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教育代际流动与机会均等化研究”。
摘要:教育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何种社会阶层家庭,父辈都会通过运用自身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或权力资本作用于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过程,从而影响社会选择的后果。所以,教育公平被认为是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很可能会让众多刻苦学习的孩子们丧失希望,社会丧失未来。促进教育代际公平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宏观层面上的国家规划和政策保障,更要在微观层面上的选拔、培养、考核和评价机制上加强管理。
关键词:教育;代际流动;机会均等化
一、引言
2019年伊始,最轰动我国教育界的事件当属演员翟天临的学霸人设崩塌,知名学府也牵涉其中。人们不仅在广泛质疑翟天临的博士、硕士学位是如何取得的,甚至连高考成绩也备受争议。为什么“翟天临事件”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舆论为何对翟天临不依不饶地穷追不舍? 因为他触及到了社会最敏感的底线——教育公平。它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寒门学子的前途与命运!我们都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公平被认为是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很可能会让众多刻苦学习的孩子们丧失希望,社会丧失未来。
二、文献回顾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何种社会阶层家庭,父辈都会通过运用自身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或权力资本作用于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过程,从而影响社会选择的后果(刘精明,2004)。西方现代化理论学派认为,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程度提高,知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流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就会变得更加平等。冲突论学派则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而从实质上没有改变社会分层模式的继承性结果。虽然当代教育制度在形式上是开放、平等的,但教育的代际传递性依旧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中下阶层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不足,而精英群体具有强烈的代际自我复制能力。市场化进程增强了基于家庭经济背景的社会分层机制的代际再生产,个人的教育机会仍然普遍受到家庭背景、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影响。许多经验研究都表明在多数工业化国家,教育扩张并没有如现代化理论预期的那样,在每个教育阶段都产生均等化效应;相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仍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延续。李春玲(2003)指出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只有出身较好的人才能获得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与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密不可分。建国后的大众化教育削弱了个人受教育机会与家庭背景的联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1978年以后,家庭出身对个人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逐渐增强。郭丛斌(2009)指出,教育是代际传承的复制机抑或代际流动的助推器。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再生产的模式突出表现为子代对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传承以及代际间教育水平的对称性流动。显然,经济转型并没有有效地改变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而高等教育对于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十分有限。我国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机会获得存在较明显的分配不公平现象,教育代际流动的局部强继承性也不容忽视(张义祯,2016)。
英国学者Robert(1968)曾说过,无论社会出现什么问题,人们都企图通过教育去解决。所以,社会阶层通过教育代际传递不平等,政府和学者们则期望通过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阶层间的不平等。这种因果循环如何才能达到一种平衡还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三、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制度改革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在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含民办学校)免除学杂费,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就读;解除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5周岁以上公民都可以参加高考,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逐渐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些都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国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不论是大中城市或是贫困山区,人人都能走进校园,极大地提高了国民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
但是,许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弊端也一直广受老百姓的诟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是众多寒门学子埋头苦读、坚持不懈的动力。可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漏洞”,却很可能让他们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例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分配不均,催生了“天价”学区房和高额择校费;中考和高考的加分项目让有的考生通过获奖、论文、专利技术造假等手段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加分优势;高校自主招生中泄题、串改考试成绩等现象时有发生,研究生的面试推荐也让“关系户”们有机可乘。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宽进宽出”的管理制度,大大削弱了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功能。因此,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能否获得教育,而且更加关心能否获得公平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的学者指出,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劳动者的知识素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还能为出身在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年轻人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使整个社会的收入决定机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才能,而不是以个人的家庭背景为标准。而有的学者却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优势阶层让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能够传递给自己下一代的工具,优势阶层的子女通过接受优势教育可以选择待遇较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弱势阶层的子女即使接受了教育也无助于其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即教育的作用只不过是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郭丛斌,2009)。笔者则认为,教育最终会促进或是抑制社会的代际流动,会受到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制度是否公平,能否为来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至关重要。如果无论何种家庭背景的年轻人都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更好地教育机会,而且在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机制公平合理,那么教育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功能就会得到体现。反之,如果年轻人获得的教育机会与其家庭背景密切相关,那么优势阶层的资源将会通过教育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弱势阶层的下一代很难有机会实现向上流动。长此以往,优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群体划分将会固定下来。
四、结论与建议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一大批新兴行业和职业,也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要求更高的要求,增加受教育年限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进入高收入行业和职业的可能性。所以,国民如此重视子女的教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被公认为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尤其在上世纪90年末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得全国教育机会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翟天临事件”之所以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也反映了这样靠剽窃、造假、金钱交易或滥用职权造就的“伪人才”也许并未个案,这只是无意中被发现的典型案例而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甚公平,优势群体占有过多的教育机会,使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被一些“伪人才”轻易抢走,无疑会剥夺“真人才”的教育机会,让他们不再有继续奋斗的动力。可想而知,如果“伪人才”就充斥着社会,整个国家将会失去发展的引擎。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教育代际公平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宏观层面上的国家规划和政策保障,更要在微观层面上的选拔、培养、考核和评价机制上加强管理。因此,促进教育代际流动与机会均等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减少招生过程中不公平因素,特别是规范小升初、中考、高考中的加分、特招生、自主招生和免试推荐等制度,严格审查、公示程序,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及时纠正不正之风;第二,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尤其是将当前高等教育阶段“宽进宽出”的模式变为“宽进严出”的模式,学校应该严格考核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情况,提高大学生毕业的“门槛”,取消毕业前的“清考”制度,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延毕”,不能让“混日子”的学生轻松拿到毕业证书,防止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第三,完善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拓宽各类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在校期间,教师应该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不应该受到学生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为了能让孩子受到教师的青睐,家长给教师送礼的风气盛行,每到节日各种礼物更是络绎不绝,各班成立的“家长委员会”甚至公开要求班级里所有的家长都出“份子钱”,形成了一股不良的攀比之风。长此以往,只有那些送礼的学生得到了“特殊优待”,而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此外,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经常被民众所诟病。如果,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考过程中,选人用人的时候更多地基于“能力”考虑,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必然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代际流动。
参考文献
[1]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64-71.
[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 [J].中国社会科学,2003(5):86-98.
[3]郭丛斌,阅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J].2006
(11):24-31.
[4]郭丛斌.教育与代际流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义祯.代际教育流动及其不平等实证研究[J].东南学术,2016(4):224-232.
[6] 廖萍,苏宗敏.人工智能助推教育代际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29(01):34-36
作者简介:苏宗敏,女,副教授,高级统计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师;
廖敏,女,讲师,经济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师;
罗颖,女,讲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师。
论文作者:苏宗敏 廖敏 罗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