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真[1](2021)在《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文中指出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与战略矿种,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西秦岭地区自加里东构造期以来有多期酸性岩浆活动,不仅多种稀贵金属与此有关,而且也为大量金矿床形成提供了物源。大水金矿属于超大型金矿,具有规模大、矿化独特和品位高等特点。随着该金矿的勘探开发与理论研究,对金矿成因研究存在较大分歧,对蚀变迁移规律研究较为薄弱。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成矿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找矿方向的指导。本文以甘南玛曲大水金矿Au20-2号主矿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镜下鉴定、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方法,开展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大水金矿成矿与硅化、赤铁矿化和方解石化关系密切。硅化-赤铁矿化主要表现为Au、Th、Co、W的带入,Sr、Ba、Pb、Cr、Hf、Zr的带出;硅化-赤铁矿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Ba、Th、Co、W的带入,Sc、Sr、U、Pb、Cr、Hf、Zr的带出;硅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Th、W的带入,Sc、Sr、Cs、Ba、U、Pb、Cr、Hf、Zr的带出。(2)根据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测大水金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花岗岩浆热液,深部高温热液沿着构造断裂或裂隙向上运移至三叠系地层,在成矿过程中热液不断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交代反应,成矿物质Au被萃取,当物化条件发生变化时,导致Au沉淀,进而富集成矿。(3)元素和矿物共生组合反映大水金矿成矿作用是由高温至低温变化的过程,但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大水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显示矿区的找矿潜力较大。热液蚀变是区域上找矿的重要前提标志,Au与As、Mo、Sb、Hg和W等正异常可作为矿体的指示元素组合,据此建立了元素迁移模式。
闫家栋[2](2020)在《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矿床勘探工作的进行,开采程度逐年降低,金矿勘探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对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进行调查,分析找矿潜力,为金矿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找矿工作顺利进行。从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地层分布两方面,对川西北地区地质背景进行归纳与总结;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探讨,从构造、蚀变、岩浆岩和矿物等方面分析金矿找矿潜力,并进行找矿潜力评价,为该区域后续金矿找矿工作的持续进行奠定科学依据,以促进川西北地区金矿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熊观,段威,唐文春,杨贵兵,王焕国,黄健[3](2020)在《川西北银厂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提出为探讨银厂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测试了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S-H-O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三叠系杂谷脑组浅变质碎屑岩,成矿流体为深源流体与变质水的混合热流体,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矿床成因类型为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徐磊[4](2020)在《甘肃拉尔玛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尔玛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部西段的白龙江复式背斜轴部,含矿岩系是寒武系太阳顶群的灰黑色炭硅碎屑岩建造,岩性为硅质岩的俄都组背斜轴部发育的层间断裂破碎带是金矿体的赋存部位。经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得出以下结论。(1)矿相学研究表明,拉尔玛金矿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主要矿物有黄铁矿、辉锑矿、硒汞矿、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自然金和石英等。显微结构主要有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环带结构、草莓状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等。(2)石英和重晶石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矿床主要以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少量气相包裹体,热液成矿期流体以中低温(163.8348.6℃),低盐度(3.412.7wt%Na Cleqv),低压力(13.635.8MPa)为特征,在成矿的过程中伴随着降温降压作用。(3)成矿期热液矿物较宽的δ34S值(-28.332.4‰)说明硫来源于围岩地层,环带状黄铁矿核部与外带的δ34S值的差异变化(一个环带状黄铁矿颗粒核部与外带的δ34S为5.4和10.0,而另一个环带状黄铁矿颗粒核部与外带的δ34S为7.8和4.2)说明经历了多期次热液作用。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6.53237.266,207Pb/204Pb=15.25716.870,208Pb/204Pb=36.70339.555,铅同位素组成的不均匀和206Pb/204Pb的大变化率表明放射成因铅在矿石矿物中含量很高,与此区域上的铀矿带、矿区放射性铀异常紧密联系。结合207Pb/204Pb—206Pb/204Pb投图关系从而说明铅主要来自含矿围岩,其经历成矿期热液作用且仍然保持了围岩的高铀低钍/铅这一特征,说明铅不是来自其他的地质体系。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流体为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当含矿热液多次循环对流,上升到近地表时,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导致金元素聚积沉淀,促使金沉淀的直接原因是硫逸度的下降和氧逸度的上升,成矿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作用、流体沸腾作用和水岩反应。(4)拉尔玛金矿是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为成矿流体与围岩地层发生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其成因类型属于层控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刘基[5](2020)在《西秦岭格尔珂金矿床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文中认为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格尔珂大型金矿床(>90 t)位于西秦岭大水-忠曲成矿带,发育大量的中-酸性脉岩,是研究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关系的理想选区。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一期接触交代作用,重新厘定了载金矿物——赤铁矿的成因。并通过探讨接触交代对金成矿作用的贡献,最终得出:格尔珂金矿床内脉岩与金成矿空间关系密切,但无明显的时间和成因关系。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且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自然金的纯度很高(>99%),表明金属于次生金。与自然金共生的金属矿物为赤铁矿,不同形态赤铁矿均一的氧同位素(-4.71~0.39)特征和部分赤铁矿内保留黄铁矿残晶的地质现象,反映出该矿床内赤铁矿是由黄铁矿氧化形成的。成矿前和成矿后闪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1.2±3.2 Ma和183.0±5.8 Ma,结合部分矿体发育在早侏罗世(174~201 Ma)地层中的地质事实,本文限定该矿床的金成矿时限为183~201 Ma,花岗闪长斑岩脉成岩时间为214Ma,成矿与成岩时间关系不明显。发育于岩体东侧的磁铁矿-方解石脉内的磁铁矿为热液成因,花岗闪长斑岩脉发育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等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物,因此该矿区经历了一期接触交代作用,但只发育在矿区东北部,且其规模较小。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和黄铁矿,但岩浆结晶分异磁铁矿及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磁铁矿、黄铁矿中金的含量很低(低于检测限),显示其均不含金,表明接触交代作用未对格尔珂金矿床金成矿作用提供成矿物质。以花岗闪长斑岩脉为中心未见明显蚀变矿化分带,脉岩矿体的角砾岩型矿石角砾未矿化,但胶结物矿化的地质现象,进一步说明格尔珂金矿床脉岩与金成矿没有明显的成因关系。格尔珂金矿床受构造控矿明显,成矿对地层没有选择性。脉岩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是因为:岩体充当了压力影的作用,形成张性空间,利于金沉淀;岩脉与地层断层接触部位为应力突变的场所,也是成矿流体和金沉淀的共同场所,因此在接触部位成矿。
王睿[6](2020)在《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地处得耳布尔成矿带北段,为一典型的中型热液脉型矿床。本文以该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实地调研及室内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和讨论了矿床成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从控矿断裂运动学、断面几何形态及与矿化强度空间关系对比角度,研究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为指导主要矿脉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根据。论文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三河铅锌矿床具有热液脉型矿床的典型特征,矿体呈脉状产出,主要受NW、NWW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主要含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物。按照矿石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矿脉间穿切关系等特征将矿区铅锌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及表生氧化两期,其中热液期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I)白云石±黄铁矿;(II)黄铁矿-石英;(I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IV)黄铁矿-萤石-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及(V)无矿方解石脉共五个阶段。2.经过各个成矿阶段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以及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NaCl-H2O体系溶液。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在成矿作用中后期,不断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流体。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为地幔和地壳的混合来源。由此判断矿床为中-低温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热液成因。3.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为167.6±1.9Ma168.9±1.9Ma;切穿矿脉(体)的各类脉岩形成时代为127.7±1.1Ma138.0±1.1Ma。取自矿区矿石中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t=142.22±0.47Ma,介于赋矿火山岩地层与切矿脉岩成岩年龄之间,故推断矿床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三河铅锌矿床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由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加厚下地壳发生垮塌导致。4.区内矿化作用受到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容矿构造为一套共轭的NWW及NW向压扭性断裂,前者以右行逆冲运动方式为主,后者以左行逆冲运动方式为特征;容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规律明显,NWW及NW向两组控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均受断面形态凹-凸(波谷-波峰)起伏变化影响。其中:NW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凸-凹(波峰-波谷)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无明显侧伏现象;而N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凹(波谷)-凸(波峰)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明显SE侧伏,侧伏角中等,一般45°50°±;利用容矿断裂带内工业矿体空间产出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1-4和21号共5条矿脉深部及两翼进行了成矿预测,共圈定出12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主要矿脉进一步探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丁坤[7](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刘基,郭耀宇,王久懿[8](2020)在《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文中指出马脑壳大型金矿床内金的资源量为39t。作为西秦岭内与构造蚀变带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典型代表,马脑壳矿床是研究金矿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的理想场所。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阶段进行了划分,但划分结果不统一,论证不系统。本文在前人成矿阶段划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矿床地质特点(矿体构造及矿石构造特点),依据矿石标本和光片内矿物标型特征和内部结构厘定该矿床的成矿阶段。结果显示马脑壳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具有3期:(1)沉积成岩期(金预富集)。(2)热液成矿期。(3)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金的主要成矿期。热液金成矿作用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4个成矿阶段,即I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II石英-方解石-辉锑矿阶段、III石英-雄(雌)黄-方解石阶段、IV石英-方解石阶段。
毛晨[9](2019)在《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南秦岭凤太盆地泥盆系地层中相继发现有大量大、中型铅锌矿(如八方山-二里河、银洞山、铅硐山、银母寺、银洞梁等)和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如双王和八卦庙等金矿)。通过前人研究表明,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在赋矿层位、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共生成矿关系,但由于缺乏细致详尽的数据支撑和系统性矿床模式的建立,导致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的认识不足,这一研究的滞后,不但有碍于“秦岭式”矿床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对秦岭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为基础,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岩相学、同位素定年、LA-ICP-MS原位同位素物源示踪、LA-ICP-MS原位微量成分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探讨南秦岭凤县地区时空紧密相关的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成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两类矿床成因建立完善统一的成矿模式。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内八卦庙金矿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段第二岩性层铁白云质千枚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沉积期草莓状黄铁矿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一阶段成矿模式,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段灰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成岩期黄铁矿的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二阶段成矿模式。由于八卦庙金矿赋矿围岩形成时间明显晚于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赋矿围岩,表明这两个不同层位的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至少两期)喷流沉积事件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同期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层位上金和铅、锌的富集差异。本文认为晚泥盆世的喷流沉积作用只是使Au、Pb、Zn元素预富集在地层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矿体,真正意义上的矿体是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形成。研究区内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晚三叠世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处于秦岭造山后碰撞阶段,并经历了造山过程从早期挤压变形(209220Ma)到晚期伸展(209Ma)的构造-流体成矿过程:八卦庙金矿早期I、I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构造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控制;而八卦庙金矿晚期III、IV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和剪节理控制,二里河铅锌矿晚期II、III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控制。在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方面,对于早期变质增温阶段,八卦庙金矿早期成矿流体(I、II成矿阶段)为地层变质流体和深部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其硫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变质作用将地层中S和Au、Cu、Pb、Zn等一系列元素重新活化富集,但不排除部分金和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成矿流体(I成矿阶段)以地层变质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流体的加入,硫源为地层硫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银洞山矿区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对于晚期增温减压成矿阶段,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变质流体和古道岭组地层,而IV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围岩星红铺组地层,III、IV成矿阶段硫源来自岩浆硫和下部古道岭组地层硫,III成矿阶段铅源来自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和古道岭组地层的混合作用,IV成矿阶段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地层(星红铺组);二里河铅锌矿晚期成矿流体(II、III成矿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而在III成矿阶段有少量地层流体的加入,II、III成矿阶段硫源以岩浆硫为主,I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在金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八卦庙金矿II成矿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少量存在于黄铁矿晶格中,而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以晶格金和包裹金两种方式存在于黄铁矿内。八卦庙金矿热液期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和总硫活度下降,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氧逸度下降、总硫活度下降和pH值增高。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总硫活度下降,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总硫活度下降、pH值增高。在铅锌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铅锌矿体主要存在于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氯化物形式迁移并以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形式沉淀。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矿的主要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流体混合,而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在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方面,本文认为早期晚泥盆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内金预富集在上层位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而铅锌矿主要产于在下层位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而晚三叠世的变质变形作用对研究区内金铅锌元素起着再次活化富集作用,并形成一系列容矿和导矿构造,深部岩浆热液和变质流体沿着导矿构造上涌,不仅活化萃取了原先地层的金铅锌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下部古道岭组地层中S和Au、Pb、Zn、Cu等成矿物质带到上部星红铺组相对富金地层中,不仅扩大了铅锌的成矿规模,也延缓了金的沉淀,导致金在后期流体中更加富集沉淀,从而扩大了金矿的规模。因此,晚三叠世岩浆热液的发育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和规模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甚至决定了整个凤太盆地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
董运如,董化祥,谢祥,陈勇,成旭伟[10](2019)在《甘肃西秦岭地区当庆沟脑金钨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文中提出西秦岭造山带是中国重要的金成矿带,已发现几十处大型、特大型金矿床。当庆沟脑位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南带印支褶皱带西段,积石山复背斜之当庆沟脑次级背斜核部,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具有良好成矿前景的新区。当庆沟脑与玛曲县大水大型金矿床位于同一层位和同一构造带中,但该区地质工作程度低。通过对当庆沟脑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4个组合异常,其中HS-1异常为Au、Bi、Cu、As、W组合异常,异常面积约11.5km2,5种元素异常套合较好。通过1∶10000土壤测量和探槽工程揭露对HS-1组合异常开展异常查证,发现一条长约1.5~2km、宽约0.6~0.7km的金、钨矿化带,带内圈定3条金矿(化)体,2条钨矿(化)体,显示了良好的金钨找矿前景。
二、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金矿研究现状 |
1.2.2 大水金矿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工作量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质背景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3.4 金矿床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测试 |
4.1 样品采集 |
4.2 样品鉴定 |
4.3 主量元素测定 |
4.4 微量元素测定 |
4.5 碳氧同位素测定 |
第五章 矿床的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 |
5.1 矿物组成特征 |
5.2 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1 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2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5.3 蚀变过程元素迁移规律 |
5.3.1 主量元素迁移特征 |
5.3.2 微量元素迁移特征 |
5.3.3 稀土元素迁移特征 |
5.3.4 蚀变岩元素变化特征 |
5.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与元素迁移规律 |
6.1 矿床成因分析 |
6.1.1 构造与成矿关系 |
6.1.2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
6.1.3 共生组合分析 |
6.1.4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
6.2 元素迁移规律 |
6.2.1 蚀变分带 |
6.2.2 迁移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及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川西北地区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 |
1.2 区域地层 |
1.3 区域构造 |
2 川西北地区金矿找矿潜力分析 |
2.1 矿床成因 |
2.2 地层找矿潜力 |
2.3 构造找矿潜力 |
2.4 蚀变找矿潜力 |
2.5 岩浆岩和矿物找矿潜力 |
2.6 成矿潜力评价 |
3 结语 |
(4)甘肃拉尔玛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的认识及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分布特征 |
3.2.2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及其空间的相互关系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物组成 |
3.3.3 矿石结构与构造 |
3.3.4 矿石组分 |
3.4 围岩蚀变 |
3.4.1 围岩蚀变类型及特征 |
3.4.2 围岩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 |
3.5 金的赋存状态 |
3.6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3 显微测温和盐度 |
4.4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5.2 硫同位素组成 |
5.3 铅同位素组成 |
5.4 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6章 矿床成因分析 |
6.1 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
6.2 成矿流体及其物化性质 |
6.3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沉淀机制 |
6.4 成矿模式探讨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西秦岭格尔珂金矿床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脉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
1.2.2 格尔珂金矿床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结构与构造 |
3.2.3 矿石组分 |
3.3 围岩蚀变 |
3.4 金的赋存状态 |
4 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赤铁矿主量元素特征 |
4.2.2 磁铁矿主量元素特征 |
4.2.3 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4 岩浆岩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5 自然金主量元素特征 |
4.2.6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赤铁矿氧同位素 |
4.3.2 磁铁矿氧同位素 |
5 中-酸性脉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相学特征 |
5.1.1 花岗闪长斑岩脉 |
5.1.2 成矿前闪长玢岩脉 |
5.1.3 成矿后闪长玢岩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2 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年代学特征 |
5.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3.2 定年结果 |
6 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 |
6.1 金矿体与脉岩之间的空间关系 |
6.2 金矿成矿时代与脉岩成岩时间关系 |
6.3 金成矿与脉岩的成因关系 |
6.3.1 以脉岩为中心没有明显的蚀变矿化分带 |
6.3.2 岩浆岩矿体主要为角砾岩型矿化为主 |
6.3.3 矿区经历了一期接触交代作用,但其对金成矿贡献较弱 |
6.4 岩浆岩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原因 |
7 结论 |
7.1 工作中取得的认识 |
7.2 努力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化特征 |
3.2.1 矿脉(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章 矿床成因 |
4.1 成矿物质来源 |
4.1.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4.1.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4.1.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4.2 成矿流体来源、特征及演化 |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4.2.3 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 |
4.2.4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
4.3 成矿时代 |
4.3.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4.3.2 容矿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 |
4.3.3 穿切矿脉各类脉岩成岩时代 |
4.3.4 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 |
4.3.5 成矿构造背景 |
4.3.6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5章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形成机理 |
5.1 矿区容矿构造体系 |
5.1.1 NWW向容矿断裂构造 |
5.1.2 NW向容矿断裂 |
5.2 矿区成矿后破矿构造体系 |
5.2.1 破矿构造分期及运动学特征 |
5.2.2 破矿断裂构造体系格架 |
5.3 矿区控矿构造体系形成及演化 |
第6章 构造控矿规律 |
6.1 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提取 |
6.1.2 数据处理 |
6.2 控矿规律 |
6.2.1 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
6.2.2 2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
6.2.3 3号矿脉(体)构造控矿规律 |
6.2.4 4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
6.2.5 2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
6.2.6 三河矿区构造控矿总体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金矿床分类 |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6 遥感地质特征 |
2.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夏家店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
3.1.5 成矿阶段 |
3.2 龙头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3.3 王家坪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阶段 |
3.4 青林沟金矿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夏家店金矿床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1.2 同位素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来源 |
4.1.4 成矿物质来源 |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4.1.6 小结 |
4.2 龙头沟金矿床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2 同位素特征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 |
4.2.5 小结 |
4.3 王家坪金矿床 |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3.4 小结 |
4.4 青林沟金矿床 |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同位素特征 |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5 岩浆源区 |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
4.4.7 成矿物质来源 |
4.4.8 小结 |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
5.1.1 金的迁移形式 |
5.1.2 金的沉淀机制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5.4.1 成矿物质来源 |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矿床地质特征 |
4 矿区矿物特征 |
4.1 矿石矿物 |
4.2 脉石矿物 |
5 成矿阶段 |
5.1 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 |
5.2 石英-方解石-辉锑矿阶段 |
5.3 石英-方解石-雄(雌)黄阶段 |
5.4 石英-方解石阶段 |
6 结论 |
(9)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2 南秦岭印支期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凤太盆地研究现状 |
1.2.4 发展趋势:LA-ICP-MS微区分析在矿床学的应用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南秦岭盆地演化史 |
2.2.1 早古生代裂陷系的形成阶段 |
2.2.2 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秦岭板块独立和稳定沉积阶段 |
2.2.3 晚古生代晚期汇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阶段 |
2.2.4 陆内新造山作用阶段 |
2.3 凤太盆地地质概况 |
2.3.1 区域地层 |
2.3.2 区域构造 |
2.3.3 区域岩浆岩 |
2.3.4 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八卦庙金矿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3.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八卦庙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1.2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1.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
4.1.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
4.1.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6 成矿年代学 |
4.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
4.2.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
4.2.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
4.2.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2.6 成矿年代学 |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1 锆石U-Pb定年 |
4.3.2 锆石微量元素、Ti温度计及岩浆氧逸度 |
第五章 金铅锌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 |
5.1 泥盆纪沉积-成岩期成矿作用 |
5.2 三叠纪造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2.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2.2 岩浆氧逸度及成矿性 |
5.3 三叠纪造山期构造-流体成矿特征 |
5.3.1 早期挤压变形成矿特征 |
5.3.2 晚期伸展成矿特征 |
5.4 三叠纪造山期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 |
5.4.1 早期变质增温成矿阶段 |
5.4.2 晚期伸展减压成矿阶段 |
5.5 金铅锌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1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2 铅锌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3 金与铅锌相互作用机制 |
5.6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测试分析方法 |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
2.单矿物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
3.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
附表 |
(10)甘肃西秦岭地区当庆沟脑金钨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3.1 金异常特征 |
3.2 钨异常特征 |
3.3 铋异常特征 |
3.4 砷异常特征 |
3.5 铜异常特征 |
3.6 组合异常特征 |
4 异常查证 |
5 结论 |
四、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D]. 张真. 兰州大学, 2021(09)
- [2]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潜力分析[J]. 闫家栋.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0)
- [3]川西北银厂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熊观,段威,唐文春,杨贵兵,王焕国,黄健. 西北地质, 2020(04)
- [4]甘肃拉尔玛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D]. 徐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西秦岭格尔珂金矿床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D]. 刘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王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7]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8]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J]. 刘基,郭耀宇,王久懿. 甘肃科技, 2020(01)
- [9]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D]. 毛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甘肃西秦岭地区当庆沟脑金钨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J]. 董运如,董化祥,谢祥,陈勇,成旭伟. 西北地质,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