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价值取向的思考——南京地区儿童画教育典型事例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画论文,南京论文,事例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典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地区的小学、幼儿园大力推进儿童画教育的改革实践,创造出许多新鲜的实践经验,启迪着我们对儿童画的价值取向的再思考。
一、儿童画与生活情趣的养成
儿童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画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儿童借助儿童画来反映富有情趣的生活,儿童在创作儿童画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儿童通过儿童画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情趣,这是儿童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溧水石湫中心小学地处农村,物质条件一般,学生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学校在一次对镇上454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发现:有86.8%的学生不喜欢农村,77.5%的学生因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而觉得没面子,92.7%的学生不想当农民,12.8%的学生长大后不愿生活在农村,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习俗的节日,只有2.4%的学生对民族艺术活动感兴趣。基于此种现状,他们提出了“农村生活情趣教育”。从儿童画入手来培养农村生活情趣。情趣教育绘画重在“情趣”二字: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兴趣。农村有着广袤的田野,学校周围、农舍旁边生长着翠绿的竹林,这些都成为农村儿童画情趣教育的主题和材料来源。“泥趣”“纸趣”“竹趣”,孩子们玩泥巴、折纸头、用竹子编织各种器物并在上面作画。看到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毫不起眼的泥巴、竹子在经过自己双手加工后能变得如此美丽,孩子们绘画的兴趣被激发了,对美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
溧水石湫中心小学较好地把儿童画与儿童生活融为一体,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画的创作内容,提升了儿童画的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儿童的生活情趣,增进了儿童对家乡的情感。
二、儿童画与儿童的心理成长
想像是儿童的认知活动;焦虑、恐惧是儿童的情绪活动。认知活动、情绪活动,都是儿童的心理活动。按照绘画心理的理论,儿童画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有儿童的认知、情绪参与其中。认知、情绪是儿童画的基础;认知水平、情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画的水平;认知能力、情绪修养,都在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促使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走进二板桥小学,谁都会为儿童幻想画而惊讶、赞叹不已!儿童想像的丰富性、开放性、新奇性、独创性,在幻想画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在儿童幻想画的辅导中,他们把丰富生活、技能辅导与想像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讨论、交流、欣赏、观摩等方式,引导儿童学会变形、错位、夸张、重组、嫁接、迁移。在想像的练习中,儿童体会到想像的乐趣,想像的乐趣焕发出他们更多的想像热情,想像的热情开启了他们创作儿童幻想画的智慧之门。
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在辅导幼儿创作儿童画的时候,发现一些幼儿的焦虑心理、恐惧心理因绘画而得以缓解,而焦虑心理、恐惧等不良心理的缓解,又激发出幼儿创作儿童画的冲动与欲望,他们更想、更主动地去创作儿童画。于是,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设计出情境绘画系列活动,逐步形成情境绘画的儿童画教育特色。例如,小班的“我敢画”教学活动。活动开始,大家玩音乐游戏“小兔和狼”,幼儿很容易融入情境中。接着教师适时提出:大灰狼要吃小兔子,小兔子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提出用石头砸。教师抓住机会提出:我们来帮小兔子画大石头吧,要画得大、画得多,将一张纸全部画满。幼儿在情境的激励下跃跃欲试,连平时不敢画的幼儿也很容易大胆下笔。绘画技法的要求仍然是和情境有关:石头要又大又重才行,所以涂色时要涂满,可不能让石头上有缝隙。另外,石头有各种形状,你想画什么石头去帮助小兔子呢?启发是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大石头”,有三角形的、有方的、有不规则的。幼儿在情境中体验了大胆参与带来的愉快情绪,也渐渐将这种情绪迁移到生活中,逐步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
三、儿童画与道德情操的陶冶
绘画总是要表现主题。儿童绘画同样如此,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表达出一定的主题。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德性成长,而且影响儿童画的文化内涵。主题绘画活动,不是用规定“主题”去限制、去约束儿童的绘画思维,而是力图让儿童在一定的主题活动中去生成绘画的幼芽,去开掘绘画思维的宝藏,去拓展绘画的疆土。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宇花小学提出了“儿童主题绘画”的教育理念。所谓“儿童主题绘画”,是指儿童在参与预设或生成性主题活动中,产生表达的欲望与需求,练习用多种绘画方式,创作儿童画。主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家长或者学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依据教育的需要所制定的主题,又称为预设主题;二是在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家长或学生即兴开发的主题,即生成性主题。
在进行“主题绘画”过程中,不限画种,不限技法,不限材料,学生的创作自由度大了,不仅是构图上的自由,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同一个主题有的用素描来表现,有的采用水粉描绘,有的直接采用各种材料来粘贴。五彩缤纷的作品传递出孩子们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造型严谨、用笔细腻的作品让人觉得小作者是一个有着较强观察力、个性比较沉稳的孩子;构图奇特、笔触轻松、色彩表现大胆而热烈给人很强视觉刺激的作品,认人觉得小作者是一个思维活跃、个性敏感、性格自由的孩子。关于动物世界的主题绘画,孩子们和小兔子交流;关于植物世界的主题绘画,孩子们和小树对话;关于宇宙的主题绘画,孩子们在月亮上荡秋千;关于人类过去世界的主题绘画,孩子们和恐龙一起玩耍……主题绘画引导着孩子们关注他人、关注自己、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现实……评价主题绘画的作品不仅仅以构图的完整与否或造型的强弱为标准,它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在这幅作品中是否有所体现。每一张作品都在传递着一个孩子的信息,这信息需要教师去把握,需要教师去解读,需要教师去引导。
四、儿童画与审美素养的建构
审美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认知结构和审美人格结构,审美认知结构包括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等要素,审美人格结构包括审美伦理、审美情趣、审美个性等要素。一个人的审美认知结构和审美人格结构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个别差异十分明显。
石鼓路小学充分认识到,完善儿童的审美认知结构和审美人格结构二者缺一不可。要从整体建构与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的高度来审视儿童画的教育与辅导。于是,他们从版画教学发展为“立美教育”。让儿童版画的美的溪水欢快地流进课堂,流进课程,流进活动,流进环境,流进评价,流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地方。他们开发了《版画与生活》的校本课程,开展了“版画教育”系列活动,他们在探索“课堂立美”,他们在研究“立美育心”。石鼓路小学的儿童版画在国内外形成了很高的声誉,石鼓路小学的立美教育同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儿童绘画首先考虑的不是技能技巧、方式方法,而是一种游戏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宣泄的冲动,用绘画的方式把这些心灵的冲动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认知、情感,儿童的审美素养、生活情趣,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儿童其实不是在用笔绘画,而是在“用心”绘画。欣赏儿童画,既是对“画”的欣赏,也是对童心的欣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作品:画面构图非常完整,物体造型也无可挑剔,色彩搭配和谐,与其他作品比较,这样的一幅画非常“抢眼”,那么这样的作品还会有问题吗?有。问题其实不在画面本身,而在于只要是同样题材的绘画,这个孩子已失去了采用其他的构图,采用其他的造型,采用其他的色彩来表现的能力了。只要是画有关海洋世界的内容,永远都是海草中穿行着几条鱼,甚至是连鱼的形状、颜色,穿行的角度都没什么变化。这样的作品哪怕再完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因为它没有儿童的思想,缺乏儿童的灵气,缺少儿童的情感,它不是从儿童心灵中产生出来的。
同样,对儿童画的辅导,既要重视对儿童进行绘画技巧的辅导,更要重视对童心进行辅导。孩子在刚拿起笔的时候,是那么的自由奔放,什么都敢画,什么都敢表现,可以说绘画是他们宣泄情感、表现自我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绘画指导时,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这种创作欲望。不能让孩子在掌握了一大堆的技能技巧之后,反而不会画、不敢画,最终不愿画。除了临摹大师作品,临摹自己以往的作品,再也不会创作了。孩子的创作源泉在我们的“辅导”中渐趋枯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国古代的这一著名的启发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而且也是儿童画辅导的重要思想。在儿童产生了绘画的冲动,而不知如何表达之时,教师及时给以技能技巧的辅导与帮助,这是一种策略;让儿童先初步学习一些技能技巧,再引导儿童进入情境,使儿童内在的绘画冲动与初学的表达能力融为一体,生成创作行为,这也是一种辅导策略。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儿童进入预设或生成的情境,以激发起绘画的冲动,这同样是一种策略。辅导策略是不拘一格的,但是不管用何种辅导策略,都要坚持有利于保护儿童的绘画热情,有利于张扬儿童的绘画个性,有利于拓展儿童的绘画思维。从一定意义讲,引导儿童的绘画就是引导儿童的成长;约束或者误导儿童的绘画就是约束或者误导儿童的成长。小学、幼儿园的儿童画教育有多种功能,既有绘画技能技巧教育的功能,也有审美素养、心理、人格、道德等教育功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单纯的艺术价值取向或是片面的教育价值取向,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