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化学实验的经验_化学实验论文

例谈一些化学实验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已故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讲过:“作研究最宝贵的是经验,因为那是有钱也买不来的”。我的体会是:经验的“经”,就是经历、经过,“验”即感悟、体会,就是亲身经历后的体会,它是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为上的一种神韵。人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是指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但笔者想说也有事非经过不知易的。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真正动脑筋去想、去做,几经反复,那难做的事(实验),因为你从实践中获得了经验而变得容易起来。例如:

(1)初三化学(2005年6月人教版)上册8页图1-18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按此图去操作,去实验,谁有把握成功?!如果作如下的改进:把一根长约6cm玻璃管的一端直插进蜡烛火焰的内焰部位,可以观察到有白烟(石蜡蒸气)徐徐在管内向上升腾,并很快从管的上口逸出,这时把白烟点燃,可以顺利观察石蜡蒸气的燃烧。

(2)用市售石蕊所配成的石蕊试液往往色泽偏蓝,不便使用。如何把偏蓝色的石蕊试液调配成紫色石蕊液?经验是用碳酸——饱和水溶液来调配。方法是:在配得偏蓝色的石蕊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水溶液,直到石蕊液变成紫色;如果所配的石蕊液量较多,可以在这种石蕊液中缓慢(逐个气泡)通入,直到石蕊液变成理想的紫色。

(3)初三化学上册30页实验2-4图2-13,铝箔的燃烧,读者按图示操作去做实验成功了吗,确实很难。不过你只要把裹在铝上的那根火柴梗改换成2cm~3cm长的一段镁条,其他什么都不变,实验绝对会一举成功。实验时须特别当心,反应非常激烈,即使瓶底放有细沙或水,集气瓶破裂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也是安全的)。

(4)市售KI淀粉试纸呈白色,而自己浸制的KI淀粉试纸凉干后很容易被氧化(析出)呈棕色,几乎不能使用。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KI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使浸渍液略呈碱性,用这种略带碱性的KI淀粉溶液浸渍的KI淀粉试纸,就可以跟市售KI淀粉试纸有等同的质量效果了;酒精不跟电石起反应,同时酒精还有消泡(沫)的作用,所以用酒精浸泡过的电石与水反应制乙炔(),反应速度适中,又没有泡沫产生。

(5)石灰()的溶解度很小(20℃时0.17g/100g水),所以通常饱和石灰水的浓度的质量分数只会小于0.17%。如果在配制石灰水时加入少量的食盐(NaCl),由于食盐对石灰有增溶效应,可以大大提高石灰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在配石灰水寸加少量食盐,可以配制得高浓度的饱和石灰水。

(6)按初三化学下册12页图8-14所示的方法去实验,不论,溶液的浓度有多大,即使是饱和的,也不论溶液的温度有多高,即使是在煮沸条件下,光亮的铝条较难把Cu置换出来,更不用说是形成铜树。不过,如果在溶液中加入少量可溶性盐酸盐(如食盐),即向溶液中添加少量,反应就会迅速被启动,可在10min之内形成如图所示那样漂亮的桐树。

同理,Zn与稀反应制,如果反应速度慢,一般是先把Zn粒用溶液处理,其实最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稀中加入半药匙食盐(向反应溶液中提供),产生的速度就会奇迹般地快起来。

(7)高中化学第二册236页(2004年6月人教版),关于食物中淀粉的检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用小刀切一片马铃薯,在上面滴一滴稀碘酒溶液,观察现象”。

这是一个沿用了几代人的学生实验,几乎人人信以为真的有蓝色现象出现,实际上从来都没有人观察到蓝色的现象。实验证明,只有当把这片马铃薯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20s~30s,待淀粉熟化之后再加一滴碘的酒精溶液(或碘水),才会立即显现蓝色。

与此相似,人们常常误以为淀粉遇碘都会显蓝色,事实上只有被加热煮沸(或用酸、碱处理)后的淀粉才跟碘起显蓝色的反应。这是因为普通天然淀粉(米粉、面粉)通常是被一层不溶于水的蛋白质膜所包裹着,加热煮沸(或加酸、碱)可以使这层蛋白质膜被破坏裸露出淀粉来,这才跟碘起显蓝色的特征反应。

应该说经验也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收获。不论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还是看起来难做起来易如反掌的事,没有那种亲身经历的过程又谈何收获,谈何经验。中国有句丑陋的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思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根源,致使我们的学生和一部分教师习惯于津津乐道于纸上谈兵,甚至想方设法地避免实验工作。笔者想通过这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实验说明:没有过程的经验是不存在的;经验是体现教师素质的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展示。

标签:;  ;  ;  

几种化学实验的经验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