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文化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课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课堂文化的属性如何,直接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能否走向深入。如何构建起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文化呢?笔者就此谈几点思考,以期方家指正。
一、正确界定语文课程和课堂概念
语文课堂文化的构建必须从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概念的正确界定开始。传统的语文教育对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求重视不够,片面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偏重现行目标的达成,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材的编写和在教法的选择上,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片面地强化了语文的抽象性和客观性;习惯用单一的目标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了语文作品的多元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体感悟的独特性。因此语文课堂仅仅成了“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泛指各种教育活动的场所”,语文课程被简化为语文课本,语文能力被异化为考试成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成了向学生系统地传递预设的学科知识,课堂更成了一种传递知识和累积训练的场所。基于此种概念下的语文课堂文化,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支撑下的课堂必然导致对语文课人文属性的忽视,它有悖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语文课程性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文化已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必须对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进行正确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学习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课程不仅仅是语文教材,它应该具有鲜明开放性、多元性、时间性的系统,一切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因素都应被视作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堂也不单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平面物理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独特的组织形式,是知识传递的一种过程,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情感熏陶的一种方式、启迪学生心智的一种环境、构建生活意义的一个系统和关注人本发展的一种取向。只有对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基于此种认识和界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文化的构建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文化的主要特征
重新构建的语文课堂文化是一种立体、开放、多元的社会亚文化,其核心特征是具有以下几种感受。
1.安全感。这里所说的安全感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安全。重新构建的语文课堂文化支撑的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每一个人都能坦率地呈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即使暴露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不会招致教师及同伴的非议和嘲笑,不会产生羞辱和难堪的感受,相反一致认为产生错误和不足是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是取得进步和成熟的途径,获得自己独特体悟的方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安全,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合作和探究中去。
2.归宿感。一个健康的群体文化总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持久的自豪感。在这里群体之间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互相承受、互相感染,自我的价值得到体现,个体的心灵得到呵护,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学生总是不断获得心灵的启迪,心智的成长、情感的丰富、身心的愉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
3.自主感。所谓的自主感就是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获得当家作主的感觉。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不再有尊卑之分,不再有话语霸权,不再会惟师独尊,学生能够通过协商和讨论制定群体的行为准则,能自主平等地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学习、对同伴、对教师的评价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4.成就感。近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受到诸多的批评与指责,原因当然很多,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课堂效益差,学生缺乏成就感,一种优秀的课堂文化能够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能够为学生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在这里学生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储备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作为清醒和敏感的公民积极参与生活挑战的能力。
三、重新厘定语文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文化的核心内容,课堂规则的属性决定着课堂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谓课堂规则,就是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行为准则。课堂规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从范围上看,它具有广泛性与独特性的属性,有些规则适合于所有学校的课堂,有些则为某一地区特有;有些规则是学校传统的传承,有些则是课堂中师生行为的自然约定。从功能上看,它具有维持性与促进性的特性,有些侧重课堂秩序的维持和控制,有些则侧重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和鼓励。反观现行的语文课堂规则,无论是范围上还是功能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范围上,现行的语文课堂规则强调适合所有学生、学科的共性要求。语文的学科特性不明显,轻视了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在文本感知过程中独特感受和体悟,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多元性、丰富性等学科特性,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持“问题人”的预设,夸大了学生负面特性,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不断地控制与修正之中。因此在规则的功能取向上,更多倾向于维持性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甚至不惜采取一些高压措施或期待一种消极的涟漪效应,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让学生难以进行广泛深入自由的讨论等活动。在课堂管理上,教师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和修正的消极任务上,忽视了激励对话、促进合作、引发思维碰撞等积极任务的重要作用。此种规则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文化具有浓厚的强制特性和等级特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平等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师生关系长期处于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层面,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制约了课堂对话的展开,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体悟,导致师生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激化,给学生心智的正常发展蒙上了难以消除的阴影。为此必须对现有的语文课堂规则及其价值取向进行深刻地反思,改变维持性规则和促进性规则的权重关系。在范围上应更加重视师生的个体差异,凸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作为制定与执行规则的基点。在功能取向上,更加凸现促进性规则的价值取向,确立对学生的正向的估价,激励并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引导教师把课堂管理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有效地激励语文课堂中展开对话、合作、探究等积极任务上。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更加注重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和商定,变约束学生的单向性规则为激励师生合作探究的双向性规则,力求使语文课堂管理中民主和谐的氛围更浓厚,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的心智发展更趋愉悦。此种规则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文化才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科学评价语文课堂管理
语文课堂文化的重新构建必须以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体系为支撑。现实中,许多教师不愿或是不敢大胆进行课堂管理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陈旧的评价机制心存顾忌。传统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过分注重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把课堂是否安静、学生是否听话、教学任务是否按预设的轨道完成等作为评价教师课堂管理优劣的要件,而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否活跃、情绪是否愉悦、个性是否得到发展、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等一系列隐性而又被语文课程标准备加推崇的学生心智发展过程,不作任何实质性的关注。这就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评价机制,注重对课堂管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的考查,把激励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个性的发展情况、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学生情绪的愉悦程度、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等积极任务作为课堂管理评价的核心因素,切实增强教师积极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文化的内驱力。
五、切实解决师生文化适应问题
语文课堂文化的重新构建,还必须高度关注师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文化的适应问题。长期以来,教师的学习经验、职前职后接受的各类教育培训,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了一致性,教师的课堂行为成了原有课堂文化的诠释和载体。而新的语文课堂文化所要求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教育行为和教育评价方式与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很大差异。无论是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上,教师都会对新的课堂文化要求产生一种陌生感和抵触情绪。语文课堂的另一主体——学生,其先前的课堂文化经验也会对新的课堂文化造成认知和适应上的障碍。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的这种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师生双方能否有效解决,将关系到新的语文课堂文化能否构建和确立。如何有效地解决师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呢?首先要引导师生改变现有的经验知识结构。经验知识即缄默知识,是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晰的知识,它支配着整个认识活动,使人们获得先行知识的“向导”,它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场景,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建设有效融合,通过改变制度文化和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在培训、学习中获得关于课程改革的显性知识向经验知识转化,从而达到改变师生原有的经验知识的目的。其次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文化适应策略。新旧课堂文化的冲击,会给师生的课堂生活带来压力、紧张和困惑。要解决这种文化适应的问题,就必须要帮助师生确立既保持原有经验知识的精华,又主动接纳新课堂文化的适应策略,有效缓解新旧课堂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焦虑。总之,只有有效地解决了师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文化才能真正地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