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研究论文,主体论文,高中学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最近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的关注大都在义务教育阶段,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对基础教育而言是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只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这个特殊阶段,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本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实验探索。
一、模式的建构:走向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模式
(一)高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课题研究的构想
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与实验构想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管理和活动中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发展为目标。
我们在研究中对主体参与模式作出了尝试性的概念界定。该模式指在对素质教育理论、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重点高中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与活动的目标体系,创设各种途径,进行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自主发展其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各方面的主体性素质的教育模式。
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和班级管理作为研究中实施干预内容的三条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并不十分精确地定义学生行为属于哪条途径或哪个系统。相反,我们认为学生的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以任何方式将它切割为不同的部分,并给它们加上边界。只是在分析方法上以松散的系统要领将学生行为集中的活动领域作为重要的途径来实施研究中的干预措施。
(二)高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实验目标的制定
与以往的高中学生相比,新时代高中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重视个人的权利、重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化更加突出等新特点。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对于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而言,升学、特别是升入重点大学既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又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必须从这些基本情况出发并结合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在研究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的三大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班级管理——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在大样本测验的基础上,将因素进行命名,并进行细化与分解,形成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团队活动三个领域的实验目标体系。
1.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实验目标
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课堂学习中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能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能主动创新。根据高中学生逻辑思维水平较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促使他们做到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在生活与学习中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形成符合他们的心理与个性特点的学习习惯。比如能有计划地学习和科学利用学习时间、自觉检查与评价学习的结果、能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能独立用实验来验证问题、能进行自我激励以化解学习压力、敢于在课堂上表达不同于一般同学的见解等。
2.团队活动中的主体性发展实验目标
团队活动中主体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在此目标下的二级目标是学生能形成较强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活动的实施和组织中具有创新能力。具体的活动目标是要求学生对完成任务有信心,能自我调控在活动中的情绪;有合理的竞争意识,能在活动中提出创造性的意见,能在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我们将上述目标与团队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各个年级的不同团队活动内容相联系,进一步形成可操作的目标体系。
3.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发展实验目标
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在班级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的意识,能自我管理班级。二级目标是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能主动对自己的管理进行反省、在学习与生活的管理上有良好的自制力。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的目标要求做到:对班级集体所分配的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能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有良好的适应性,敢于在管理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特长,在管理中能灵活适宜地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能对班级管理的下一步目标提出有新意的见解。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浙江省淳安中学高一段的所有学生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在进高中时按学习成绩依等组化原则进行分班,各班男女生比例适当,各科教师的配备按随机抽签的方法。为避免学校额外的压力,研究没有设对照班(班级管理上设对照班)。但在研究进行的前测与后测中,我们对杭州市的其他重点高中的高一和高三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试,以达到准确的分析效果。
在实验进行之前,我们对全体实验对象用自尊量表、创造力量表、思维力量表、自信量表进行了前测,发现各班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重点高中的现实情况,在高二时分为理科班、文科班,原先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重新分班,而文理科班在学习环境、教师配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研究中所难以控制的。这种变化,对研究结果的测试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我们对班级中没有变化的一部分与转换了班级的实验对象进行了追踪分析,最后的测试在这两部分学生之间进行,以求尽可能全面地获得实验对象的信息。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实验研究为主,结合行动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对研究对象的各种测量和问卷所得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实验途径与干预措施
实验分别以“主体参与——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实践创新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三个子课题的形式进行有统一目标的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研究,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一)课堂教学途径中的干预措施
构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性,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高中学生具有一定选择能力的特点及对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需求,我们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按年级分别开出20余门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选修课。如外语角、文学社、记者团、通俗哲学史、二战史、计算机、读书班、书法班、国际关系班、美俄史、摄影班、美术班、数理化兴趣班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尽可能地发挥选修课与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方面的功能。在实践中,我们从教与学两方面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教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1)激发动机,树立信心。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仔细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新旧知识间的结合点与区别作为材料,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学会新知识的信心得到进一步提高。
(2)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练习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加让学生动脑、动手等实践探索的时间,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指导。比如,可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设置问题情境;在教学结束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等。对高中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质疑的质量。
(3)反馈调控,习得训练。
在课堂与课外的主动探究与主动参与过程中,注意探索各种形式的反馈与交流。开放实验室等学习活动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将各种习得的技能与知识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层转化与创造性的再运用。
(4)优化扩展,模拟创新。
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变换讲授的角度、方法和形式,从不同层面分析、理解所学内容,对所学内容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作全面、深入的探索。促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并对知识有新的领悟,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模式,或者能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变更、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2.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1)明确目标,提高兴趣。
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创新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要尽可能地明晰教学的目标,并使之具体化。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善于根据自身特点将学习目标分解,如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设定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学科的进程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目标等。这样,既可以使学习更有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提高主体意识。
(2)掌握方法,善于思考。
学习的动力要不断有成就感来强化。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掌握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对于各种问题能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们在高中开设的“学习方法论”、“心理学”课程就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3)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主体性素质的发展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习得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在各种情境中得以不断的运用、延伸和扩展,逐步形成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当学习上的主动性内化为一个人的潜在素质,成为一个人个性品质的一部分时,他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4)总结反思,激励创新。
在学习的周期性结束阶段,学生要总结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善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进一步的探索作好准备。不断激励自己,让自己在学习的不同层次都有成就,点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形成创新能力。
(二)团队活动途径中的干预措施
根据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团队活动中,要排除指令性灌输的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反馈评估,让学生沿着“参与——认识——内化——外显”的轨迹逐步发展。
1.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环境
从团队活动的特点来看,它不受时空的限制。从时间上说,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大板块列入课程计划,每周还专门开出劳动课、德育课,保证了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的课内时间。同时,团委、学生会、年级组、教研组都制定计划,利用寒暑假、双休日、重大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从空间上说,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团队活动除了课堂以外,更多的空间环境拓展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运动场、寝室、食堂等文化活动生活区,并进一步向校外拓展。几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学校建了十大德育基地、两大劳动基地,保证学生团队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2.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竞争性的活动
在团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一个“导”字。在活动方法、活动措施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遇到困难、矛盾时注意对学生的疏导;在学生有想法、有情绪、有顾虑时重视对他们的开导。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在从活动的计划构想、组织实施到评估反馈的全过程之中。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广泛地民主参与,如设计系列主题班会,探索学校德育新模式。这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展示。
积极开展团队系列主题活动。在初中“三迈”(迈好中学第一步,迈好青春第一步,迈好理想第一步)活动的基础上,适时地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让心灵更美好、让思维更科学、让信念更坚定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分阶段、有侧重、系列化地得到锻炼。在党团共建活动中,以“业余党校”为阵地,形成“高一学习、高二考察、高三发展”的推优入党模式。“吸收一名学员、培养一名骨干,发展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成为学校的响亮口号。我们组织学生主动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帮扶结对活动、文体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充分展示跨世纪青年学生的良好素质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生广播台、广播电台、电视台、黑板报、校刊等构成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体宣传网络。学生在创造健康向上、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心灵不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
3.引进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几年来实施的学生干部竞选制度,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学生评比制度,团支部达标创优活动制度,主持人竞选活动,校园之星、十佳团干部、三好标兵的评比活动,智力、文艺、体育竞赛活动等,发掘了一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使学生在经历各种体验的过程中,更加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真正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三)班级管理途径中的干预措施
针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形成了三个阶段六种模式的管理形式,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各模式的操作条例。
1.班干部管理为主体阶段及所采取的措施
这是从班主任为主管理模式过渡到班干部管理为主的阶段。这时的关键是促使班干部成为一个有着良好自觉性与能动性的管理群体。班主任可以在有些活动中试行班级的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调动班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又可以让更多学生理解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班主任仍需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为同学、为班级服务的素质与思想认识,同时恰当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奋斗目标和班级自我管理的具体要求,唤起班级群体内在自主要求和个体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欲望,激发全班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
2.班骨干管理为主体阶段及所采取的措施
在这个阶段,班级骨干队伍已经形成,在骨干周围已聚集着一大批积极分子,他们已初步显示出了管好班级的愿望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不再是班级管理的主持者,而是扶持班干部和班级中的积极分子逐步推行自我管理。在管理中碰到困难,班主任要多鼓励,在管理的态度与方法上要及时给予指导。同时,班主任对那些不愿意服从班干部管理的学生也要及时进行疏导与教育。
此外,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潜力,明确群体自我管理的任务与方式,确定每个人在自我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尝试自我管理。在各行其责的过程,要相互调节各自的行动,协调合作,发挥个体之间的合力作用,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与创造精神。
3.全员参与的管理阶段及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历了上述阶段的发展之后,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了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有了为班级争荣誉的强烈欲望,已能逐步参与到班级各层次的管理活动中来,在担负一定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班干部与一般同学的关系已是一种互负责任的关系,同学之间的情谊已高度发展。在学生个体、小组和班级之间已形成了自我管理的体系,在民主选择,共同决定的原则指导下对重大的班务能作出决定,全班有不断战胜困难、向新目标前进的奋斗精神与信心。
四、结果与分析
三年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对实验的效果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对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与评估。
(一)学生能力、特长、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对与主体性素质紧密相关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归因倾向、自信等核心素质用权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如下。
1.学生思维能力测验
思维能力测验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根据国外有关智力测验的量表修订而成,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有中国常模,适用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测验。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前后测的思维能力状况比较
**号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显著
2.劳德塞创造能力测验
劳德塞创造能力测验量表是创造能力测验中比较著名的一种,由著名的美国普林斯顿创造才能研究公司的总经理、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与他的同事们编制而成。他们编制的创造能力测试50题经过我国有关专家改编后,适用于我国中学生。测量结果见表2。
表2 前后测的创造力状况比较
**号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3.个人评价问卷(自信)测验
个人评价量表引自于Robinson、Shaver & Wright主编,由台湾杨中芳博士校订的《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测量结果见表3。
表3 前后测的自信(个人评价)状况比较
**表示实验对象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4.内—外控制量表测验
内—外控制量表也引自于Robinson、Shaver & Wright主编,由台湾杨中芳博士校订的《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测量结果见表4。
表4 前后测的归因倾向状况
(随机抽取了50名实验对象,其中46份有效)
外控
内控
高一
46
16
30
高三
46
6
40
说明在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统计的数据表明,研究的干预措施在对提高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及归因倾向的自主能力上有明显的效果,在发展高中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上有效明显的成效。
在学习上,学生形成了较好的自主研究、主动探索的学习风气,能对各科学习进行自主的监控,将学习视为一个整体并作出合理的安排,学习动机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管理上,学生学会了民主和科学地进行班级的自我管理,在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中,不仅使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管理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同学关系与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确立起了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服务观和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建立了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的目标体系
在研究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制定研究目标的各种信息,并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统计处理,归纳出了有关高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并结合教学、团队活动和班级管理三条教育教学途径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按不同年级循序渐进的实验操作目标。这套目标体系也为初中阶段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目标的制定与分析及操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在力求全面地认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及影响发展条件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断地修改研究的方案,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发展提供最好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此外,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得教师不断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不足与缺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四)构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模式
研究总结出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团队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为实施实验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机制。这个基本运作模式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