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作为影响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各界的宣传下,农村教育问题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更是我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关键。农村教育虽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但同样也可以用社会学理论进行解释与分析。利用社会学视角研究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对其本身既具意义又具创新,同时也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农村教育;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与教育的进步,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成为了首要任务。农村教育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人才振兴息息相关。通过教育的现代化可以使农村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以及更强大的创造创新能力,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农村地区的整体态势与社会环境的建设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1.农村教育的演进与成就
农村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期间进行了多次的调整、改革与适应。虽然以目前的环境情形来看,城市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根据社会学的相关资料,由于农村是先于城市发展的产物,所以一般来说,是先有农村教育,后有城市教育。在封建社会里,农村中的私塾、私学、义学、社学等,是曾经重要的“教育机构”[1];到了近代社会,农村教育的演进历程则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即解放前的农村教育。该阶段的农村教育以乡村教育为中心、与乡村建设相关联。由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环境动态并不是十分稳定,因此乡村建设与教育只能同时进行,而这就使得农村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对于教育问题基本保持不关心不了解的态度,主要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味照搬照抄城市教育方法,并不适合农村的整体教育环境。此种教育形态在农村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27年陶行知先生于南京建立了试验乡村学校,他提出要转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发展形势,寻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方式。在社会趋势的推动下,农村教育开始走向正轨,逐渐脱离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即解放后的农村教育。自1979年起,农村教育进入正式的改革阶段;在此阶段一方面开始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化秩序化,另一方面探索农村教育新的发展思路。政府、社会等充分意识到农村教育对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在办学与教学方法、方向、观念、质量上的转变,农村教育自此摆脱落后陈旧的发展形势,有了“质”的飞跃。进入到21世纪,农村的教育事业有了新标准、新要求。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形势上,农村需要更多高质量优秀的人才,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回顾农村教育的演进历程,在国家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的发展稳中求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体现在,第一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家庭的孩子有了更多上学的机会。第二教育经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许多没有能力供读孩子上学的农村家庭在此有了更多的福利。第三校舍的面积不断扩大,校园拥有良好绿色的环境,基本摆脱过去简陋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更加安心静心有兴趣地进行学习。第四师资力量扩大,在政府与社会的带动倡导下,农村的教师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留在农村进行教学,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批批支教队伍,教师短缺现象得到改善,农村教育教学发展态势不断进步。
2.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面临乡村振兴,社会现代化的新环境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因其起步晚、差距大等因素仍存在些许问题待需解决。其中包括比较主要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村缺少优质教育机会以及农村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低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基础是进步的阶梯,基础不牢固发展自然会迟缓。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屡屡受阻,基础问题是关键。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环境基础、观念基础三个方面上。首先,经济基础问题方面;农村可进行教育支出的资金不足,而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包括自身经济发展落后以及国家投入政策辅助不足两个因素。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相对应的教育水平就高;相反的,地处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差,农村经济水平低,其相应的教育水平就比较低。而经济基础的短缺、不均衡,仅靠自身调节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更多的则是需要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协助。根据统计局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被列世界倒数二十几位,而农村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资金投入再好的规划都是空谈,因而适度调整财政分配迫在眉睫。再次,环境基础问题方面;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也是近年来才有所发展。从报纸、电视、网络上都可以感受到农村整体环境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许多的偏远山区,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学生上学需要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这是很多城市学生都难以想象的。很多老师也由于环境简陋的原因不愿意去支教,这都直接阻碍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最后,观念基础问题;农村教育出现的虽早,但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观念却产生的比较晚,这与农村整体的社会形势有着直接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送孩子去读书的意愿,很多农村家庭都持有接受教育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事,还不如在家里干农活这一观念,并选择直接放弃读书机会。即便有些家庭想要送孩子去上学,但是由于学费太贵而不得不放弃了。毕竟供孩子念到大学,这笔资金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比较具有负担的。整体农村的教育观念呈现出了并不积极的态势,而未来在群体效应的带动下农村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也将面临困境。
2.2农村缺少优质教育机会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高质量的人才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村教育是先于城市教育发展的,但是最后城市教育却远远超过了农村教育。不仅如上文所说,经济水平、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差距,更显著的是教育机会的巨大落差。尤其是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方面,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说,城市学生考入大学类似于“水平流动”,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在同一阶层的横向流动,而是抽象意义上的流动类型。高等教育学府在地理位置上都位于城市,那么城市学生进入大学在地区上也仅仅是从城市向城市的流动,这就是所谓的“水平流动”。而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则更类似于“垂直流动”,他们的所在地区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农村流入了城市。在社会流动的理论中,垂直流动这种上下方向上的变动更难以达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需要跨越巨大的地区鸿沟的,需要以城市的教学方式、教学提纲、教学进度来要求自己,才有可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农村学生相比与城市学生要付出的更多,而得到却并不一定成比例。很多学校录取上会对考生的生源地有所要求,这就更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农村缺少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优质教育机会,农村教育的发展相比于城市将继续落后,难以跟进。
2.3农村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低
城市教育中幼儿园与学前班是进入小学的必经途径,但是对于许多农村学生来说,直接上小学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其入学率几乎可以达到100%;但同样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入学率却极低。在中西部,很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几乎是教育的盲点,幼儿园学前班等教育机构在农村地区比较少见。农村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然而在教育体系里幼儿教育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程序,它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搭建幼儿学习体系的关键基石,也是使儿童更快速良好的适应教育环境的纽带桥梁。调查显示,接受幼儿教育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幼儿教育的同龄人群。因此,农村地区对于幼儿教育的不重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不仅会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差距越来越大,还使农村的教育结构显现出松散不完整的状态,使教育体系出现明显的缺陷,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与推进。
3.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建议
面对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困境与问题,想要得到快速解决确实并不容易;因为农村地区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做到短时间内的转变。因此比起具体的应对策略,在某些方面的建议与意见更为适合当前的情况。首先,农村教育现代化需要政策的支持;农村教育在经济基础、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等问题上通过自身调配很难得到解决,能力资金都十分有限。因此,政策的支持与辅助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要更加提高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及其现代化的重视程度,设身处地多角度的为农村教育着想,给予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福利与补助,让其“都能上学”上得起学”“能上好学”。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好“三通两平台”,给农村学校配置完备的教学设施,努力为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转变农村传统的读书无用论观念,提高农村人民对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填补教育体系空白,将教育结构向更完善更稳定的方向上发展。最后,农村教育方法要建设自身特色;可以学习城市的教学方式,但不能一味照搬照抄,教育方法既要有特色又要创新,打造属于农村本土的教学理念。可适当的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彰显农村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步伐。
4.结语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之势。无论是农村教育亦或是城市教育,都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注入新鲜血液的,因此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出现只依靠一方这样的局面。农村教育拥有自身的地区特色,人才的特征特性便与城市有所不同,因而近年来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呼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进步也十分明显,在落后的态势下有今天的成果是非常值得鼓励与赞扬的。虽然仍有问题与缺陷亟需改善,但部分问题已有解决的方向与对策,相信照此情况下,我国的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态势将会越来越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将会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吕世辰.农村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戴斌荣.农村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金梦.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
[5]黄倩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9(03).
作者简介:吴楠(1995.10—),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社会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方向。
论文作者:吴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农村教育论文; 农村论文; 城市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乡村论文; 地区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