条导流洞进口均呈满流,1#导流洞分流量大于2#导流洞。
Q=3249~3400m3/s时,2#导流洞进口处左侧出现稳定吸气漏斗漩涡(参见照片2),观察到该洞存在持续进气现象。
照片2 2#导流洞进口处漩涡流态
(2)导流洞洞身流态
各级流量下1#、2#导流洞各部位流态参见表5.1~表5.2与照片3~5。
照片5 导流洞内满流—明流—明满交替流的流态(Q=3249m3/s)
(3)流态分析
导流洞洞身段底坡在各级流量下均为陡坡,水流在进口段末端收缩后进入洞身段,在洞身段形成陡坡壅水曲线,这是导流洞形成明满流交替并存流态的主要原因。
Q=2472~3406m3/s时,导流洞进口段为压力流,出口段为明满交替流或压力流,中间段为明流,此段顶部压力不稳定,不利于导流洞的安全稳定运行。
3.2泄流能力
导流洞闸门井通气条件下,在Q=651~3406m3/s流量区间,观测了1#、2#两条导流洞联合泄流的泄流能力,试验成果详见表3和图2。根据上游来流量由图3.1查得对应的下游水位,模型上控制下游水位和来流量,读取上游水位。
设计最大洪水流量Q=3400m3/s时,上游水位为549.32m,比上游围堰顶高程低4.68m。
从上述流态分析可知,进口段为导流洞泄流能力的控制段。
导流洞的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表3 1#和2#导流洞联合泄流能力
图3 压力测点布置图
(1)洞顶压力
洞内存在明满流并存或明满流交替流态时,局部洞顶间断性脱空,导致测压管内易于进气,压力值难以准确量测,仅在进口段为稳定压力流的工况下对其进行了压力进行测量。
Q=3400m3/s和Q=2840m3/s两级流量下,1#导流洞进口喇叭口段最大负压为-1.5×9.81kPa,2#导流洞进口喇叭口段最大负压为-2.59×9.81kPa,因该处水流流速不大,发生空化空蚀的可能性不大。
(2)洞底压力
1#导流洞底压力均为正压,压力分布正常,其值随流量增大而增大。马蹄形洞身段除堵头段外,洞底压力沿程增大,出口末端洞底压力最大。
2#导流洞底压力均为正压,压力分布正常。堵头段下游至洞出口,洞底压力沿程增大,出口末端洞底压力最大。
(4)进口喇叭口段分流墩右侧壁压力
Q=3400、2840、2000m3/s时,进口喇叭口段分流墩右侧壁压力均为正压,压力分布正常,其值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3.4出口流态
各级流量下导流洞出口均为自由出流,设计流量下下游围堰迎水面水面最高高程为540.83m,比围堰堰顶高程低2.17m。
在设计最大洪水流量Q=3400m3/s(全年P=4%瞬时洪水)时,两条导流洞出流于1:4反坡末端汇合后经下游明渠斜向进入下游河道。下游围堰及其下游左侧近岸区域形成逆时针回流,围堰处回流流速小于1m/s。水流出下游明渠后,受左侧回流挤压,主流偏中右侧进入下游河道,未见其明显顶冲左岸流态(见照片6)。导流洞出口下游500m处,水流基本顺河道中部深槽下行。
其它流量下,导流洞出口明渠及下游河道内的流态与设计工况基本一致。
3.5出口下游流速分布
三级流量下,导流洞出口及下游河道的流速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导流洞出口1:4反坡末端最大流速为6.02~8.07m/s;出口下游123m断面(下游明渠尾部)右侧岸坡处流速为6.08~8.87m/s;出口下游212m河道右侧近岸流速为6.75~9.98m/s。下游河道左岸近岸最大流速为5.75m。
4结论
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增大,两条导流洞依次出现明流、明流-满流、明流-明满交替流、满流-明流-明满交替流的流态,其中1#导流洞在设计流量附近还存在以及满流-明流-满流的流态。Q=2472~3406m3/s时,导流洞中间明流段上部压力不稳定,不利于导流洞的安全稳定运行。
经研究将洞身段陡坡改为缓坡,并进行模型试验,确认洞身流态依次为明流、半有压流和满流,流态变化稳定清晰。
(2)两导流洞联合泄流设计最大洪水流量Q=3400m3/s(全年P=4%最大瞬时洪水)时,上游水位为549.32m,比上游围堰顶高程低4.68m,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3)导流洞各部位压力分布正常。1#和2#导流洞喇叭口段顶部存在负压,1#洞喇叭口段最大负压为-1.5×9.81kPa,2#洞喇叭口段最大负压为-2.59×9.81kPa,发生空化空蚀的可能性不大。
(4)导流洞出口下游未见水流直接顶冲左岸现象。出口明渠尾部右侧岸坡及其下游近岸流速较大。
参考文献
[1]长江科学院安哥拉卡卡水电站施工导流水工整体模型试验成果报告 2017.
论文作者:高得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下游论文; 压力论文; 流速论文; 流量论文; 围堰论文; 喇叭口论文; 河道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