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民生银行将成为大股东(续)_股东论文

确定民生银行将成为大股东(续)_股东论文

辨识民生银行(续)——谁来当大股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生银行论文,谁来论文,大股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些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大规模进入民生银行始于1999年。工商联正是从那时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接生婆”使命

13.8亿元资本金,59位股东,民生银行从成立之初股权便极为分散。堂而皇之的解释是,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银行股份总额10%以上须事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批准的程序过于复杂,所以规定最大持股数不超过10%最为便捷。更深入的分析则认为,10%只是借口,主要还是为了限制民营大股东对银行的控制力。

两种解释自然都有其道理。不过即使在10%的限制之内,仍然可以从四年多来民生银行大股东及其持股量的微妙变化中品出许多含义。

在民生银行创办伊始,成百投资人踊跃认购。但在水落石出之后,银行占前三位的大股东为广东益通集团公司、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总公司,持股比例仅在6.5%左右。这里的后两家均属国企,而民营背景的广东益通如今已离开民生银行的股东席位。

一些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大规模进入民生银行始于1999年,工商联正是从那时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接生婆”使命。这年5月,著名民营企业家刘永好买下了民生银行股东之一宁波经济建设公司所持有的7500万股;是年7月,他又在拍卖会上拿下了哈尔滨亚麻厂的4800万股;至今年5月,刘永好再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1502万股。

刘就好的三次收购都由其个人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共耗资1.86亿元,其中最高的一次收购价格达到每股1.82元。三次收购之后,新希望在民生持股量达到1.38亿股,成为民生银行占股9.99%的大股东,真正达到了“规定”的上限,可见计算之精细。

故事还不止于此。早在当年民生银行筹办时,刘永好、刘永行等共同创办的希望集团就以其稳健之风,出资5000余万元入股,成为排名第13位的股东。股东单位代表最早是刘永好,以其工商联副主席的身份,刘也被选定为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氏兄弟分家至1997年已是公开的秘密,而到1999年10月,或许可以解释为“分家行动”的延续,希望集团的法人代表刘永行对所持民生银行的股权进行了新的处置,其中1800万股被转入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而后者的法人代表正是刘永好刚满20岁的女儿刘畅。

显然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因为刘畅此前也是在同一次拍卖活动中拿到了哈尔滨亚麻厂的4200万股份。如今她以4.7%的持股量,名列民生十大股东之末。希望集团的股份为剩余的3200万股,如今刘永行本人已成为股东单位代表。

比刘永好稍晚但更为当机立断投资民生银行的还有另一位风云人物,以“资本运营高手”驰名的民营企业家张宏伟。去年12月28日,深圳前进公司和中国旅游信托投资公司持有的8000万股权在北京被公开拍卖,会场上出现一个神秘的举牌人,报价达到总计1.273亿元,已超过此前哈尔滨亚麻厂持股的拍卖价。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举牌者正是张宏伟的东方集团美国分公司总经理。三个月后,张宏伟又通过民生银行当年的大股东益通拿到5000万股,收购价格为每股1.8元,转让价款合计9000万元。由此,在短时间内斥资2亿多元,张宏伟最终成为持股量总计1.3亿股的民生大股东。

至今年9月,民生银行上市已是箭在弦上。人们准确地获知,张宏伟在民生银行持股9.42%,与另一位大股东卢志强同为排名第二。当然两人的单个持股量较之刘永好一家,尚有不小差距。

卢志强在投资民生时既有刘、张二人后来的果敢,也更加甘于承担风险。所以,他在民生银行创办之初便以9000万股的份量进入前五位,后来在2000年2月溢价收购时并未吃进很大数额,就成了接近上限的大股东。

或许不能算是巧合,刘永好、张宏伟都是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此外,刘199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而张、卢都是政协委员。

清理资产,“开除老板”

如果银行股东贷款可以优先,股东也就有机会滥用权力

张宏伟、刘永好们得以通过收购进入民生银行,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准备上市的民生银行需要清理资产。为追索“老板”们对于银行的债务,办法之一就是“开除老板”,更换成真正有实力的投资人。在民生银行最初的十家大股东中,有五家在1999年以来的资产清理中被迫离场,其中包括两家国有企业。

最初准备入股民生银行的“老板”们想法其实很简单,也几乎惊人地一致:这样一个由非国有经济控制的银行,势必有更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因此会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在当时整个金融市场借贷困难的情况下,与一家银行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益于自己企业的发展。这从创办之初给股东“挤水分”的故事中也可以略见一斑。

与此同时,很多金融界的专家都曾经不断告诫: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民营银行需要着重控制的问题就是股东借贷,弄不好会诱发经营风险,甚至导致破产。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曾因为这个问题而颠覆。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东南亚地区工作了11年。他就认为,由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开办的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大股东贷款逾期不还。有资料显示,孟加拉国16家私人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达到了40%至50%,其中央银行行长称,所有的私人银行都在赔钱,甚至申请破产,但是排队要开私人银行的还有100多家。

汤敏说,问题的关键是内部人控制了银行的贷款——大股东向自己银行借钱的金额只要大于自己的股东权益,即使不还钱,最后银行破产了,自己也不会赔——开一家,卷一家的钱,破产也不怕。

据了解,早在成立伊始,民生银行就曾经作出规定:“股东贷款余额不能超过股东投资额的40%。”但是这个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被很快取消,原因是《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相关的法规都没有这方面的限定。同时股东们也认为,如果限定贷款比例,结果是自己反而没有了作为客户的正当权利;对于有抵押、有担保的贷款,民生银行本身没有理由拒绝。于是,民生银行相当数量的股东都或多或少向自己的银行贷过款,其中有相当部分逾期未能偿还者。这种“老板从自己兜里拿钱”的现象,自然让那些没有贷款或合规贷款的股东很不满意。筹备上市方案一出,承销商、律师、会计师同声建议清理资产,银行董事会立即开始采取行动。

民生银行的资产清收从1999年进入高潮,整个清理的具体过程至今仍相当保密。一位负责此工作的经理人员只是告诉记者:“确实有一些股东自身的经营存在问题:或者向行里借钱不还,或者把股权拿出去做质押贷款。”据统计,共有19位股东在清收中被请出了民生银行股东会,还有几位股东因为借钱不还而被民生银行告上了法庭。其中,国营企业哈尔滨亚麻厂为深圳一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该企业到期没有还本付息且无任何可执行的财产,结果哈尔滨亚麻厂所持民生银行9000万股股权被公开拍卖。国有背景的深圳前进开发公司和中国旅游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也因所涉逾期债务等问题,被拍卖了所持民生股份。

民生银行的招股书显示,自1999年5月21日到2000年9月14日,民生银行的股权转让先后进行了28次,其中在今年即进行了18次。想到老股东们完全知道公司将上市,原始股可十几倍溢价,亦可间接感受到清理资产力度之大。经过这轮资产清收热潮,目前名列民生银行股东榜前几位的人物渐次浮出水面,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大幅下降。

据主承销商海通证券的有关人士透露,中国证监会对于民生银行的股东关联交易非常重视,诸如每一个股东投了多少钱、借了多少款等等都要问得清清楚楚。例如第12大股东上海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民生银行借款1个亿,而其所持有的股份只有3600万股,证监会认为操作风险很大,对此多次询问。民生银行的解释是,该公司是先作为普通客户贷款而后成为民生银行股东的,也进行了有效担保,是正常贷款。

民生银行上市前夕,董事长经叔平借接受记者采访的机会强调:“民生银行对于股东贷款不存在任何优先条件。所谓‘股东优先’在这个地方并不适用,对他们贷款没有优惠,一视同仁。股东要想贷款,该担保就担保,该抵押就抵押,任何手续都不能少。”

经老特别向《财经》表示,民生银行上市后,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正在考虑对董事和监事贷款要采取一些措施,“避避嫌疑,不要给人家一个借口”;“同样的条件能够在别的银行贷款,为什么要到民生银行这来借呢?”

怎样理解“好行长”

43岁的董文标说:“到了民生银行,我有了一种新的‘下海’的感觉——这里不是水库,而是海”

尽管同步经历着种种困惑与磨难,但全新的体制、适宜的机遇仍然使民生银行快速成长。

从1996年1月12日成立开业到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各项存款总额由40亿元增长到近400亿元,贷款余额从1996年底的18.7亿元增长到243亿元;各项资产从1996年的注册资本13.8亿元人民币发展到48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4倍多。

更让海内外刮目相看的是民生银行在国内金融业独占鳌头的利润增长。这家银行在1996年底开业当年即盈利1.5亿元,以后逐年稳步上升,至去年底年利润已达2.3亿元,今年上半年又盈利2亿元。四年半走下来,税后利润已近10亿。

对于股东来说,民生银行的现金分红率也很可观:1996年为7%,1997年为9.8%,1998年达到了12.77%,到1999年底,股东权益增长到16.2亿元左右。

数字并非不能令人满意,但股东们有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民生银行进行了创办后的第一次董事会改组。在17人的新董事会中,前11位的大股东都拿到了席位,其中包括7位民营企业家、三位国企代表和一位社团组织代表,此外还有一位资深民营企业家股东出任董事;包括经叔平本人在内的四名业内资深人士成为民生银行独立董事,另一位董事就是行长。

今年5月,新成立的董事会进行了行长选举投票。董事长经叔平这一回没有提名续聘年龄已逾六旬的蔡鲁伦,而选择了副行长董文标。董在民生银行的班子中排名第三,他的聘任获得董事会一致通过。

接下来的事情显出一些曲折:董文标按例提出自己的副手人选,原来的三位副行长林克平、魏盛鸿、周少华和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总经理洪琦名列其中,但林、周二人未得到董事会首肯。

一些民生的股东向记者透露,这回没有让蔡鲁伦续聘也与“股东知情权”相关,因为民生银行有几单上亿元的投资未及时向董事会通报。此外,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股东们对于民生银行的应对表现和发展后劲感到担心,觉得这与经营者班子年龄老化、知识背景陈旧不无关系。

股东们坦言,最后选中董文标,主要是因为“他比较年轻”,而且资历更市场化。董文标的背景可谓亦商亦学,他担任过刁学金融学教师,干过交通银行郑州分行行长,1993年起创办海通证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也是个股东们知根知底的“老民生”,他1995年参与筹备民生银行,1996年出任副研长时,年龄还不到40岁。

董文标对于自己的位置很清晰。他对记者说:“我是逐渐‘下海’的。90年代初的交通银行应该算是最市场化的银行,那还只能说是进入了一个有边有沿但看不到边际的大水库;到了民生银行,我有了一种新的‘下海’的感觉——这里不是水库,而是海。”

“新的下海”,这种感觉可能正是43岁的董文标能够被民生银行董事会认可的原因。他告诉记者,民生银行的体制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它是“个人的银行”,必须真正按照股东的意志决定取向。“他们根本不会简单地相信你的级别和阅历,只会注重你能够带来多少利润、收益——说白了,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就是好行长。”

在旧体制重围中艰难成长,现在还没有人可以下结论说,民生银行已是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银行。事实上,对这家银行细细研究,人们仍可以发现传统的惯性在诸多细部发生作用。中国加入WTO在即,未来的竞争将激烈和残酷,刚上任几个月的董文标明显地感到压力很大。在民生银行内部,董文标已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在控制住风险的前提下超常规发展。”今年9月,民生银行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机构重组,一个月时间总行人员精简了1/6。

在本世纪最后时刻走进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民生银行是相当郑重的一步。这家从创办之初即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银行,已经在四年中习惯了数十名股东挑剔的目光。在格外复杂的中国A股市场,它还要在成千上万投资人面前经受更为严格的检验。未来之路崎岖漫长。(续完)

(原载《财经》月刊。记者:李箐)

标签:;  ;  ;  ;  ;  

确定民生银行将成为大股东(续)_股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