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互作用论文,机理论文,产业转移论文,区域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转移对区域物流能力的影响
1.产业聚集推动物流产业带的形成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一般是基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从增长中心不断向外围地区扩射传导的。一个地区如果成为增长极就会促使物流经济的空间聚集。从产业集聚角度,区域物流的演化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区域物流的点状聚集阶段。城市首先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物流活动点状聚集,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2)区域物流线性聚集阶段。(3)区域物流网络化发展阶段。区域内物流资源通过点—线—面的连接形成网络体系,加剧了企业间的经济活动往来,物流资源不断聚集,使区域经济呈现生产集聚与物流集聚的双重特征。
2.物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落后地区的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转化而来,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等环节,而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无法提供完备的物流服务。中小物流企业的专用性物流服务千差万别,企业也不能通过第三方物流将该类物流需求外包,企业间的物流服务不能共享,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同类企业在空间上更加集中,物流需求相同的制造企业通过将相关物流业务外包,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各个流通环节的成本。随着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物流业大量涌现,不断向集聚区集中,从而形成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整合了物流资源,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共享相关设施,减少物流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了物流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提高承接地区的物流业竞争力
美国学者波特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是产业要转型升级。随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使落后地区对物流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产业转移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国现代物流业供给总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物流业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对物流资源重新进行整合,物流管理从对物的处理提升到对物的加值方案设计、解决和管理上,由功能整合转向程序整合,由信息保留转向信息分享,提升了物流业的竞争力。
4.物流环境不断改善,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本地区转移,会提高对外服务水平,加大对本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物流环境;另一方面,产业在转移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财力不断增加,加大地方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信息化是实现业务流程最优化的基础,可以简化流程、降低作业时间。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物流信息化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呈现整个物流运行环境全面推进的发展势头。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通常会考虑当地的物流环境,物流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因素。
5.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加强,改变了两者之间的物流衔接模式
过去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合作大部分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业务,缺乏深度的沟通与合作,导致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增加等降低整条供应链价值的行为。区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每家制造业都要面对大量的销售商和供应商。制造业希望自己的库存降到最低,每次订货量少频率高。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交易次数增加,区域内大量制造业开始转向专业物流服务,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壮大到形成物流园区的过程。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合作不再局限于运输、仓储等业务,物流交接模式由“多对多”变为“多对一”,节省了交易双方的时间和成本,推动了区域物流的持续发展。
二、区域物流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1.现代物流管理加快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现代物流管理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着重于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通过优化产业生态链,衔接产业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加速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
2.承接地区通过加快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顺利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现代物流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现代物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了成本。在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业向承接地转移的过程中,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承接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物流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关键的一环,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承接地是否能成功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制造业。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共享是制造业产业链一体化运作的前提。
3.区域物流推动产业聚集
区域内的物流节点能够带动区域内各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由聚集点向线状基础设施方向延伸,辐射一定范围的物流产业带,随着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物流技术、设备等重要设施的不断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物流圈。区域内物流节点、物流带、物流圈逐步形成区域物流网络空间,合理规划物流空间布局能够带动区域内产业聚集。
4.物流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降低了成本,吸引了产业转移
区域物流环境在吸引外商投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商把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作为选择投资区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希望借助于承接地的物流资源来降低转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流通成本。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承接地各行各业的大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得以整合和自由流动,在产业转移后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不断地吸引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区域内部。区域物流的发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从而优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路径,加速了产业转移进程。
5.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之一是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二是第二产业内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由于承接地经济发展往往比较落后,主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现代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因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升级。
三、区域产业转移与物流能力的实证分析
以京津冀的工业产业转移与物流能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京津冀的产业转移现状
戴宏伟等(2003)、陈蕊等(2007)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在国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研究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借鉴上述学者的产业梯度系数,即以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资本产出率三者乘积作为衡量产业梯度大小的取值,公式如下: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数据,运用公式(1)~公式(4)计算得出京津冀地区2010年工业分行业梯度系数,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工业产业梯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北京的工业产业发展呈现出高端化的趋势;天津的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发展;河北仍是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低端阶段。京津冀三地工业产业呈现错位发展的态势,梯度转移比较明显,这些客观现实为京津冀区域的工业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京津冀的物流能力现状
运用模糊物元理论对京津冀地区的物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区域物流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将其分解为区域物流环境、区域物流实力、区域物流潜力、区域低碳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基本要素又进一步分解为不同指标,见表2。
由表3可知,2004~2009年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物流能力大致都经历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北京市的物流能力虽然在2007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上仍呈快速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三省市的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均快速上升,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京津冀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45%以上,物流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人均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50%左右,京津冀物流软硬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区域物流潜力和实力相关指标下降幅度较大,反映出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发展不足。如北京市人均道路面积从2005年的10.55平方米/人下降为2009年的2.15平方米/人,固定资产投入增长率从2007年以前的30%以上下降到2009年的17%;天津市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2.63万元/人下降到2009年的2.34万元/人;河北省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也有所下降。这些指标在若干年份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三地物流能力指数值的增长,导致京津冀三地物流能力指数值增长速度放缓。
3.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1)物流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京津冀三地值自2004年以来迅速上升,物流能力快速增强,改善了承接环境,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观察京津冀三地中符合某地发展方向且在该地区具备优势,而又在其他地区丧失优势需转移出去的产业,可将这些产业分为三类,一类是矿物质开采及加工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第二类是粗制原材料加工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第三类是传统与高技术设备制造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物流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石油开采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进一步向原材料产地聚集。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河北省进一步承接北京与天津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北京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的整合和自由流动,为其承接和发展电子设备制造业提供了持续产业竞争优势。
(2)产业转移对物流的影响
随着物流能力的提高,北京、天津的人均货运总量在近两年来有所下降,但近两年河北省的人均货运总量迅猛增加,说明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两市转移产业的同时,物流市场随之急剧扩张,产业转移为物流业供给总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性极强,通过转移,这些产业从空间上更接近产地,供应上却更为分散和复杂,新的点—线—面的供需网络体系促进了物流的进一步聚集,提高了物流集散能力和物流设施的利用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化设备制造业基本采用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这些产业在通过产业转移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从供应链上对物流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推拉作用。“推”指现代化设备制造业的模块化设计与生产要求,提高信息传递质量、物流供应衔接程度和速度,迫使物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拉”即设备制造业提供物流业所需设备,京津冀地区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拉动了物流设备运转效率。
四、启示与建议
物流能力值增长放缓表明京津冀物流能力还无法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仍要大力发展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发挥产业转移与物流能力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京津冀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物流环境指标提高,固定投资投入增长率减速明显。当前京津冀经济增长迅速,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区域间产业布局也根据经济形势和区域间优势做出新的调整,这些变化要求承接地为产业转移提供与之匹配和完善的物流服务,而当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以支撑完善的物流服务。承接地区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多种运输方式的共存互补,积极规划,注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断推行铁路水路、公路铁路、公路水路联运,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公路水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及公路水路运输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
第二,值体现了指标接近最优的程度,值增长放缓表明物流能力还无法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形势相匹配,物流业没有根据产业转移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缺少前期规划。因此,承接地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重视物流发展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改变“重建设、轻规划”、“重线路、轻结点”的发展误区,加快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要重视对承接产业转移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物流配送中心及物流园区的建设,要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有序发展。
第三,信息技术在推动物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政府应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由于这种服务于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系统前期投资较大,且存在巨大的外部正效应,所以政府应是建立该系统的主体。各承接地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结合当地的科研优势,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载体,逐步实现信息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采集、传输、发布的一体化以及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传递。应通过构建统一的基于网络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行业各种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物流业的整体优势。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物流的电子商务化。
第四,物流业总产值虽然在增长,但反映在人均上的指标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从业总人数增长,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因此,提高物流能力,发挥物流对产业转移的支持作用,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政府应采取政策支持与引导,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作用,提供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物流人才培训;同时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经济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领导与决策能力。企业则应注重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流通领域中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现代物流业管理能力,提高员工对现代流通业的适应能力,实行物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员工取得物流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