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传磊
(通信训练基地五大队卫生队 北京 102400)
【摘要】心理弹性这个概念简单的来说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减轻或者抵抗应激、危机或者其他外在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能够让人们在压力的环境之下,更好的适应环境,并且培养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然而,对于心理弹性是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并且与压力困扰和适应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一些不确切的地方,研究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从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强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搞清楚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和适应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弹性;压力困扰;压力适应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30-02
心理弹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弹性可以对外界对于个体的刺激形成一个缓冲的作用,减轻外界的消极因素对个体的损害,让人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利的因素并且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最近几十年来,不论是我国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专家都对心理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这一领域有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从个体水平上来看,每个人的心理弹性水平是高低不同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的应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能够及时的适应环境,并且能够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这样的个体能够更好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有助于他们迅速的摆脱困境,保持个体心理的健康水平。所以,加深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寻找提升心理弹性的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什么是心理弹性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使许多人在心理上出现亚健康的状态,对社会事务的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加深,在情绪等精神方面出现弹性的心理变化。有的专家将心理弹性称为心理韧性和复原力,虽然叫法不一,但是从本质上来讲是相同的。最初,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发现是从对个体面对压力和危机的研究实验中发现的。实验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人体具有能够缓冲外界压力和各种危机,对机体的消极影响的特质。随后,心理学专家对于这一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出现了心理弹性这一概念。
Block于1950年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心理弹性这一全新的概念,然而在心理科学研究领域的心理弹性却没有明确的划分,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众说纷纭,所得出的结论无法统一。随着国内外专家对心理弹性的致力研究,发现了心理弹性的三个重要的特点:特质论,结果论和过程论。
特质论,就是说心理弹性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特制,他是每个人所生来就具有的特质,很多心理学的专家都认为,心里弹性是人们能够面对困境,适应困境并且改变自身的一种能力;还有的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能够让人们在面对外界消极条件的影响下,仍然能够对自身进行一个调整从而保证个人心理的健康水平的一种能力;美国的心理学会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则是:在遭遇生活的困境,打击,灾难等消极因素的情况下,对这些消极因素产生反弹作用的特质。
结果论,顾名思义是注重研究心理弹性的结果,他们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压力,危机自身调节后的结果;持有结果论观点的专家认为,心理弹性是人类克服逆境,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特性,是个体克服困境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过程论,这一观点则是将重点放在了心理弹性的作用特点上,强调是一个个体心理活动与外界条件刺激的一个交互的过程。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调整自身去适应困境的一个过程;专家Richardson提出,心理弹性是能够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学者认为,事实上心里特质是在个体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危机和困境时所产生的自我调节与保护的心理变化过程。
还有一些学者,是将特质论和结果论两个观点结合起来对心理弹性进行定义的。在他们看来,这是因为心理弹性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特性,它还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等。
2.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可以发现,心理弹性和个体在外界消极条件的刺激下所需的恢复时间的长短是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由此可见,心理弹性越大,对于个体适应压力,危机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个体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当外界压力达到心理弹性的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认知障碍。
Fredrickson 的专家进行的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发现,在个体心理抗压承受范围内,心理弹性越强,个体所承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恢复时间就越短。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弹性的认知是相符合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容易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各种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保持高强度的心理弹性,能够使个体在出现压力危机时更好的应对危机,无论是外界造成的心理压力还是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亦或是化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等等的有害因素。为验证心理抗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我们对某高校的大学新生的压力困扰与适应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以下的情况:
(1)来源地对于压力困扰和适应的差异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具有的压力困扰和适应的能力是具有明显不同的。从调查结果上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要大于城市的学生,并且他们的心理弹性强度普遍低于城市学生。独生子与和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也存在着差异性,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比独生子女具有更大的压力感,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强度普遍强于非独生子女。
(2)学生家庭情况造成的差异
通过对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的统计方法,使得所调查学生在所承受压力这一变量上基本保持一致,进而凸显出家庭情况的影响,最终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的心理弹性强度大于农村家庭的心理弹性强度;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明显大于父母失业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弹性强度。
(3)性别差异的影响
两性本身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具有较大的不同,对突发压力事件的认知差异性同样相差甚远,男性由于本身相对粗犷的性格,对压力的缓冲有着天生的优势,因而心理弹性较大。而女生心思细腻,多数情况下对外界的压力承受能力弱,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弹性。
3.结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群在心理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呈现出紧张的社会氛围。通过对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与适应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弹性这一特性能够减轻外界消极环境对于个体产生的影响,缓解外界环境对个体的损伤,才能使个体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弹性水平越强,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困扰越小,反之,心理弹性水平越低,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无论在何种压力的影响下,想要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危机,一个高强度的心理弹性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崔丽霞,殷乐,雷雳.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3:308-313.
[2]梁宝勇,程诚.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04:269-277.
[3]孙仕秀,关影红,覃滟云,张露,范方. 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1:114-118.
[4]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89-96.
[5]张佳佳,李敏,彭李,韩爱华,廖文君.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3:347-349.
[6]谢丹.进城务工农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6.
论文作者:解传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心理论文; 弹性论文; 个体论文; 压力论文; 外界论文; 这一论文; 困境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