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六幼儿园 719000
摘 要:节奏被称为音乐的支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也是音乐的生命所在。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中班幼儿音乐节奏感的过程中应“最大化”地满足中班幼儿音乐空间上的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以着力提升中班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以不断地丰富与提升中班幼儿的音乐理解力与音乐感悟力,从而有效地整体提升中班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节奏感训练 培养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正如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所说:“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音乐节奏感是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表现并能准确再现音乐的一种能力。
一、运用视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视觉的参与有助于节奏的感知。根据幼儿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们结合视觉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1.看实物打节奏
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我们发现节奏的强弱变化对刚刚接触节奏的新班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们准备了四个一个比一个大的皮球,引导幼儿观察并用拍手的方法表现出来。一些能力强的幼儿马上就能准确地拍出四个渐强音,能力差的幼儿也开始尝试模仿。然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将球的位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好,以此类推,幼儿也很快掌握了渐弱音。在幼儿熟悉玩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寻找身边的物体,如不同大小的杯子、小鸡小鸭等动物卡片等,启发幼儿在摆摆拍拍的操作活动中体验节奏的强弱。
2.看音乐符号做动作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将音乐符号导入,幼儿就容易接受了。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根据幼儿喜好鲜艳颜色的年龄特点,将节奏符号“改头换面”涂上红、黄、绿等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拍手、拍腿、跺脚的节奏,幼儿看着七彩符号谱按节奏做动作,增加了趣味性。
二、重视听觉训练,激发幼儿对节奏的想象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而音乐节奏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节奏来源于生活。换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节奏的,它们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长有短……乡村里有节奏,日出日落,风吹鸟鸣;城市里有节奏,上班下班,汽车鸣笛;环境中有节奏,我们的身体也有节奏,节奏无处不在。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地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提取生活中的语言节奏来培养节奏感
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因此从语言节奏出发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这在“奥尔夫教学方法”中叫做节奏单元的提取,就是让儿童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拍,也可以是一拍,这些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为“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儿童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以“我的创造”——《悯农》为例,我先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节奏朗诵一遍,幼儿们基本上用的是古诗中的节奏,然后我带他们用另一种节奏来读,幼儿觉得很有意思,我就趁机问:“你们还可以用其他节奏来朗诵吗?我们来分成四个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编的最好,怎么样?”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在节奏教学时,我有时也会用“回声法”,即我拍两小节4拍的节奏,再请一位学生模仿我的节奏,同时再编4拍节奏传给下一位学生,这样一直传下去,哪位同学卡壳了就要为我们大家表演节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节奏。
四、通过形体的动作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仅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孩子一味模仿。如果孩子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是个细致耐心,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大胆探索,打破传统的公式化教学模式。我们的节奏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把节奏学习过程变成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让枯竭冷漠的节奏教育回归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崔素文 谈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探索研究中的几点做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2)。
[2]沈建兰 音乐活动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华夏教师,2015,(03)。
[3]郑惠梨 曲宁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实证研究[J].北方音乐,2016,(13)。
论文作者:贺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节奏论文; 音乐论文; 幼儿论文; 节奏感论文; 动作论文; 能力论文; 孩子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