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们谈谈育儿焦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那种潜在的、难以言表的、深深的育儿焦虑是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的根源。
●育儿焦虑主要指成人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性格脾气、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
●育儿焦虑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照料方式。
●育儿焦虑导致了儿童内控观念的形成。
●育儿焦虑导致了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父母的育儿焦虑问题,首先应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谈起。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已引起了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的重视,大家议论得也比较多,有些家长自身也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并且从专家那里得知,太多的关爱既没有必要,同时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或许弊大于利。不过,令家长朋友们感到为难的是,尽管已认识这一问题并力图有所改变,但真正要有所改观,似乎又勉为其难。这正如一些家长所说的,“咱们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常常是情不自禁的,难以抑制的。”何以如此?我的看法是,父母那种潜在的、难以言表的、深深的育儿焦虑是导致这种育儿行为方式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育儿焦虑,为何年轻的父母普遍具有育儿焦虑?育儿焦虑究竟是耶非耶?让我们逐一来细细分析。
一般情况下,焦虑是指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吓,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与害怕的区别在于,害怕的对象明确,情绪体验较为强烈,不过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而焦虑的对象有时明确,有时则不那么确定,情绪体验时强时弱,但主要以弱而持续为特征。例如,孩子做错了事,当父母要打他时,他会感到害怕;学生在面临升学考试前则会产生焦虑,等等。在育儿问题上,其焦虑主要指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外貌衣着、性格脾气、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具体表现为:担心孩子的睡眠过多或过少,孩子吃的东西是否有营养,能不能消化,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自己的孩子是吃得多还是吃得少,身高体重如何;害怕自己的孩子走得晚,说得晚,以至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另外,担心孩子生病,一旦孩子有一些伤风感冒便忧心忡忡求名医开良药,生怕孩子有一个三长两短;为了求得养育的安全感,对孩子的探索行为多加限制;或许还有那么一部分父母,由于总是在担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久而久之,自觉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凡事容易紧张,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我以为虽然育儿焦虑与父母的个性心理特点有一定关联,但更不应该忽视的是造成我国父母育儿焦虑比例高的其两个原因:
首先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普遍推行,使每对夫妇只能拥有一个孩子。其结果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可以想象,父母的希望值往往与其担忧、焦虑成正比,因而父母对孩子成长发展的每一侧面都会顾虑重重,担心落在他人之后。
其次,独生子女的父母总是缺乏养育经验,对孩子的具体抚养手段知之甚少,因而免不了心中无底,手足无措,对孩子的养育蒙上了挥不去的焦虑感。已经有许多事实表明,如果年轻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能得到有经验的长者的指导,其育儿过程会坦然顺利得多,育儿焦虑也随之减轻许多。
父母的种种育儿焦虑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很难以“是”或“非”作一个简单的评判。还是让我先根据一些观点和事实材料作大致归纳,再与父母朋友们一起来作分析吧。
育儿焦虑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照料方式。最常见的是,具有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与要求作出快速应答,从而保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互动。这种互动无疑有助于密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依附,进一步激发父母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譬如说,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常常会马上给孩子提供食物或者玩具以终止其哭闹。不过与此同时,父母会因为过于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的探索活动,并使孩子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例如,这些孩子要是一见到身边无人,便会无休止地大哭大闹。
育儿焦虑导致儿童内控观念的形成。在高育儿焦虑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持有一种内控观念,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总爱把事情的原因与结果都与自身相联系,因而比之于那些不那太受关注,得不到奖励与惩罚的孩子而言,持有内控观念的儿童更容易形成这样一种信念,是他们的行为导致了父母的反应。这些孩子更关注自身的需求及自身行为对父母的影响,从有利的一方面看,有助于孩子增加解决问题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把握,不利的方面是易使孩子认为自己能左右家庭中的一切,从而逐渐滋长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思想。
育儿焦虑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少研究发现,高育儿焦虑的父母对孩子的排便训练,讲一个完整的句子,整个晚上安安稳稳睡觉,独立吃饭,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等早期行为的期望值均很高。我们也在一项中日比较研究中发现,我国3—5岁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期望普遍地要高于日本的同龄儿童父母,这极有可能与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感高有关。在我们看来,期望值较高的父母,常常会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一些稍高于现有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这种高期望值促进了儿童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所引发的儿童较高的成就动机可能是独生子女能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不过要注意的是,父母的高期望值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若处置失当,易导致儿童的抑郁、焦虑、与父母的要求相抵触或欺骗、撒谎等不良情绪反应。
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逐步增长,育儿焦虑的内容也会不断有所变化;同时,随着父母养育经验的逐渐积累,其育儿焦虑也会随之减轻。或许正如同焦虑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那样(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最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对育儿焦虑问题的评价也应辩证地看待。我以为,从总体上看,适度的育儿焦虑加强了亲子间的联系,有助于鼓励孩子取得成就。若育儿焦虑过强,易招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及过高期望,导致儿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匮乏以及父母由于对孩子不能满足其期望而对孩子感到失望与否定。
图/丁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