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五十年的起起落落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联合国五十年的起起落落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联合国风风雨雨5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风风雨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中、英、美、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当时,“联合国”只是作为对德、意、日进行战争的总称。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10月,英、苏、美三国和中、英、 美三国先后在华盛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并拟定了组织联合国的建议案。1945 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因故没有参加)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 同年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参加了会议。

从联合国成立到苏联解体,联合国淹没在冷战之中,联合国成了苏美进行冷战的工具。苏美关心的不是维护联合国而是如何利用联合国。在冷战的形势下,联合国受苏美的操纵,出现了许多扭曲的现象,正确的原则往往被灌以错误的内容。比如,大会的民主原则一度被当成“表决机器”;大会讲台本应是审议广泛国际问题和认真倾听弱小国家呼声的场所,但超级大国却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和义务,对弱小国家的呼声充耳不闻,把讲台变成它们之间对骂的舞台,结果是大会要么是被会员国置之不用,要么是被滥用,严重地损害了联合国的国际形象。在安理会上苏美滥用否决权使安理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1968年8月, 在安理会讨论关于谴责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决议时,苏联使用了否决权。1970年3月17日, 在安理会讨论南罗得西亚白人少数政权问题时,美国首次使用了否决权,使该提案未获通过。1971年12月,苏联出于同美在南亚争夺的需要,在安理会连续3次使用否决权, 阻止有关印巴双方立即停火和撤军决议的通过。1972年9月10日, 在安理会讨论中东问题时美国再次使用否决权。1979年1月15日, 安理会以压倒多数赞成由不结盟国家提出的要求外国军队从柬埔寨撤军的决议草案,但由于苏联使用了否决权,结果使这一提案未获通过。同年3月16日东盟5国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东南亚地区发生冲突的有关各方把军队撤回本国境内,立即停止所有敌对行为,并按照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的原则,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结果该提案在获得压倒多数赞成后,又遭苏联的否决。同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菲律宾和孟加拉等国提出了一项关于阿富汗后,菲律宾和孟加拉等国提出了一项关于阿富汗局势的草案,要求“一切外国军队立即和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苏联同样使用否决权使提案未获通过。这个本应是机动灵活、坚强有力的机构,却长期难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再按年代看看联合国在冷战时期的曲折历程:

联合国成立至50年代,由于苏联及其盟国在联合国的力量比较薄弱,联合国基本上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操纵。在联大会议上,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挟持和强迫一些中小国家跟着它的指挥棒转,美国曾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进行朝鲜战争,并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操纵表决机器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凡是违背美国意愿的提案都遭到美国的干扰和否决。

60年代,苏美两大国都利用联合国作为争霸的场所,利用联大讲台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美国利用联合国名义入侵了刚果,粗暴地干涉塞浦路斯内政,还武装侵略多米尼加,此间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几乎使苏美迎头相碰,在联合国秘书长的斡旋下,危机化险为夷。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大大地推动了世界非殖民化的进程。苏联还同美国合作签订了核不扩散条约,但同时美苏又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联合国勾心斗角。

70年代,大批新独立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它们不但形成联合国成员的绝对多数,而且加强团结推动联合国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向发展,并展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的决议时,第三世界的代表都情不自禁地“高声欢笑、歌唱、欢呼”,“有些代表离开席位甚至跳起舞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在安理会对美苏两霸起到遏制作用,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影响力。联合国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标志着美苏都难以利用联合国来贯彻它们的旨意,特别是美国多次被置于被告席,从过去强调发挥联合国作用转而攻击联合国出现“多数暴政”,并越来越多地使用否决权。

80年代以来,国际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苏美关系逐渐由对抗转向对话,由互相迎合转向合作,两国先后提出加强联合国的决议案,发表题为《在变动的世界中承担的和平与安全的义务》的联合声明,以加强两国在联合国各个领域的合作。苏美关系的解冻,联合国呈现了一定的生机,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两伊停战言和,已成为全球“热点”的阿富汗战争和柬埔寨战争相继结束。

1989年第44届联大上,美苏联合向大会提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在一切方面加强国际和平、安全和合作”的决议案,要求加强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这件事,被国际舆论普遍看成是冷战解冻的标志,接着相继发生的东欧和苏联的巨变,宣告冷战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开始走上冷战后时代。

冷战后联合国的地位提高了。苏联的解体,两级格局的终结,联合国重现了生机和活力。联合国的重要组织机构——安理会也起了极大的变化,职能范围扩大,使联合国的威望提高了不少。

联合国在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强。根据不同热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强化了不同形式的维和行动;有时秘书长亲自出马或派出其特使进行斡旋、调解;有时派遣军职、文职观察员对有关热点地区情况进行监督;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派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到局势紧张、危机的地区。

联合国的工作及活动范围包括从工业发展、贸易发展到金融货币、开发援助、资源利用;从环境保护、粮食和农业到气象水利、民航外空和海洋;从教科文卫、人口计划到难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问题等等。80%的联合国工作人员都从事与发展相关的工作。联合国90%以上的经费也用于发展方面,每年联合国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近10亿美元的发展技术援助。联合国各下属机构和广泛的技术合作网络都在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各类具体发展项目,并向战争和受灾地区提供救济物资或人道主义援助。1992年6 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规模空前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国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就环境与发展问题达成了不少共识。这是联合国推动世界发展的一次新的重大行动。

近50年来联合国通过了70多个有关人权的公约、公约附加议定书、宣言、联大决议、原则、规则和建议,建立了一整套保障机制。这些文件确认了民族自决权,推动和加速了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消除,对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作出了规定,确定了“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等等。但不可否认,许多文件,如《世界人权宣言》等,都是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和压力影响下制定的,因此主要反映的是西方的人权观,有很大的局限性。

军控和裁军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上联大可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动员舆论,广施影响,通过召开联大,尤其是特别裁军联大,让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军控和裁军建议和方案,使联合国成为反对和制止军备竞赛和促进裁军的大政治论坛,向军备超级大国施加道义和政治压力,对推动美苏大幅度裁军起一定作用。二是建立机构,实际推动。联合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常设裁军机构和谈判机构。自50年代以来,联合国已就核裁军、常规裁军、制止军备竞赛、停止一切核试验、全而禁止化学和生物武器、反对外空军事化、防止核扩散、建立无核区和和平区等,通过了大量决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内瓦40国裁军谈判经过20多年的讨价还价,于1993年1 月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这是联合国多国裁军谈判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但是由于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各国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使联大通过的许多决议都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80年代中期,严重的财政危机迫使联合国从改革预算问题入手结合进行行政和财政改革。德奎利亚尔秘书长根据大会决议的内容,从机构、人事和预算程序三个方面进行了为期3年(1987—1990年)的改革。这次改革收到了成效并为随后的改革作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1991年12月3日,加利被正式任命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他上任后, 把联合国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次改革,主要集中在组织机构、维和行动、经费等问题上。

安理会的改革 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与大会和经社理事会相比,它的规模最小,但权力最大,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自联合国成立后,对安理会的职能、组织以及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总是一直存在争议,要求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当前,扩大安理会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强烈改革联合国现行机制的一个焦点。

早在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一些中小国家就提出要扩大安理会成员国以增加中小国家比重的意见,主张应增加到12个、13个、14个、15个成员的各种方案都有。虽然这些方案都未被采纳,但最后通过了由11个成员组成安理会。1959年第14届联大正式通过一项要求研究增加安理会成员国的决议。1963年12月,第18届联大通过扩大安理会成员的决议,将成员国从11个增加到15个。

现在,联合国大家庭又扩大了,会员国增加到185个。 如果计算理事国占全体会员国的比例,现在的8%比1945年22%及1963年的13 %都大大下降了。扩大安理会,增强其代表性,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目前,改组安理会,扩大其规模,有如下意见:

首先,各国一致同意增加非常任理事国。

其次,常任理事国的增加问题。西方国家大多同意有限增加常任理事国。德、日由于战后经济力量迅速增长,一直在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展中大国,尤其是地区大国,主张增加常任理事国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证地区公平性。具体方案有亚、非、拉地区各增加两个席位或世界几大地区各增加一个席位。印度、巴西、尼日利亚和埃及、印尼都或多或少有意成为新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种折衷的方案,有些国家提出设立“准常任理事国”,即没有否决权的理事国。可以增加德国、日本及非洲、南美、亚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为准常任理事国。该方案得到不少国家的赞同,但德、日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成为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

最后,关于否决权的问题。一些小国家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否决权,尤其不应再扩大否决权的享有范围;另一些国家认为否决权只适用于联合国宪章第7条提出的强制性措施或其他须动用军事力量的决定。 如果新增加安理会成员国享有否决权,应该通过修改宪章限制所有常任理事国使用否决权的范围。

维持和平行动的改革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从1948年6 月为了监督以色列和阿位伯国家的停战而建立的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为帮助冲突地区恢复和平而采取的派遣军事观察员或部队的行动。从1948年到1988年40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18次维和行动。冷战结束后,民族、宗教、领土的矛盾迅速突出,许多地区形势动荡,对维和行动的需求增加了,而大国之间尤其美俄之间的对抗弱化使得联合国有可能更多地介入地区冲突。现在大约有7万文职和军事人员在世界各地的17 个维持和平行动中执行任务。同时,维和也从监督停火、撤军、建立缓冲区扩展到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监督大选和公民投票、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不仅对已发生冲突的地区,而且对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国家也派出维和人员。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以显示其国际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维持和平行动突破了以往的许多惯例,如:派驻维和人员要征得各方的同意;不涉及到一国的内部事务;维和行动是非强制性,不主动使用武力;德国、日本不能向海外派兵等,由此还引发不少政治法律问题。另外,维和摊子铺得过大,仅1992年、1993年两年内维和开支就增加了1倍多,达到33 亿美元。许多国家又拖欠维和摊款,维和的后勤保障难以维持。

联合国的经费改革 联合国的财政亏空非常严重,主要根源在于许多会员国拖欠会费。美国和俄罗斯一直没有如数交纳会费,拖欠最为严重,去年加利秘书长说只有17个国家按时交纳了会费。截至1993年5 月,会费拖欠总额达21.23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为8.29亿美元。除正常会费外,各国政府由于国内财政制度限制或政治原因经常不能按时如数交纳维和摊款。1992年的摊款15个大国只有两个全部交纳,而俄罗斯到年底还分文未缴。此外,自身管理不善、贪污、浪费严重也是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每年因此损失大约 2.7亿英磅(合4.5亿美元)。

经费的改革首要的是要求各会员国按时交纳会费。特别是美国这样的拖欠大户应该抛弃政治上的嫌疑,积极交纳会费。有的建议认为应允许联合国对未偿清的欠款收取利息,允许联合国借款;会费的交纳标准应根据各国的支付能力来重新核定;同时精简联合国的机构,加强财会管理制度。有的建议联合国应开辟新的经费来源:一是征收国际航空交通税。因空中旅客最易遭受恐怖活动的伤害,要求他们支持联合国快速反应部队完全应当。从国际航空旅游每年1000亿美元的收入中征收0.5%就足以保证联合国的快速反应部队的经费开支。二是由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地区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一外汇交易所,对外汇交易征收0.002 %的交易手续费,每年可得约5亿美元的收入, 这也可以缓解联合国的经费紧张问题。

改革联合国势在必行,如何改革联合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标签:;  ;  ;  ;  ;  ;  ;  

联合国五十年的起起落落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