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实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陈 娟1,武一丹2,张 婷1,严 舒1,王婷婷1,杨雨生1,欧阳昭连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市 100020;2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市 100191)
摘要
背景: 组织工程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能够为相应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1)中国8m3户用沼气池发酵过程(功能单元为400m3沼气)对环境影响负荷为1.641 8人当量,各种环境影响类型的相对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富营养化、全球变暖、酸化。其中,富营养化加权后影响潜值占整个环境影响负荷的93.2%。
目的: 评价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
方法: 采用MESH 主题词联合自由词在PubMed 数据库中检索组织工程基础研究论文和顶尖论文。以全球为背景,基于论文数量、论文数量增速和顶尖论文数量及占比,从基础研究规模、增速和质量等角度分析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另外,通过论文量多少判断中国与全球的研究热点子领域。
结果与结论: ①组织工程领域发文量排名前5 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总数达17 031 篇,仅次于美国;②中国论文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9%,顶尖论文数量为195篇,在前5 强国中分别排首位和末位。中国8 家机构的发文量进入全球前30 位,其发文量平均增速为21.2%,显著高于全球前30 位机构的平均增速14.2%(P <0.001),但中国机构的顶尖论文产出较少,顶尖论文比例显著低于前30 位机构平均水平(2.0%,5.2%,P =0.002);③从学者来看,中国有5 名研究者的发文量进入全球前25 位;④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集中在骨和软骨、神经、肝脏、皮肤、心脏及眼等子领域,与全球一致;⑤结果显示,中国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强,规模大且增速快,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顶尖研究成果,但比例仍较低;众多中国机构和中国学者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基础研究竞争中跻身全球前列且发展势头强劲,顶尖研究成果数量仍有上升空间;建议在重视转化和临床需求引导的情况下注重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为组织工程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加载过程中对梁的挠度、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变进行测量。板底共布置5个挠度测点,如图2(c)所示。裂缝则采用精确度为0.01mm的百分表进行测量,将百分表和一块表面光滑的木块分别粘贴于裂缝两侧,百分表的触头顶在木块上,通过百分表数据的变化来显示裂缝宽度的变化。加载过程中对钢筋的应变进行测量。加载前,在钢筋应变测点凿开露出主筋,使用精度为1με的钢筋应变计记录每个加载阶段的钢筋应变。本试验中主要测定板底外侧纵向钢筋的应变,考虑到主筋开凿位置过多造成破坏过大,对板的实际承载力产生一定影响,故在两侧各选一个位置布置测点。测点S1、S2分别距板中心线120cm和50cm,如图3所示。
“出兔口”,即卯时日出;“入鸡肠”,即酉时日落。这种与十二生肖和地支、时辰搅和在一起的字谜,老年人猜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年轻人猜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关键词:
组织工程;基础研究;科技论文;顶尖论文;文献计量学;医疗器械;创新力;研究热点
0 引言 Introduction
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器官缺损及相应的功能缺陷,已成为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缺损的组织器官,传统手段通过移植进行修复,包括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自体移植往往导致供体区域组织创伤,而异体移植又面临供体严重短缺的现状。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组织工程已成为治疗组织器官缺损的新理念。所谓组织工程,是指提取少量种子细胞,经体外扩增后移植到支架材料上,再培养形成工程化的组织器官,植入体内修复相关缺损部位[1-2]。当前,组织工程技术已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骨和软骨、神经、皮肤、角膜、血管等部位的修补和再生,部分产品已上市,组织工程给患者带来的将是治愈,而不是有限缓解,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3],对于一些危重病症如肝肾功能衰竭等,组织工程提供了除移植之外唯一的治疗方法。而在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领域,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组织工程也为延续人类生命提出了新的思路[4-5]。
目前,少部分组织工程研究已转化成产品进入临床,例如皮肤科、关节软骨、血管系统的修复等等,但大多数组织工程研究尚处于基础研究或技术开发阶段[1,6-7]。组织工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技术支持,包括种子细胞选取、细胞培养技术完善、支架材料合成等,只有获得具有相应功能及形态的组织或器官,才有可能真正替代现有传统疗法[8-11]。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攻克组织工程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并加速转化,对于加快医学科技创新,进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至关重要[1]。
组织工程已成为众多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之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稳中有升,欧盟委员会“地平线2020”计划专门设立了多个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相关课题;英国研究与创新中心在过去10年间对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领域资助近10亿英镑;日本在第4期科技基本计划中将再生医学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课题[1]。中国的组织工程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宏观布局下,中国先后通过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对组织工程研究进行资助[2],过去5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资助组织工程领域研究课题八百余项,资助总金额超过4亿元。2016年,中国科技部首次设立了“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近3年共资助项目60余项,项目平均资助金额近千万元。同年,中国还设立了“干细胞与转化研究”试点专项,近3年共资助项目近百项,项目平均资助金额过千万元。
在大量投入的背景下,亟需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从而抓住当前关键时期,推动组织工程领域创新发展。考虑到组织工程领域大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而基础研究的成败往往对后续技术开发和产品转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文章将对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作计量分析,以此分析中国、中国机构及中国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实力,为相应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国内市场:据协会监测的24个省份数据显示,中国磷酸二铵批发价格周环比总体稳定,局部涨跌互现。其中,山东、广东、甘肃、新疆价格分别上涨4.2元/吨、50元/吨、25元/吨、25元/吨;北京、河南、湖北、云南4省价格分别下跌 30元/吨、47.5元/吨、22.6元/吨、16.5元/吨,其余省份价格持稳。中国磷酸二铵零售价格周环比持稳,局部价格上涨。其中,河北、广东、宁夏、新疆价格分别上涨8.3元/吨、50元/吨、200元/吨、3.4元/吨;山东、河南、湖北、四川4省份价格分别下跌 15.8元/吨、10元/吨、17.9元/吨、33.3元/吨,其余省份价格保持稳定。
表1 组织工程基础研究论文数量、质量及增速的国别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s of quantity,quality and growth rate of basic research paper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mong countries
2.3 机构分析 如表2所示,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北京大学等8家机构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发文量分别排名全球第7,8,9,19,21,23,25,28位,其中3家机构进入前10位。这8家机构过去10年发文量的复合增长率(中国机构vs. 前30位机构:21.2%,14.2%,P <0.001),也显著高于22家非中国机构的平均增速(中国机构vs. 非中国机构:21.2%,11.7%,P <0.001)。中国科学院是国内产出顶尖论文最多的机构(38篇)。需要注意到,中国机构的顶尖论文占自身发文量之比显著低于前30位机构均值(中国机构vs. 前30位机构:2.0%,5.2%,P =0.002),也低于非中国机构均值(中国机构vs .非中国机构:2.0%,6.4%,P =0.014),无任何中国机构达到前30位机构的平均水平(5.2%)。
1.3 检索文献数量 共检索到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量约128 100篇,其中顶尖论文约3 899篇。
1.1 检索数据库与检索词 在众多创新成果当中,科技论文是反映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大量应用科技论文定量评价基础研究创新态势的应用实践[12-15]。文章于2018-11-06在PubMed数据库中采用主题词(tissue engineering)联合自由词检索组织工程基础研究论文和顶尖基础研究论文。
1.4 数据分析方法 以全球为背景,基于论文数量、论文数量增速和顶尖论文数量及占比,从基础研究规模、增速和质量等角度分析中国、中国机构及中国学者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另外,通过论文量多少来判断中国和全球的研究热点子领域。分析中涉及到单样本t 检验和独立样本t 检验的情况,均使用SPSS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完成。
2 结果 Results
2.1 全球概况 1900年至今,全球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量约128 100篇,其中顶尖论文约3 899篇,占3.0%。近年来,全球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论文量快速增多,10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8.8%。
作者的分析显示,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发文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10,大约是美国的一半,这2个数据均远高于中国在整个医疗器械领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不及1/20和不及1/5)[18]。从研究机构来看,中国8家机构的发文量进入了全球前30位,其中3家进入全球前10位,说明中国研究机构的学术产出也相对较大。从研究人员来看,中国部分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已进入全球前列。这些数据均表明,组织工程领域属于中国发展得较好的一个领域,学术规模已领先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并且已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带头人,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从增速来判断,中国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规模仍处在快速扩大之中,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表2 组织工程基础研究论文数量、质量及增速的机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s of the number,quality and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basic research paper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mong institutes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为了较好地反映基础研究现状,研究仅纳入基础研究论文,排除综述、临床试验和病例报告等非基础研究论文。将F1000论文、高被引论文或高影响因子论文视为顶尖论文。其中F1000(Faculty of 1000)是一个基于同行评议的文献评估系统,该系统请生物医学专家从每年发布的生物医学论文中评选出一小部分(不足千分之二)赋予F1000论文称号[16]。高被引论文采用Wed of Science的定义,即文章受到引用的次数足以将其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17]。高影响因子论文视之为在影响因子高于20的顶级综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3.抓住“钱”这一重要元素。争取资源,经费是社区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钱,是做不成事情的。老旧散小区本没有收入来源,可以通过规范形成一批功能用房、停车位等,增强造血功能,以院养院;可以通过项目制申报,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可以通过辖区企业捐赠、自治组织运行等,获得服务或活动资金。
例 2:The enterprise which has been operating in the red has decided to switch to other production.
2.4 研究人员分析 表3展示了组织工程领域发文量排名全球前25位的研究者,其中有美国研究者12名、中国研究者5名、日本研究者4名、葡萄牙研究者2名、韩国研究者1名、新加坡研究者1名。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大学的顾晓松、上海交通大学的曹谊林、中国科学院的常江和戴建武及第四军医大学的金岩等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发文量均进入了全球前列,并且均有顶尖论文产出。
2.5 研究热点分析 从论文量多少来看,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集中在骨和软骨、神经、肝脏、皮肤、心脏以及眼等子领域,与全球一致,见表4。
表3 组织工程领域发文量排名全球前25 位的研究者
Table 3 Researchers ranking top 25 in the number of basic research papers in tissue engineering
表4 组织工程各子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量 (篇)
Table 4 Number of basic research papers in various subfields of tissue engineering
3 讨论 Discussion
2.2 国别分析 组织工程领域基础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全球前20位的国家见表1,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其发文量均超过6 000篇。中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发文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10,大约是美国的一半。近10年,中国组织工程基础研究论文量年复合增长率(19.9%)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中排首位,是全球平均水平(8.8%)和美国(8.1%)的2倍多,显著高于前20位国家均值(中国vs .前20位国家均值:19.9%,13.6%,P <0.001)和前5位国家均值(中国vs .前5位国家均值:19.9%,10.6%,P =0.017)。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顶尖基础研究论文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中国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顶尖基础研究论文数为195篇,排前5位发文强国末位。中国在该领域的顶尖论文数不到美国的1/10,与论文总量接近美国一半形成鲜明对比。从顶尖论文占比来看,中国仅1.1%的论文属于顶尖论文,比起全球平均水平(3.0%)和美国(5.6%)均有较大差距,与论文量前20位国家均值(中国vs. 前20位国家均值:1.1%,2.9%,P < 0.001)、论文量前5位国家均值(中国vs .前5位国家均值:1.1%,3.6%,P =0.013)、甚至是论文量6-20位国家均值(中国vs. 第6-20位国家均值:1.1%,2.6%,P < 0.001)相比均差距显著。
然而作者也需要注意到,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还存在顶尖论文较少的问题,顶尖论文数量排在美、中、日、德、英5个强国中的末位,与整个医疗器械领域基础研究情况较为一致[19]。由于发达国家已在组织工程领域投入多年,并且此次研究未对各国投入情况做横向对比,因此无法直接比较各国的科研产出效率。在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该领域发展,而在中国则以政府主导,因此中国的研究者更大程度受到科技评价导向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以SCI收录数量、申请专利数量等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硬指标,研究人员倾向于追求SCI论文数量而非重视研究质量。另外,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依赖于医学、材料科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进步,该领域技术突破难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材料科学、力学等领域技术积累不足也制约了我国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由于基础研究是后续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的基础,顶尖研究成果不足将制约整个领域的创新水平,甚至可能导致突破性技术欠缺、核心技术产品欠缺等问题[20-22]。为了全面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的潜力,国家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意在完善科技评价体制,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议在重视临床需求和成果转化引导的情况下,同时注重材料科学等基础领域的发展,为组织工程领域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太神奇了!爸爸,快教教我。”我激动地喊道。爸爸摊开手心,说:“其实,我手里还有一块大磁铁,控制着小磁铁在移动。你呀,就是看得太认真,才忽略了我的动作。”我迫不及待地接过大磁铁试了一试,果然如此。
可喜的是,中国在组织工程领域已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部分机构和学术人员已可站上国际舞台,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如,如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神经组织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顾晓松团队2011年发表的1篇有关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的文章成为了高被引论文[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曹谊林团队自1997年在裸鼠背上成功构建出人耳郭形态以来,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24-25]。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常江团队发表的多篇有关生物医用材料的论文都成为了高被引论文[26]。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金岩团队的皮肤组织工程技术已经成功转化成双层皮肤产品安体肤并获得生产许可[27]。这些学术机构和研究者在推动中国组织工程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骨和软骨、神经、皮肤组织工程等热点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将来有望在这些领域产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而转化成产品满足更多临床需求。
总之,中国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强,规模大且增速快,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顶尖研究成果,但比例仍较低;众多中国机构和中国学者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基础研究竞争中跻身全球前列且发展势头强劲,顶尖研究成果数量仍有上升空间。建议在重视转化和临床需求引导的情况下,注重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为组织工程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冯刚.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的进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7,38(17):377-379.
[2]王莉莎,贾红春.对临床康复、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学科定义以及相关内涵的认识与理解[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801-806.
[3]Langer R.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Adv Mater.2009;21(32-33):3235-3236.
[4]Atala A.Organ preservation,organ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tissue engineering,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the terms may change,but the goals remain the same.Tissue Eng Part A.2014;20(3-4):445-446.
[5]Atala A.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concept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Rejuvenation Res.2004;7(1):15-31.
[6]Liu W,Cao Y.Translational Research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China.Tissue Eng Part A.2019;25(7-8):518-521.
[7]Caplan AI.Tissue Engineering:Then,Now and the Future.Tissue Eng Part A.2019;25(7-8):515-517.
[8]Milne CP,Kaitin KI.Challenge and Change at the Forefront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Clin Ther.2018;40(7):1056-1059.
[9]Trommelmans L.The challenge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Hastings Cent Rep.2010;40(6):24-26.
[10]王正国.中国再生医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8):561-564.
[11]谭谦.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2):113-116.
[12]石颖.从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看广东省基础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J].现代情报,2014,34(1):69-73.
[13]吴国雄,赵庚新.基于SCI论文的海峡两岸基础研究领域合作状况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3,15(2):36-41.
[14]李国栋.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我国基础研究比较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20(4):21-23.
[15]陈娟,贾晓峰.我国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学科分布及趋势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6):453-456,460.
[16]Bornmann L,Daniel HD.Select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through committee peer review-A citation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previously published to approval or rejection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 applicants.Scientometrics.2006;68(3):427-440.
[17]刘雪立.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界定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75-978.
[18]池慧,欧阳昭连.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力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9]陈娟,张婷,欧阳昭连.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1):69-72.
[20]孙晓北.组织工程及其我国发展问题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21]陈兆莹.关于科技评价和科技评价改革的讨论[J].科学通报,2018,63(7):611-617.
[22]王海燕,张昕妍.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33(4):10-17.
[23]Gu X,Ding F,Yang Y,et al.Construction of tissue engineered nerve graf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Prog Neurobiol.2011;93(2):204-230.
[24]曹谊林.“耳郭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点评[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18(4):238-239.
[25]刘宁华,张天宇.耳郭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18(4):234-237.
[26]Wu C,Zhou Y,Xu M,et al.Copper-containing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scaffolds with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angiogenesis capacity,osteostimul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Biomaterials.2013;34(2):422-433.
[27]郝文丽,张平,吴训伟.组织工程皮肤的现状和展望[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35(1):94-99.
Basic research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China:Bibliometric analysis
Chen Juan1,Wu Yidan2,Zhang Ting1,Yan Shu1,Wang Tingting1,Yang Yusheng1,Ouyang Zhaolian1(1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0,China; 2School of Health Humanities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is of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bas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BJECTIVE: To evaluate China's basic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of Pubmed was performed to retrieve basic research papers and top papers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using search terms MESH terms AND free-text word.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background, China’s ability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apers, the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top papers.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paper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global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top five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the United States,China,Japan,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The total number of papers in this field published by Chinese scholars reached 17,031,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The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was 19.9%,and the number of top papers was 195,ranking first and last among the top five countries,respectively.Eight Chinese institutions ranked top 30 in the number of papers in this field,with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21.2%,far higher than that of all the top 30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21.2%vs .14.2,P <0.001).However,Chinese institutions produced fewer top papers as compared to other top institutions,with the proportion of top paper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top 30 institutions(2.0%vs .5.2%;P =0.002).There were five Chinese researchers whose total publications entered top 25 of the world.China's research in tissue engineering focuses on the areas of bone and cartilage,nerves,liver,skin,heart and eye tissue engineering,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lobal status.China's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ranks second in the world and expands rapidly in recent years.A number of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However,China's research quality in this field is relatively low as compared to other top institutions.It is suggested to guide researche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output,an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ubjects such as material science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 words: tissue engineering;basic research;scientific paper;top paper;bibliometrics;medical device;innovation power;research hotspot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356ORCID: 0000-0001-7595-4771(陈娟)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组织工程: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2 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计量学: 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可定量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 R459.9; R318.08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104805),项目负责人:欧阳昭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PT33008),项目负责人:陈娟
陈娟,女,1987年生,重庆市人,汉族,2014年北京大学毕业,医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和医疗器械战略情报研究。
通讯作者: 欧阳昭连,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器械与药物战略情报研究室,北京市 100020
文献标识码: A
稿件接受:2019-04-24
Fundin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No.2016YFC0104805(to OZL);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Level Public Welfare Research Institutes,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No.2018PT33008(to CJ)
Chen Juan,Master,Assistant researcher,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Ouyang Zhaolian,Associate researcher,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0,China
作者贡献 陈娟负责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武一丹参与论文撰写;张婷参与数据分析;严舒、王婷婷和杨雨生参与数据清洗;欧阳昭连负责研究设计。
经费支持 该文章接受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10480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PT33008)”的资助。所有作者声明,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利益冲突 文章的全部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不存在利益冲突。
写作指南 该研究遵守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学术研究实验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文章查重 文章出版前已经过专业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查重。
文章外审 文章经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同行评议认为文章符合期刊发稿宗旨。
文章版权 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协议。
开放获取声明 这是一篇开放获取文章,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条款,在合理引用的情况下,允许他人以非商业性目的基于原文内容编辑、调整和扩展,同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
标签:组织工程论文; 基础研究论文; 科技论文论文; 顶尖论文论文; 文献计量学论文; 医疗器械论文; 创新力论文; 研究热点论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论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