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视域:当代中国首都战略定位的思维起点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刍议论文,当代中国论文,首都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北京市委工作报告批示中,强调了“深入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等重大课题;随后北京的具体部署包括:结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尽快启动相关研究……努力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 常见战略定位,是指围绕内外制约因素,经历由观念到实践的辨析权衡,对自己是谁、当去何方、怎样行为等做出的本质性把握;其事关一方对外独有的社会形象,世人对其特定发展愿景,应是一种能令同道自豪、被他人敬重的方向。 新时期中国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应和使命如影随形,总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涉及首都城市的意义与价值判断,回答北京对于国家、首都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问题;再者涉及当代首都城市形态、生态的位势描述,回答北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大局中的应有作为问题;还要结合需求导向(国家、人民、国际社会心目中关于北京的“应然”),问题导向(人们所感有违“应然”,北京在品质、功能等表现上的“实然”),效益导向(关于北京以卓越首都的“财富价值”,彰显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理想绩效的实现路径),回答首都建设于核心工作、基本任务、当下重点等方面的运作问题。 所以指导如此发展战略定位的思维起点,即北京应当竭力向往并追求的方向颇为重要。唯有对首都“要成为什么”有恰当的认知,才会跟进相应的行动,如建设规划、资源汇聚、要素集成,以及内外合力的建设主体等。论及前提性价值取向——北京应力争什么、不必强求什么,可有三个着力点。 一、中国首都当有文明高位追求,做精神型文化示范城市 中国首都的心理精神型意义,不仅表现在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者,往往有立都优于建国的谋划,占敌都府重于灭其疆域的盘算,而且非常看重国都形象示范与先进文化带动的功能。文献中留下关于首都文化为国家进步旗手的阐述有很多:两千年前社会的《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反映千余年前情形的《金史·礼志八》中的“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近百年前孙科为南京《首都计划》序中的“良以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神所荟萃。” 由此可见,精神文化之首善应为中国当代首都之内核,一流的物质文化则为其背景与条件。无须过度强调物质首善与狂热追求经济物质性“中心”,不应放纵京师“营养过剩”、地方“营养不良”——首都与各地争利违背文化首善本义。 二、中国首都当有思想价值追求,做头脑型文化引领城市 首都城市要当国家战略实施的排头兵,要做民族文化生产的主导主体,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文化价值,可谓中国上下众望所归的人心“应然”。“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的俚语,可诠释为国家进步的重要一环,在于京师文化有无突出的当“头”为“首”领跑能力:能否以特有的文化品质,彰显一种在政治、法律、政策性国家中心基础上的影响力,一种文明凝聚、魅力感召的辐射力,一种通过使市民、国民因高度的共识、形成为家国天下积极奉献的协同力。 中外有文化见识者历来重视首都城市的思想灯塔、国家心脏、文明头脑的财富价值:恩格斯赞巴黎为“汇聚了整个欧洲历史文明纤维的世界的心脏和头脑”,列宁誉首都是国家政权神经中枢、心脏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帕克视首都城市为“文明的工厂”……伦敦两任市长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推出自己的“市长文化战略”,其中包括公平、人性、绿色、便捷、繁荣的内涵标准,以及“模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级城市”、“卓越的创新文化国际中心”的战略定位。 梳理人类历史长河中首都文明被国民期盼的应然,不同时代设计建设者创造的实然,可见均因主观心境使然,不约而同出现对于文化“首善”的特质追求。所以,从国家的复兴大业角度,北京须以发达“头脑”为己任、思想中心为目标、文化灿烂为贡献;应少些对“躯干型肌肉男”、“GDP式拜物教”、经济性掌控力的迷恋。北京的战略定位参照系,要坚决摒弃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偶像崇拜,要努力超越“国际”的宽泛和“城际”的模糊,要在古今中外“都际”中探寻,特别要以有相关追求、相当历史、相近功能、相似难题的大国首都为鉴,从而实现引领全国意义上的城市精神腾飞。 三、中国首都当有精彩魅力追求,做枢纽型文化中心城市 16世纪欧洲宗教革命倡导者马丁·路德,有关于国家进步标志的名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以独特的“现代人理论”享誉思想领域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力克斯·英克尔斯,有关于国家现代性水准的论断:“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求公民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没有其居民在心理、行为上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一个部门发达的国家,而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更不是现代社会。”当代国际博弈也反复证明,文化内容、文明水平日益被世界视为长远的战略力量。 新中国因高度重视民族文明对首都文明水准有着明确要求。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堪称奠定了北京城市性质、城市职能、首善形象的基石: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也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党中央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届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全会,定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论述“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等观点后,着重要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明确中国当代首都文化高于地域与历史的国家性、先进性、代表性意义,体现升级版民族文化内核并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使命。 首都是国家的化身,正如社会媒体习惯以巴黎指代法国、以伦敦评说英国一样,北京也作为中国的代表被用来说事。此时关注的焦点很少特指城市的经济实力,像北京GDP在国家GDP中的占比,关注更多的是身为首都的标志形象、所透露出的国家信息:如外媒言论——“北京春晚”吸引7亿观众,反映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严重雾霾使人逃离北京,中国现代化建设遭遇瓶颈…… 因此,首都城市与首都文化的功能要义,在于城市人群整体及其文化生产力主体的精彩人文表现,其品质关系着国家文明的创新进程。北京本无需张扬物质性奢华,却亟需以魅力安身立命——归根结底看其三维:精神价值的卓越、集体人格的优秀、生活方式的感人;四层:思想文化辉煌、制度文化科学、物质文化一流、行为文化优质;五面:观点理论规则的主体与中心,文化欣赏消费的主体与中心,文化创新创意的主体与中心,文化生产制作的主体与中心,文化产品流通的主体与中心。以实体与虚拟的交叉强势,彰显共和国优质“头脑”的引领协调力量,通过迈向东方文化中心、新型多极化世界文化一极的枢纽功能,发散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正能量。王书的视角:当代中国资本战略取向的思考起点_文化论文
王书的视角:当代中国资本战略取向的思考起点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