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2012年北京遭受特大暴雨淹城致79人死亡,2013至2015年重庆、济南、东莞、永州相继被暴雨侵袭。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生态环境;BIM
引言:早在上世纪,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在大力推行“雨水工程”,现已取得了巨大功效。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我国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
一、海绵城市概念
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或加以利用。
三、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的扩张,降雨期间需进行排水的量逐渐增大,一味地增大管径已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地下水的开发、地表蓄水能力的丧失使得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河北过去25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下降7.4米,北京25年间下降12.83米。在此矛盾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海绵城市的新观念,扭转思路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已有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名单,财政部对于每市投入资金4亿元以上,保障海绵城市的顺利进行。
四、海绵城市解析
海绵城市建设大量利用天然和河道、湖泊、湿地,同时又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以期在尽可能节约成本情况下,达到建造海绵城市的目的并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而面对各专业错综复杂的城市地下空间、不规则的湿地、坑塘改造,BIM将辅助规划改造在可视化情况下进行,通过模拟预控海绵城市的实施,确保海绵城市的计划/改造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并履行“低开发影响”“低成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蓄、渗、滞、净、用、排的理念对道路、小区庭院、景观水体的雨水排放系统进行了新的整合。通过透水铺装、下洼绿地、渗透等方式尽可能地使雨水吸收到地下水系统,非雨天再通过植被体系为城市提供水份,改善热岛效应。
五、BIM应用
1、市政道路
原始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至路边雨水口,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系统,而海绵城市则先将雨水收集至路边树池和后排绿地,使雨水被尽可能的吸收、渗透,当绿化带积水饱和以后,从溢流式雨水口进入排水系统。人行道也由以往的水泥铺设改为透水铺装。
对于已建成道路,新形式道路的改造意味着首先要摸清改造对象地下的管网系统,以确定动土方式、与已铺设管道的衔接。而有些城市管网铺设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施工设计图,管道位置也只有一些曾经参与工程的建设者才知道,这些人一旦去世,信息也就断了。因此,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179号文《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5完成城市管网的调查统计。
而BIM 的普及也为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这种新型的三维管线搭建方式结合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完整的地下空间,综合地下给排水、电缆、燃气、地铁等专业于一体,建立可视化地下管线信息库。
在海绵城市改造规划中,设计师可调用地下管线三维信息库,清晰地了解目标路段其它专业管线、检修井设置情况、地铁通道顶高,对改造路段的绿化带布置位置、渗透形式选择做出整体规划,并可进一步运用BIM对各个改造方案进行改造模拟,避开地下管线减少误挖。最后运用BIM对工程量进行计算比较,选择“低开发影响”的方案。
地面排水同样采用先渗透后收集的方式,屋面和走道雨水排至下沉绿地,下沉绿地积水饱和后进入渗水井,在回收利用系统储存和简单处理后
论文作者:朱珂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管线论文; 地下论文; 绿地论文; 管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