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
——化人教育的根本需要
○张冬梅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教育自尊重始。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即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尊敬的种子,也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本文主要从尊重他人劳动、行为、隐私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尊重,是化人教育的根本需要,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关键词】 尊重;化人教育;需要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它的能量越强,高级需要出现以前,低级需要应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尊重的需要既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人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去实现未来。所以,尊重,是人所特有的情感,是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进步,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物欲心理日益膨胀,思想愈来愈功利化。作为“独生子”的一代,他们身在其中,时刻真切地感受着这样的影响。家庭几乎对他们抛弃了尊重教育,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心情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时刻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尊重他人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尊重又是一种必须,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文明人必备的素质之一。美国雪城大学马颖毅副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我看来,公民教育,最朴素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尊重天性,保护个性,平等对待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一个不懂得尊重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幼师学生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这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功利性的影响,那么即使将来拥有再多的财富,其人格的形成也是缺而不整的,从而影响其生命的完善及其人生的完美。从长远来看,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缺陷,而是家庭、学校的悲哀,更是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悲剧。所以,学会尊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化人教育的根本需要。以教育为天职的教师们,静心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没有真正教过并教会学生学会尊重?
一、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与工作
人的身份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他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那他就应当被大家所尊重。老板和清洁工,我们都应一样来尊重。生活中,那些处在社会底层,干着最累最脏的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的人,却是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人。人们常说,这个社会缺了谁,地球照样会转动,日子照样过,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我们的清洁工人,我们可能每天生活在垃圾场中。
在校园里,校长是领导者、决策者,他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但是学校里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包括教师、后勤工作者、校园保洁员等等,如果没有他们的认真工作,学校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转,他们和校长一样,只是从事分配的工作不同,都值得大家尊敬。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曾制定过著名的“55条班规”,这些规则既帮助学生理解并遵循合适的行为,同时在遵循规则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们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对于这样的教育,大家应积极学习,并将其践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作为班主任,平时跟学生接触较多,经常听到孩子们根据职业来称呼学校和社会上工作的一些师傅,如“扫地的”“送水的”“订奶的”“送快递的”等等,也经常看到孩子们随手扔垃圾等行为,每次听到看到,心里总是很难受。在班会课和语文课堂上,我经常跟他们说:“每一个从事正当职业的人,我都特别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和辛勤。希望大家用心感受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从事的职业可能不同,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汗水来生活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勤奋劳作的人,可还是有些同学没有做到,我感到很难过。”其实,据了解,班级内的大部分同学的家长也都是从事普通的工作,没有特别高人一等的地方。而且我们自己长大后,大多数人也许都只是普通的劳动者。如果我们连自己身边的普通劳动者都不去尊重,那么,我们的家长和将来的我们,也有可能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生活告诉我们:尊重是相互的,我们若希望我们的家人和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那我们就要先去尊重别人。文明的起点就是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不仅是体现在称呼上,更应该表现在行动上和思想上,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会让别人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你的尊重。这是衡量一个人教养和素质高低的标准。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行。”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从尊重身边的人的劳动与工作做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学生。
二、学会尊重他人的行为与表达
赋能这一概念的产生,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赋权”理论的扩展,在英文中,“赋权”和“赋能”二者皆对应单词“empowerment”,但却也有明显的差别。赋权强调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赋能则重视如何给予员工(或组织)某种行动能力,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权”意味着行动的空间,而“能”是空间的行动能力,空间制约着行动能力,行动能力却也在不断扩展空间的大小。从社会工作的意义来讲,赋权只是赋予了某种资格,而赋能是通过个体表达、交往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增加其自信心,激发个体的才智和潜能,从而满足想要的目标。
个体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的经历亦不相同,对待事物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其外在的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揣摩别人的动机,怀疑别人的感受。校园中,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的告状:“他就是有意破坏我的东西”,“他就是故意欺负我”等等,但结果表明其中绝大多数被质疑的行为都不是故意的。因此,不要质疑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其实,这样的质疑,也是不尊重他人表达方式的一种表现。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意别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尊重他人的表达方式,并给予正面积极的对待,而不是凭自己的感受去随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动机。
回到家后,老婆闻到一股烟味儿,严厉地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嬉皮笑脸,支支吾吾:“抽完这包烟再也不敢了。”数落几句后,老婆就去忙她的了,平时也没什么其他嗜好,再说抽烟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心一软,老婆也就放过了,“唉!没招儿。”
三、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与缺陷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个体不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点不足,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与不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窥探别人的隐私是素质低下、没有修养的行为。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要随便侵入别人的领地,以免打扰别人。每个人对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但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应尽量学会包容或保持沉默。否则,你自己的好恶同样未必合乎别人的观点,如果你经常轻易地评论别人,那么同样也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和敌视。人生而平等,没有一个人是天生低贱让人侮辱的,无论是对残疾人还是其他人,都要报以尊重的态度。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与缺陷,给别人留有尊严,这样才能得到相同的尊重。
接到新班,发现班里有个特殊的孩子,军训时候,各种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常常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室友反映,在宿舍的时候,老是拿别人的毛巾和牙缸用。课堂上,不管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不管会不会,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同学们总是发出不屑的笑声,私底下,总是对她议论纷纷。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年龄稍有滞后,思想单纯。于是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给大家开了一堂“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主题班会。会上,我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尊重,同时制定了一条班规:同学之间,任何东西(包括同学的身体),没有得到对方同意,不要随便去碰,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虽说人心叵测,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心怀善良,学会换位,不去揣摩他人的行为动机,学会尊重并接纳别人的表达方式。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重复各种具体的练习规则,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条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这就是尊重必须的价值基础”。这样的价值基础,在吴非老师的作文讲评建议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说:“讲评作文时,需要读学生的作文,这时教师能不能先问一句:‘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或者问:‘你的作文很有意思,你愿意让全班同学分享吗?’”吴非老师的建议提醒我们不仅要表达对学生私人世界的尊重,更要多示范如何尊重他人的私人世界。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样态,也存在着诸多不懂尊重的现象。如果不发挥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孩子的尊重素养就难以养成;如果不教会学生各种规则,其尊重的行为也难以维持。“尊重的教育”是积极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成为未成年人的榜样,同时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与习惯。
总之,尊重是一门学问,一种心理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就学会尊重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老师提醒孩子要学会自尊,其实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感情的规则,付出必然要求回报,没有回报的付出,最终定会因为得不到响应而走向末路。所以,只有尊他,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即尊他其实就是自尊。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情和平等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与不幸者。教育虽不能尊重一切,但教育可以教人尊重,学会尊重,这是化人教育的根本需要,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微波加热预处理后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的可磨度为Grpi=1.467 g/r,而未经微波处理的可磨度为Grpi=1.327 g/r,说明矿石经微波加热预处理后其可磨度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仁贤.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赵刚.尊重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覃余.大学生“尊重他人”教育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佟雪峰.尊重“他者”——对当前公德症结的反思以及教育应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简介】 张冬梅,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标签:尊重论文; 化人教育论文; 需要论文;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