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半”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演变论文

试论“大半”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演变

储 珊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大半”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在此演变过程中,“大半”内部的语义结构和隐喻机制起着主导作用,汉语的约量范畴和情态范畴间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语义联系。

关键词: “大半”;约量;可能认识情态;语义

李宇明在《汉语量范畴研究》[1]中将量范畴分为明量和暗量、客观量和主观量、实量和虚量,其中实量又分为约量和确量。约量是大概的具有一定模糊性、浮动性的量;确量是精确表达的量。本文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大半”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并分析其机制和动因,从而探究在汉语中表达约量的词汇成分向着情态化方向发展是否是表量成分演变的一个方向。

一、“大半”一词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大半”的专题研究少有涉及,主要成果多集中在各时期的词典里,对该词在词典中的收录情况及其义项进行归纳整理,可以从历时视角考察该词所列义项的意义变化,详见表1。

通过查阅表1所列出的古汉语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各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虚词或综合性词典对“大半”一词的收录情况[2-12],可以发现:

第一,“大半”一词发展历程较长,在《辞源》(1979年版)表示所占事物数量比例的概念,语义为“三分取其二”[2],可见“大半”表量的用法较早。

第二,选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或综合性词典都未收录该词的使用情况。近代汉语词典中有所收录,但只是简略指出其具有“大多数、大部分”之义,仍侧重表达量的概念。

第三,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的收录较为详细,除了列举基本义项外,还涉及了词性归属问题。主要概括为三个义项:“指事物的大多数、大部分”,“大多数情况下,通常”,“对情况的估计,含揣测意味”,且大部分词典均表明该词同时兼有数词和副词的词性。

董正存认为,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一个语言形式同时兼有具体和抽象两种意义时,意义具体的一般出现在前,意义抽象的一般出现靠后[13]。“大半”最初是表达量的语言形式,后逐渐兼表认识情态,其语义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衍生规律。本文将先描述“大半”作为副词时具有的可能认识情态的用法,再从历时视角阐释其语义演变的过程并考证认识情态用法的来源,最后探讨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二、“大半”的 可能认识情态用法

论及“大半”的研究成果较少,如石文娟对“多半”和“大半”从共时和历时层面进行比较研究[14];余琼在《“大”及“大”族副词的意义及其演变》中对“大半”作为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意义演变进行了简单的描写[15]。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结合现有语料① 本文语料均选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国学宝典(http://www.gxbd.com/),所有例句均标明详细的出处。 ,对“大半”可能认识情态的用法展开详细论述。董正存以“多半”一词为例探究其从约量到情态的演变过程时,提及可能认识情态副词的主要用法表现在八个方面[13],本文在借鉴董文的基础之上,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大半”的表现特征分别进行考量。通过对“大半”的历时考察(下文将进行详细描述)发现,其表达情态义的用法大致起源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

表1 “大半”在词典中的收录情况及其义项

(一)句法表现

句法表现上,“大半”作为可能认识情态用法时,句法位置比较灵活,既可直接出现在主谓语之间,也可以与主语隔开出现,或者位于句首,分别为以下几种情况。

1.NP+大半+VP

(1)我道:“到底为甚么事,何妨告诉我。继之的事,我大半可以和他作主的,或者马上就可以说定,也未可知。”(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门口支起门板代众人写春联的时候,庄稼人就知道年关到了,而且天大半也该下雪了。(当代《人民日报\1993年12月份》)

(3)这种事大半是旁人说笑话,说到当局者认真恋爱起来,自己见得多了,决不至于这样傻。(钱钟书《围城》)

“大半”位于句中是表达情态义的基本用法,主要修饰后面的谓语成分,上述例句中“大半”分别修饰“可以和他作主的”“也该下雪了”“是旁人说笑话”,表示对述题的推测和判断。

2.NP,大半+VP

(4)咔嚓噗咚一声,大半是把打更的杀了。(清《小五义》)

(5)是不是常常觉得难以忍受?或者,你工作时,大半觉得很轻松自在、能容忍、能兼容并蓄?(当代《哈佛经理职业素质》)

“大半”依然位于句中,但可以与主语间用逗号隔开,可见“大半”与谓语成分的关系更加紧密,旨在对谓语成分作出推断,表达主观评价义。

3.大半+NP+VP

(6)至于幼童打人,只需对他说:“别人打你,你高兴吗?”大半会自觉不妥而住手,远比讲什么孔融让梨、君子动口不动手之类的便捷得多。(当代《读者》)

(28)那罗延天祠东行三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半陷地。(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

(二)语义表现

语义表现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018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皇上被观众称为“大猪蹄子”。作为网络语的该词,通常是女生用来diss男生变心、说话不算数的常见用语,也可以用来吐槽男生不解风情、钢铁直男,总之可以说是个万能吐槽语。

第一,出现在表达情态意义的典型助动词“会”“要”“能”等前,通过对语料库数据统计发现,“大半”与助动词“会”共现频率最高,即主要倾向于认识情态的表达。

(7)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儿,身处你的位置,大半会不假思索地手刃凶敌。(当代《读书\vol-115》)

(8)一俟接到详细计划,当再电告。大半要看空军形势而定。(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9)《书边杂写》固然是些读书的文章,却又不是什么秘籍善本,大半能在坊间买到,也有许多是我们读过的……(当代《读书\vol-199》)

一是“好教育进行时”促进了各区、各校对好教育的思考,各区、各校、个人都对好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对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也有了更新、更深的思考,这种教育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的更新,对教育的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第二,与否定成分“不能”“不”等连用,董正存认为谓词性成分是命题真值表达所不可或缺的成分,“大半”作为表达情态意义的副词属于超命题成分,语义辖域大于否定成分,因此出现在否定词前[13]

(10)因而,若想走向他所指引的无压抑文明,大半不能靠脚而要靠头,或者干脆靠心。(当代《读书\vol-113》)

为了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按照实验方法测定Co光谱分析标准样品系列YSS005-1和YSS005-2中Cu、Fe、Ni、Cd、Zn、Mn、Mg、Si、As含量,标准样品系列采用盐酸进行消解,结果见表12。

(11)她也不好多问,看徐义德的神色,大半不妙。(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第三,与“是……(的)”连用,判断动词“是”表达了对命题的主观评价,“大半”置于其前是对命题的态度加以强调。

(12)刚开始时资金短缺,大半是董事长或会计主任自行暗中调度。(当代《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1.3 评价标准 正常月经期子宫内膜呈线状,厚度为0.1~0.4 cm左右;增生期为0.4~0.8 cm左右;分泌晚期呈连续均匀增厚,厚度约为0.6~1.2 cm,部分患者内膜厚度可>1.2 cm,一般<1.6 cm。

把“正能量”诠释为积极、向上,不会有问题。问题出在都标榜自己是积极、向上,而没有人说自己消极、颓废、滑坡、向下的。因而,须搞清何谓积极向上?如何考量积极向上?

(13)迷路的结果大半是把人冻僵冻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四,出现在个人主观性较强的语用环境下,如经常和“我想”“看来”等连用。

(14)从情况看来大半不会是巧合,当然还不能说得很准确。(当代《福尔摩斯探案集》)

(15)照多年的经验来看,大半是董事长对业务以外的游乐,开始发生兴趣的原因比较多……(当代《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第五,多出现于回溯推理句的原因小句中,常与“因为”“由于”“之所以”等共现。蒋景阳认为回溯推理是从“果”追溯到“因”的一种推理形式,它属于或然性推理,是建立在推理者知识基础上所作的一种主观推测[16]。这与“大半”在句中表示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特征相契合。

(16)女人的全部学问,来解释她为什么哭。结果英雄所见略同,说她的哭大半由于心理的痛苦……(钱钟书《围城》)

例(21)中“大半”是指箭矢损失过半,此时“大半”在句中单独作谓语;例(22)则指草木、鸟雀、兽类等新生命在诞生时夭折的数目占大半,这里的“大半”用作宾语。二者均为数词用法,但此时已不再是精确意义上的“三分之二”,尤其是例(22)中被计量的对象“万物”是无明确边界的事物,很难直接限定,开始有约量用法的趋向。

(18)而她之所以能够在冯云卿面前有威风,大半也是靠仗这位白府五姨太。(茅盾《子夜》)

第六,出现在假设关系复句中的主句位置,表示对预设情况的估计或揣测。

(19)如果说当年报考戏剧学院时,大半还是出于少女的一种虚荣心,一种渴望在更宽广的舞台上表现自己……(当代《作家文摘1995B》)

综上所述,“大半”作为认识情态的用法时,从句法表现上看,位置较为灵活,经常作状语,修饰句中谓语成分或统辖整个命题;从语义表现上看,常与主观性较强的语义成分共现,表达主观揣测或推断义,多出现在非现实语境或由因及果的环境中。

定义 7[19] 设(U,A∪D)是一个覆盖决策系统,U={x1,x2,…,xn}, U/D={k=1,2,…,l}。对B⊆A,

三、“大半”语义的历时发展

(一)“大”释义

“大”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均是一个两手展开、两腿分立的直立人形,读作dà。《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17]因天地之大无从比画作字,而人为万物之灵,故以人形来表示大。本义是指容量、数量、体积、面积、年龄、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成反义。

《辞源》注释为:“‘大’通‘太’,读作 tài,骈雅训纂五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宗、大邑、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也通‘泰’。”[2]《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泰”: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太”“极大”。泰誓上:泰者,大之极也,犹如天子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会中之大,故称“泰誓”也。

由此可见,“大半”中的“大”最初通“太”“泰”,有表示“很、极、甚”的含义。

(二)“半”释义

如今,当我怀揣着文学梦,亦步亦趋来到北大之后,每天我只有珍惜,只有感恩,有时,我会担心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在北大。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好,用我的笔勤奋地耕耘下去,纵然艰难,但身处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内,不对立就是进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通过检索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各大词典① 所查阅词典有:《字源》(1979年版)、《汉语大字典》(1990年版)、《汉语大词典》(1986年版)、《古汉语大词典》(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发现“半”的基本义项较为固定,主要归纳为以下:❶二分之一,如:半年、半数;❷在……中间,如:半路上、半山腰、半途而废;❸表示很少,如:一言半语、一星半点儿;❹不完全,如:半成品、半文盲、门半开着;❺表约数,犹言“部分”,《赠花柳》:“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因此,“半”表示数量的含义从古至今相对稳定,且由精确的数值义“二分之一”逐渐引申出模糊的语义,表示约量的用法。王力提到“半”应该是百分之五十,但普通所谓“半”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18]238。“半”字意义的演变,对“大半”一词语义的发展过程有所影响。

(三)“大半”语义的发展过程

“大半”是由副词“大”和数词“半”组合而成的偏正式结构,最初主要表示数量意义,后衍生出表达情态意义的用法。“大”本身具有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半”从表示确量逐渐向表示约量的用法转移,因此“大半”一词的语义演变是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过程。

上文通过各大词典对“大半”一词的词义变化进行了梳理,总结义项后发现该词既有量性特征又有情态义,那么,这两者语义之间是如何过渡衍生的,需要从“大半”的历时演化过程中探寻。

(25)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陈寿《三国志》)

(20)六食。终岁十二石。头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墨子《杂守》)

《汉语大词典》中“六食”指“古代军事家为长期坚守城池所提出的一种节约粮食的措施:一斗粮食分为六份,每天吃两份,为一人三天的限量。”[3]卷2,37石文娟通过查阅古代文籍,通过验证得出此处“大半”即“三分之二”的含义[14],与《辞源》中“凡数三分有二为(大)半”之义正好符合。由此可见,表示确量是“大半”的最初用法,起源较早。

“半”,会意字。从牛,从八。“八”原义为分,会分割牛体之意。其本义为一半、二分之一。《说文》对“半”的释义为:半,物中分也[17]。这一用法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易·系辞下》中:“知者观其象辞,则思过半矣。”

到了西汉时期,出现用例仍较少,如:

(21)军之所出,矛戟折,镮弦绝,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刘向《战国策》)

[79][81] 郑先武:《区域间治理模式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1期,第115-116、116-118页。

1.药品选择红磷不好。资料表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低于这个浓度熄灭,高于这个浓度能继续燃烧,所以用红磷误差较大。

(22)人械不足,畜藏有余,而万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大半矣。(刘安《淮南子》)

(17)四铭支吾着,脸上也像学程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汗来,但大约大半也因为吃了太热的饭。(鲁迅《肥皂》)

到东汉时期,用例略有所增加。

(23)兴百万之众,作阿房之宫,收大半之赋。(荀悦《史论·前汉纪》)

(24)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破之。(司马迁《史记》)

这一时期,“大半”仍作数词使用,但在句中所做功能成分的种类增多,如可以作定语,例(23)作名词前的定语成分;例(24)中“大半”可以置于谓词性成分“不得渡”前,构成“主语+大半+谓语”的结构,“大半”回指其前具有可数意义的名词性指称集合,紧邻主语之后。

到六朝、隋唐及五代时期,使用频率仍较低。

“大半”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库的检索发现,直到战国时期“大”和“半”的连用仅以下一例:

(26)至秋七月,城中食尽,病饿死者大半。(六朝《华阳国志》)

①学校需要通过移动端平台发布有关于顶岗实习的重要通知、要求,并能对学生实施远程监控,进行监管。②企业需要在该实习平台实时反馈实习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并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③教师需要通过该实习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阶段性的记录学生实习的情况做好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④学生需要通过该实习平台及时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咨询实习的要求,提出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交实习周志、总结,查看实习成绩。

耳朵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就需要对老人的听力状况格外注意了:说话声音很大;经常侧着脸与人说话;说话时非常注意对方口型;经常要求别人重复所说的话;与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答非所问;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大很吵了,他却才觉得刚好;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一侧说话。如果听力下降同时伴有耳鸣或者眩晕,更需要系统检查,早期干预。

(27)又为苻昭仪凿曲光海、青凉池,季夏暑热,士卒不得休息,暍死者大半。(五代《十六国春秋别本》)

此时“大半”与主语联系越来越紧密,检索到的这期间的例句20条中就有8条与“……者”衔接,可见,可数性指称类集合的名词作主语占多数,根据语境判断已为约量用法,“表示事物大多数”的含义。在句法位置上,则出现了新用法:

“大半”也可置于句首,所统辖的范围为整个命题,表达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推断,这里省略主语“他”,即“大半(他)会自觉不妥……”。

(29)南方事宜素异,地土之卑,上佐多是杂流,大半剌史见阙。(陆心源《唐文拾遗》)

例(28)“大半”可以作主语,后跟动词性短语;例(29)中“大半”可以和“多是”对举使用,表示大多数。

由于“大半”亦作“太半”,宋代以前“太半”被频繁使用,“大半”使用频率较低。

(30)汉有天下太半。(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由此得出结论2:从短期来看,分类监管并不一定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预期收益增减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分类监管制度下导致的正负效应大小。但是从长期来看,村镇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倾向于上升。

(31)去年牛疫,死伤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唐《通典》)

研究者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中,将数学学科知识界定为数学学科内容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学科内容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掌握数学核心概念、运算、定理等,熟悉数学基本思想的应用,并具有将这些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能力.

(32)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陆机《辩亡论下》)

宋元时期,“大半”使用次数增多,使用范围扩大,尤其在北宋时期,多出现在史书和话本中。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大半”与判断动词“是”的连用,用“大半是”来表示对命题的陈述,如例(33);且“大半”的位置开始变得灵活,与主语之间可插入其他成分,如例(34):

(33)庞骥赃货之数为钱肆百馀千,其间大半是枉法处职定罪合处极刑。(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34)金人之兵,张大其势,然探得其实,不过六万人,又大半皆契丹、渤海杂种,其精兵不过三万人。(李纲《靖康传信录》)

到明清时期,“大半”使用频率大大提高。这时“大半”所回指的名词性成分不再是单一的易于划分的复数词:

(35)不看武松焦躁,便放了火箸,却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施耐庵《水浒传》)

(36)有老成的道:“十年的说话,讲也讲他大半夜,怪道天明多睡了去。”(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37)润帅谋划安徽战局已经大半年,一切他都胸有成竹,而临事又派人救援六安,与吾辈及希庵等之初议,全不符合。(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8)旋使丫头暖上酒,合珍哥在床上大饮,把那愁苦丢开了大半。(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39)复又歇了片时,方才屈腰将枪拾起,立在原处,将那豪横之气,减去大半。(清《施公案》)

由上述可见,“大半”表示约量的用法从西汉开始一直沿用,且所回指的成分由易于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向不易于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整体单数成分、不可划分的抽象成分的方向演变。例(35)回指不易划分的复数词“一盏酒”;例(36)和(37)修饰时间成分“夜”和“年”,这里将时间成分视作整体单数词;例(38)和(39)中“愁苦”和“豪横之气”为不可划分的抽象词。

这一时期,“大半”与VP关系密切,语义指向由NP逐渐向VP转移,表达对事件的主观评述,已开始具有情态义。

(40)天尊道:“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两种人,两桩事,误把些使用气力好勇斗狠的认作英雄。(文康《侠女奇缘》)

(41)太岁张华言道:“上回小臣约智化前来投效王爷,据小臣一看,此人大半是智化到此。”(清《小五义》)

(42)正说间,两个王官归回,将文书呈上。雷英道:“大半又是白跑一次。”(清《小五义》)

(43)须知潘岳鬓,大半为多情。(冯梦龙《醒世恒言》)

例(40)中,“大半”还可以看作“世上人”的大多数,但例(41)不存在“此人的大多数”,这里是倾向于对其后VP成分的评价,例(42)和(43)的情态义更加明显。

四、“大半”由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演变机制和动因

纵观“大半”语义的历时发展,可以发现该词最早由表示确量的“三分之二”到表示约量的“指事物的大多数、大部分及大多数情况下”,再到表示认识情态义的“对情况的估计及揣测”过程,这中间的语义演变即表量成分是如何走向表情态化的,值得深入探讨。

由于“大半”表示确量义存在时间较短、使用范围有限,且从精确义过渡到模糊义是语言表达的常规发展趋势,此处不再详细论述,但当“大半”作为精确义时,所回指的NP成分主要是易于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作为模糊义时,所回指的NP是不易划分的复数成分或整体单数成分等,这为探究“大半”由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机制和动因提供了参考思路,即“大半”所回指的NP成分可能在语义衍生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语义的演化与结构成分位置的变化、语用频率、人们的主观认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尝试从语义因素、句法因素、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4个角度对“大半”的语义衍生规律进行研究。

(一)语义因素

1.“大”的多义性多功能性及“半”表量程度的虚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先后顺序,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邓欢认为“大”作为汉语里的基本词汇,有着极为丰富的语义特征,并将其发展演变作了系统归纳:“大”最初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体积、面积等;其次是数量、时间、年龄;再次是力量、强度、规模;最后是重要性和程度的大量,重要性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扩展就是“地位、身份”重要和高贵[19]。据此可以归纳出如图1所示。

图1 “大”的语义特征

“半”的基本义项是表示数量,从古至今都可作数词使用,只是表量的精确程度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有所虚化:

(44)缌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战国《仪礼》)

(45)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王充《论衡》)

关于例(44),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到:“十五升抽其半布也。十五升,照服之升数;抽其半,用朝服的一半,即七升有半。”其中“升”是区别布的粗细所用的计量单位,且“十五升”和“七升半”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看出“半”表示精确的二分之一量。例(45)中已经作为概数,表示约量,即半夜时分。

“大半”是由副词“大”和数词“半”组合而成的偏正式结构,因此“大”在整个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修饰的对象既包括具体事物也包含抽象事物,加之“半”的表量程度在逐渐虚化,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大半”由具体到抽象的语义演化过程。

2.“大半”回指成分NP的语义特征

“大半”在表示约量和认识情态时,经常出现在名词性成分NP后,因此所回指的集合主要分为:易于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不易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整体单数成分、不可划分的抽象成分,所指成分语义特征的差异是“大半”由约量到认识情态语义演变的原因之一。上述四大集合的语义特征可以分别描述为:

易于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集合:[+个体][+多数][+易划分]

不易精确划分的复数成分集合:[+个体][+多数][-易划分]

整体单数成分集合:[+个体][-多数][-易划分]

不可划分的事件成分集合:[-个体][-多数][-易划分]

“大半”表达约量时,NP的集合特征可以为表示大多数,其个体数量有超过二分之一以上的多个成员,且成员间可被精确划分,如例(27);也可以为表示大多数的个体,但不可以被精确划分,即具有整体概念义,如例(35);“大半”表达认识情态时,NP的语义特征为包含一个个体成员的,不可被划分的单数具体或抽象事物,因为其语义上无法满足约量的特征要求,如例(2)和(13);也可以是某一事件,即已不包含量的特征,同样也无法具备量的条件,如例(6)。结合董正存对“多半”的演变特点的总结[13],发现“大半”也存在着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指称对象由明确到模糊;二是指称集合表量意义淡化;三是语义指向有所转移。

(二)句法因素

“大半”语义演变的主导因素是其指称集合的语义变化,但句法位置提供了基础。“大半”表示约量用法时,在句中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等,少数可以作主语,后“大半”进入“NP+大半+VP”结构后,与VP关系紧密,开始进入状位,加之“大半是”这一结构的大量使用,使得“大半”逐渐转移为状语成分,表达可能认识情态的用法增多。此外,有时“大半”出现在句首统辖整个命题时,也可以表达主观推断和揣测的情态。

(三)语用因素

根据上文对“大半”情态用法的探究发现,其多出现在非现实语境中,即对未然或者已然事件的推断,而反观“大半”作为约量的用法发现,其多出现在语境为叙实性的客观的已然事件中。语用环境由真实的客观描写逐渐变为非现实性的主观判断是“大半”由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演变的条件之一。

(四)认知因素

1.认知的主观性

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说话人在说话同时所表明出来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便是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语言所采取的相应结构形式或演变过程[20]。“大半”在语义演变的过程中就受到主观化的影响,由起初表示具体的约量义到抽象的情态义,实际上就是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在支配。

2.隐喻机制的作用

沈家煊提到隐喻,即用一个熟悉的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不熟悉的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两个概念具有相似之处),即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21]。“大半”表示约量时,其所指对象为客观事物,表示多数成员的一半以上,主要作用于数量域(quantification domain),该域属于行域;“大半”表示可能认识情态时,是说话人从主观视角对事件作出推断或评判,主要属于知域(cognitive domain)。因此,“大半”是经历了由行域到知域的转移。

“大半”在认知的主观性和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最初表约量的用法向可能认识情态演变,发生了行域到知域的转移。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半”所回指的NP成分在语义衍生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作用。由此可以推测,约量是可能认识情态重要的语义源之一,汉语中存在着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4]王政白.古汉语虚词词典[K].合肥:黄山书社,1986.

[5]徐 复.古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雷文治.近代汉语虚词词典[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8.

[9]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释例[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1]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3]董正存.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J].中国语文,2017(1):63-73,127.

[14]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5]余 琼.现代汉语语气情态副词的构句、联句能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蒋景阳.溯因推理对幽默的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21-24.

[17]许 慎.说文解字[K].上海:中华书局,1963.

[18]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9]邓欢.“大”及“大”族副词的意义及其演变[D].广州:暨南大学,2011.

[2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320.

[21]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Study on the Evolution From Approximate Quantity to 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 of“Daban”

Chu Sh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levels,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Daban”about approximate quantity to 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 is examined.In this process of evolution,semantic structure and metaphorical mechanism play a leading role in“Daban”,and there is a clos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tegory of approximation and modality in Chinese.

Key words: “Daban”;approximate quantity;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semantic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94(2019)06-0069-08

DOI: 10.13747/j.cnki.bdxyxb.2019.06.012

收稿日期: 2019-06-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学史(分类多卷本)”(16ZDA206)子课题“中国词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储 珊(1995-),女,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 作)

标签:;  ;  ;  ;  ;  

试论“大半”从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