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的文化习俗_文化习俗论文

“逆”的文化习俗_文化习俗论文

“倒过来”的文化习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俗论文,倒过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谈来议去,有些问题比较清楚,不少问题仍感模模糊糊,总有抽象笼统之感。可是一旦走出国门,身处异域,很多问题就立刻清楚具体起来。去年我们赴美探望儿女,在那儿住了三个多月,深感到东西方有些文化习俗与中国传统之差异,甚至令人感到惊骇。

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在美国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这次访美是私人探亲,机票是子女买好后寄回国内。对此女儿的美国同事则表示不理解:父母来看望你,为什么要你买机票?女儿向她们解释跪乳反哺的道路,她却说,美国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一位在霍浦金斯大学工作的年轻人,他的父母从外地来看望他,按中国习俗,当儿子的自然要去热情迎接到自己家里住。可是,这对父母到了巴尔的摩市先找家旅馆住下,然后打电话给儿子,确定好见面的时间、地点后才见面。这在中国大家一定会认为是大怪事,而在美国则十分普遍,大家习以为常。因为,在美国事先不打电话联系好,就是最好的朋友甚至父母兄弟也不能随意往家里闯的。也许,这正是西方强调的隐私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中国人认为供子女读书是父母的义务,这一点和西方也不同。西方供子女读中小学是同中国一样的。但上大学,就要自力图存,很少有父母供养了。他们一是自己打工挣钱。美国大学的假期较长,一般暑假是3个月。而且学制比较灵活,靠自己打工挣钱, 一个大学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再就是贷款,毕业工作后分期偿还。当然,能争取奖学金是上策,不过那只能是少数人。即使家里很有钱的大学生,父母也只补助一点房费之类。绝不像中国的大学生,全要靠父母供养的。有一位我们女儿认识的美国大学生总叫苦,但他的住房却很好,一个人每月要花去600美元房租,其实用一半租金,完全可以租到适合他住的房子。 为什么要在房租上作这样多的支出?一问,原来房费是父母付的,生活费却要自己挣。节省房费也不会归他支配,只能归父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尽忠和在家尽孝是社会道德的两大支柱,虽然有时忠孝难以两全,但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而在西方虽然强调卫国是公民的社会义务,也注意爱国主义的教育,但却并不把尽孝作为其基础。这也可能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的作用与自然经济社会不同有关吧。

在美国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完全是工作关系。老板给钱,你干事,只要活干得好就行。至于你吃什么、住哪里、业余搞什么活动,别人是不在乎的。所以,张长李短的各种议论就比较少,虽然也不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事,但从总体上看,人际关系似乎简单得多。在中国,几人同行外出,到饭馆吃饭时,或者是工资多者请客,或者是下级“孝敬”上级,或者是商定吃某人,总之要费一点心思。而美国则各人点自己的饭菜,各付自己的饭费。甚至象女儿单位的老板在自己家开“吧弟”,也与邀请的客人商量好,某客人带酒,某客人带水果,某客人带什么菜之类,主人只准备烤肉、汤、面包就可以了。这样的晚餐聚会,东道主的负担自然轻松多了。

还有许多观念上的东西,含义完全不同。比如在中国,“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是形容富人的。而“瘦苦怜丁”、“骨瘦如柴”……则是形容穷人的。这大概是中国长期贫困,人们衣食不济的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糠菜半年粮的劳动人民很少能“大腹便便”。可是,在美国却反了过来,“大腹便便”者往往是穷人,因为美国肉便宜蔬菜贵(与中国比较而言),他们吃肉多,而不注意营养和锻炼,很容易发胖;而富人则注意营养、锻炼,家里有健身房或健身器材、游泳池之类,以保护自己的体型,很少有“大腹便便”者。所以,在美国要“打倒大肚皮”,就很可能站错了立场。又如买面包,我们到超级市场选了最白的面包买回家,而女儿则说我们买错了。在美国,白面包最便宜,一袋5毛钱,是穷人吃的,而富人则买添加了糠麸等略黑一些的面包, 据说营养成分更好,而价钱则贵几倍,要一元多,甚至两元以上。看来,中国的富强粉到了美国就变成穷人食品,“精米精面”不是美国富人的喜爱物。

此外在美国吃豆腐就很贵,而且要开汽车到专门的中国店才能买到。这属于一些民族自己喜爱的特殊食品,在中国说:“吃豆腐花了肉钱”是吃了亏,在美国,吃豆腐花钱比肉多,则是正常的。在北京前门吃顿“肯德鸡”,起码是“中产阶级”,而在美国的肯德鸡则是穷人食品。我们到当地的肯德鸡店吃了一次,顾客全是黑人和有色人种,没有看见一位白人食客。

(二)

“民以食为天”这是众所公认的常识。在中国朋友之间联络感情,请吃饭是一项重要手段,要办一点什么事情,请吃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中国人所以如此重视吃,大概同中国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缺吃少穿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丰衣足食就成为中国小农几千年来的最大理想和追求。

美国人关于吃的观念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别。早在30年代,美国作家史斯因·培克就写出了《愤怒的葡萄》那样的名著,对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极大浪费,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控诉。我们在中学时代就读过这篇著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但有些问题感到不好理解。现在到美国实地一看,有些体会就更深刻了。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国家里,供人们食用的物品早已不存在缺乏的问题。只要是美国公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暂时失业生活困难,就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救济,经过一定手续领到食品券(一种只能到超级市场买食品而不能作现金流通的卡片)。各地救济标准不同,大体上是每月每人400美元左右。 用这个食品券,按美国现在的物价可以买200多斤肉或100多只鸡或500 多磅面包,谁吃得了这么多东西呢?既然没有人挨饿,吃饭问题自然就不再是人们关心的最大问题了。

美国人对吃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营养、清洁、方便。美国人对各种食品菜蔬的营养成份研究得很多,也很讲究。吃什么东西会发胖,会导致何种消极后果;吃什么会使皮肤润滑光泽,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都很关心。美国家庭的厨房都很干净,餐具十分整洁,各种食品多制成半成品,放在微波炉或烤箱里一热就可以食用了。麦当劳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居民已经比较熟悉了,一份夹着炸肉饼的面包加炸土豆条和一份饮料,数量不多但营养足够、作法标准、清洁卫生、适用方便。这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大众食品了。

还有一点,西方人是分餐制,吃中餐时也要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的盘子里,而且以吃完自己的一份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对菜肴的欣赏。如果在饭店吃饭,剩下的东西要打包带走,剩东西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女儿所在单位有一位从韩国来的同事作两年博士后要学成归国了,为此她请几位同事到一家餐厅吃饭。韩国的好多风俗同中国类似,也是叫了很多菜,以示对客人的尊敬。而几位西方的客人按照西方的习惯,努力要把端上来的菜都吃光。可是,当菜快吃完的时候,那位韩国小姐赶紧又点新的菜,闹得美国人的肚子受不了啦。其中一位问我女儿怎么办?我们已经吃不完了,她为什么还要点菜?我女儿告诉他们,按东方人的习惯,你们只要让菜剩下一点不要吃,主人就不会再去点菜了。这样才解决了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小矛盾。

吃,已经说得不少,下边该谈穿了。中国人自古以绫罗绸缎为贵,而以棉布为贱,以致“布衣”成了平民老百姓的代名词,为官者、富贵者们是不屑于穿布衣的。这种积习沿续几千年至今变化不大。象我们这些当教授的人,也喜欢穿一些呢绒绸缎之类的衣服,这次到美国还带了几件丝绸的衣服。可是到美国一看,满街的人都是穿棉制品的,男人一件纯棉T恤,一条水洗布的短裤,下边是棉线袜子和运动鞋, 女的也有不少穿T恤的。西方原来流行的那种男的西装革履,女的丝袜长裙, 除了特殊场合,在平日里很难看到了。翻阅历史,古代的欧洲人也是以穿绫罗绸缎为荣的,不然何必要经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千辛万苦地把中国丝绸运往中亚和西欧呢?我们前年去英国已经发现了西方人的服饰要求正在起变化,但古老的英国比较保守,中年以上的人穿着还比较古板,而这次到美国,感觉就非常突出了。我们有时穿丝绸服装上街反而惹人注目了。

西方人穿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子女的回答是,大概与洗衣方式的改变有关。众所周知,现在西方都是用洗衣机洗衣服,而很少用手洗了。除了家庭有自己的洗衣机之外,比较普遍地设立了公共洗衣房。这种洗衣房一般都是一间窗明几净的大房间,靠墙摆着一排洗衣机、烘干机,有的还设有电熨斗可以熨衣服。这些机械都是自动投币式的,不需要人整天值班,早上有人来打开门,晚上来收一次钱,搞一下卫生就可以了。洗衣房中还设有椅子、报纸和杂志,等待机器运转时,可以休息聊天。这种洗衣机容量都比较大,单身的一周洗一次,人多的一周洗两次也就可以了。价钱不算贵,比如在巴尔的摩我们家楼下的洗衣房,一次投入5枚25分的硬币就可洗一次,再投5枚烘干就可以了,共2.5元。这样洗衣服就简单了,装好衣服,调好进水龙头的水温,放进洗衣粉,装好硬币用手一推机器就操作了。所以在西方也看不见房前屋后晾晒着各色的服装,我们戏称的“万国旗”。但是,用洗衣机就要求衣料结实,不怕搅和磨,而丝绸则不行,只能用手洗。不愿意用手洗衣物的年青人就不愿意买丝绸衣服,这样丝绸服装逐渐在西方失去了市场。这大概也是生活现代化带给服装面料要求的变化吧。

当然体面一些的美国人,也都有几套名牌的比较高贵的服装。男的名牌西装、华丽领带、漂亮衬衣;女的绸缎套装、华贵的晚礼服、拖地的连衣裙等。但这些服装平日是不穿的,只有特殊的庄重的场合,比如总统接见、揭幕仪式、开学毕业典礼、授奖授助仪式或到大歌剧院观赏节目的时候才用的。这样的服装自然不能用洗衣机去搅,这是勿需多说的。

说到住,美国人的要求要比中国人高得多。我们住在儿子和女儿家,都是城市的大学生区。大学生的居住条件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美国属于低收入阶层,美国的大学一般是不给学生盖宿舍的,大学生或住公寓楼或租私人住房。最低标准每人要有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自己单独或几个人合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象中国的某些大学生宿舍,住上下铺,每房6—8人,一层楼只有一个卫生间的状况是没有的。居民的居住条件随社区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夫妻二人的,要有一间寝室和一间客厅,有厨房和卫生间。超过3岁的小孩要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大的男孩和女孩要分住,大的孩子和父母同住一间房,被认为是违法的。至于富人区,老头和老太太两口人住一幢200 平米左右小洋楼是很普遍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住房不仅面积宽大,有水有电,厨房有煤气灶或电炉,而且普遍铺地毯(富人铺毛毯、差的铺化纤地毯),24小时供应热水,家家如此。每天洗澡已成为美国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在美国,我们也入乡随俗,每天洗一次澡,换一套内衣。

还有厕所也是一大问题。美国家家是抽水马桶,洗刷得干干净净,卫生间还要放上香料,没有一点臭味。公园、旅游点和街上的公共厕所也相当够标准,一般都有抽水马桶、白瓷便池、洗手盆、皂液、抹手纸或吹干机,不次于中国的星级饭店。只有在纽约一个公园的公共厕所,有尿积和臭味,算是较差的一个,但也比中国北京目前的公厕好得多。写这则短文时恰恰看到一位叫谷祖光的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带领由旅美华人组成的“四季合唱团”赴台湾巡回演出归来的报告。这位委员特别提出台湾的厕所问题。他说:“各处的厕所都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他批评说:“台湾的外汇存底在世界一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不知道政府把老百姓的钱花到那里去了……这是公共设施和道德心太差的缘故。”他还举一位美国议员的话:“一个单位管理是否良好,只要参观厕所大致上即不会与判断相差太远。”(《波士顿新闻》1995年7月28日)我们原来以为大陆厕所差是因为穷, 没钱修好一点的,看了这段新闻才知道台湾富了,有钱了,厕所问题同样没解决好。这使我们想到,是否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即重视人的“入口”,而不重视人的“出口”,重“上”而轻“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全世界是属一属二的,位于前列,但对人体排泄物的处理却是落后的,二者太不平等了。而西方人对此却是特别注意的,一点也不马虎,这应该说是西方人的一个优点,也是我们中国人需要切实改进的。

再说行。美国是一个汽车王国,几乎家家有车,一家几辆的并不罕见;全国公路好,超级公路四通八达,公路成网,到处可通,铁路里程比中国多几倍,随时可以乘坐,根本不需要提前订票。美国铁路愁的是没有多少人乘车,旅客少,货物少,吃不饱,赔钱。再加上发达的航空业,全国有上万个机场,买机票随时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还有全国到处跑的长途汽车灰狗公司。加上通讯事业发达,家家有电话,而且都是可以随时打国内长途,也可以打国际长途,坐在家里随手一拨,电话就从美国打到中国北京了。这方面有许多东西可以写,但似已超出文化习俗的范围,就不多写了。

标签:;  

“逆”的文化习俗_文化习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