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欧和西欧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综合比较_市场调节论文

中国、东欧和西方国家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综合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三种论文,中国论文,西方国家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我们分别只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东欧和西方国家三种制度变迁方式各

自的特点,那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起点,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共同作用的渐进式制度变

迁;东欧国家的制度变迁是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为目标的,以强制性变迁为主的激进式制度变迁,西方国家的制度变迁是

以封建社会非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以诱致

性变迁为主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下面,我们就将上述三种制度变迁方式从“路径

”和“形式与速度”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综合的比较。

一、三种制度变迁方式路径的比较

为了直观地对三种制度变迁方式进行路径的比较,我们采用图1。

图1中,横轴代表一个经济中市场调节的功能,纵轴代表一个经济中政府调

节的功能,如果某个经济处于横轴上,说明它是完全由市场调节的,是完全意义

的自由市场经济;如果某个经济处于纵轴上,则说明市场调节不起作用,完全由

政府进行中央集权的计算管理,在图中两轴间的其他各点代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

节的不同配合状态。一个点越靠上,说明政府调节的力量越大;一个点越靠右说

明市场调节的力量越大。

图中凸向原点的一组曲线如PP[,1],MM[,1],GG[,1]等

,是一组无差异曲线,每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表示的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

所产生的经济总体效用是相等的,离原点越远,表明产生的经济效用越大。它们

凸向原点表明,任何一种调节力量的作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在现实经济中应该将

两种调节力量配合起来,否则单用任何一种调节力量将使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

图中的与CD平行的一组斜线分别代表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一个国家所能

提供的调节力量的组合,这组斜线离原点越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例如,

在CD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如果一个国家将其资源全部用于政府计划管理,可以

提供OC的政府调节力量和零的市场调节力量;如果将其资源全部用于市场调节

,可以得到OD的市场调节力量和零的政府调节力量;若将其资源让政府的市场

调节共同分享,可以得到CD线上某一点的组合。CD线与无差异曲线PP[,

1]的切点E代表在CD这种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够提供最大经济效用的两种调节

力量的组合,即用OE[,1]的市场调节力量与OE[,2]的政府调节力量

相配合。CD线上其他任何一点的组合所提供的经济效用都小于E点,因为经过

其他点的无差异曲线都只与CD线相交,均低于与CD线下切的PP[,1]线

。而从原点出发,连接这些切点的线OX代表一系列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

的最优状态,它包含了每个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最优配合点。但我们应注意,这些

最优状态点的配合并不是两种调节力量在绝对上的相等,而只代表它们之间的一

种均衡,在这种状态下,能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用。假如一个经济能够在发展的时

候按照OX线前时,将是一条最优的发展路径。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理性是

有限的,在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可能

完全按照这条OX线发展,只可能尽最大的努力在认识到其经济对OX线的偏离

后进行调整,然后不可避免地再偏离,再调整,这样无限地向前发展。

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抽象为图中的折线OA[,1]A[,

2]A[,3]A[,4]A[,5]。这条线围着OX线曲折上升的折线就代

表了西方国家在经济调节方式方面的变迁。当偏离OX线后,调整,回归,再偏

离,再调整……。图中可以看到,OA[,1]A[,2]A[,3]A[,4

]A[,5]线在发展过程中,有时是向市场调节方面的偏离,有时是向政府调

节方面的偏离。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更多的是向市场调节方向的偏离

,这与西方国家开始时一直倡导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有关,但从三十年代初的大

危机以来,也出现了向政府调节方向的偏离,如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与私有化政策

的交替就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向政府调节方向的偏离与调整。

以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变迁路径,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的制度变

迁路径可以分别用OGH和OMN来表示。在图中,OG和OM分别代表东欧和

中国在改革前建立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G和M点分别代表改革前东欧和中

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调的力量,(在此我们假设计划经济体制中完全没有市

场调节的力量)。在改革前,由于经济调节方式的结构单一,只有政府调节,所

以产生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在G点和M点所产生的经济效用分别只相当于最优状

态线OX上G[,o]点和M[,o]点所产生的经济效用,而如果当时能将其国

内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两种调节方式上,改革前东欧国家和中国最多分别可以产生

相当于H和L点的经济效用,也就是说东欧国家浪费了G[,o]H的经济效用

,而中国则浪费了M[,o]L的经济效用。所以说,改革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和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就在于政府调节过多,而市场调节过少,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增强市场调节的力量。这前一段的分析在东欧和中国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

是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东欧是GG[,0]G[,1]线,在中国是MM[

,0]M[,1]线。但是改革后他们的变迁路径产生了不同点。

东欧国家所走过的路径是从G点直接到H点,即在改革的那个时点重新配置

资源,调整两种调节力量的配合,力图调整到当时那个经济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

最优状态点H,这就是东欧的激进式制度变迁。而中国的制度变迁所经历的路径

应该是OMN。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制度变迁,不是一下子从原来

的计划体制变为市场体制,不是一下子将经济调节方式的配合调整到最优状态,

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在调整经济调节方式之间配合的同时,经

济也会向前发展,经济水平会持续提高,当我们最终达到目标模式,调整到最优

状态线OX上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要远远高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MM[,0

]M[,1],表现在图中,就是一条从M点到N点的曲线。

从以上这三条线OA[,1]A[,2]A[,3]A[,4]A[,5]

,OGH和OMN,我们就可以较直观地认识到三种制度变迁方式在路径上的各

自的特点。

二、三种制度变迁方式形式和速度的比较

我们知道,东欧国家和我国的改革是从完全没有市场调节,只有计划调节的

状态开始的,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从前工业化时期开始的。假如我们把这三种制度

变迁的起点都定义为非市场经济模式,而把它们的终点目标都定义为从我们现在

的知识水平所能认识到的最优经济模式,就可以把这三种制度变迁放到相同的起

点和终点上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变迁形式和速度。请看图2:

图2中,纵轴代表制度结构,I[,0]代表变迁的起始状态——非市场经

济模式,I[,1]代表目标模式——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所能认识到的最优

目标模式。横轴代表变迁所花费的时间。由于在历史上,这三种变迁的起始时间

并不相同,所以这里的时间T[,0],T[,1],T[,2]并非历史上真

实的时间序列,而只代表它们所花费的绝对时间。图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三种

变迁的形式和速度,E代表东欧国家的变迁,可以归纳为强制性变迁的激进式制

度变迁;C代表中国的变迁,可以归纳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共同作用的渐

进式制度变迁;W代表西方国家的变迁,可以归纳为诱致性变迁为主的制度变迁

。图2中,强制性变迁由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段表示,因为强制性变迁表现为制度

安排的跳跃性变化,即在某个时点由政府法令直接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以代替旧的

制度安排;而由制度安排的强制性变迁导致的制度结构上的变迁也表现为跳跃性

变化,诱致性变迁由缓慢上升的平滑曲线表示,因为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

逐渐扩大,技术逐渐更新,才能引起人们对旧的制度安排的成本收益分析逐渐发

生变化,当人们预期在新的制度安排中的收益大于在旧的制度安排中的收益加上

创新成本时,人们才会进行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变迁往往是在旧制度安排的边际

上的变迁,因而由制度安排的诱致性变迁导致的制度结构上的变迁也表现为其边

际上的变迁,表现为在较长时间内较连续的缓慢的变化过程。

假设三种变迁都从时间T[,0]开始,东欧国家在这个时点上直接从I[

,0]变为目标模式I[,1](其过程表现为直线段E),花费时间为零;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强制性变迁(C曲线上的直线段部分)和诱致性变迁(C曲线

上平滑曲线部分)共同作用,经过分阶段的变迁在时间T[,1]完成,花费时

间为(T[,1]—T[,0]);西方发达国家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即W曲线

上漫长的平滑曲线部分),加之以少量强制性变迁(W曲线上短的直线段部分)

,经过漫长的时间,在T[,2]达到目标模式,花费时间为(T[,2]—T

[,0])。从图2可以得出结论,这三种变迁中,东欧国家的速度最快,中国

次之,西方发达国家最慢。

但应注意的是,图2这种比较仅仅是形式和速度的比较,而抽象掉了其中的

内容。东欧国家和中国的这种较高速度的变迁实际上是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几

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文明才达到的,而是否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能否建立形

神俱似的市场经济还很难确定,东欧国家虽然一下子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

,但其中许多内部运作机制以及他们的习惯和意识形态都要花很多时间来适应和

调整。所以说,到底东欧国家和中国要花少时间才能最后达到完整意义上的目标

模式还是个未知数。*

标签:;  ;  

中国、东欧和西欧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综合比较_市场调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