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进入壁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进入壁垒理论对乡镇企业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来自必要资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和资源占有、产品差别、技术、政策和法律制度及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壁垒逐一展开分析,并认为,随着乡镇企业由创建和外延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其面临的市场壁垒呈渐高趋势。文章最后指出,乡镇企业可以在总体战略及具体对策方面采取七条措施,以利于越过壁垒进入和开拓市场。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又称进入门槛,是指已有企业对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个产业的新企业——潜在的竞争者所据有的优势。换言之,是反映准备和刚刚进入某种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
我国的乡镇企业发端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在与城市企业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又分割市场、相互竞争中不断地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既存的城市企业在许多方面对乡镇企业形成了进入壁垒。现实发展中的乡镇企业不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产业格局上都深深受到这种壁垒的影响。“夹缝经济”或“缝隙经济”就是乡镇企业遇到来自城市企业的壁垒而又想方设法回避、绕过或克服这种壁垒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形象概括。
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分析乡镇企业的进入壁垒机制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乡镇企业如何越过壁垒进入市场作一些策略性分析。
一
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进入壁垒理论来分析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关系,我们发现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进入壁垒。
1、必要资本壁垒。是指新企业为了与既有企业进行充分竞争并得以生存发展必须购买的资本资物(厂房和设备等)所需的货币数量,它是企业创办的首要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各层次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使得乡镇企业创办资金来源相当广,由于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资金的筹集比较便利。从总体上讲,乡镇企业在资金投入上的共同特征是“负债经营”向本地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尽管国家规定创办企业必须有30%自有资金,而乡镇企业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的比重却相当小。所有这些再加上偏低的银行利率,使得乡镇企业在创建过程中不仅筹资容易,而且融资成本较低。
进入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在资本上遇到了一系列困难:(1)城市企业的直接融资机制日益灵活,城市企业可以以市场利率吸收包括农村范围内的游资;(2)银行企业化经营后,资金市场上供需矛盾使得原来受压抑的利率大幅度上升,乡镇企业将难以取得以往的低息贷款;(3)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城市的高消费倾向扩展到农村,小富以后的农民难以再有以往的动力投资于乡镇企业,消费之余,农民大都把资金投入商品流通;(4)如今的乡镇企业在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趋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乡镇企业在资金筹集中遇到较大难度,进入市场的必要资本壁垒较过去大大提高。
2、规模经济壁垒。规模是指企业为指平均成本降低到足以取得竞争力进所必须生产的产量。一般来说,如果经济领域内存在足够多的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那么,达不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就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创建,也会被挤垮。在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企业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也很少,许多城市企业拥有“规模”,但由于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个体的规模极小,而总体的规模却极为庞大,这种以缺乏规模经济的个体组成的庞大的乡镇企业总体,必然使整个乡镇企业缺乏规模效益。乡镇企业的高速外延扩展足以表明,对于乡镇企业,规模经济作为一种进入壁垒事实上并不存在。乡镇企业在80年代发展初期陷入“企业规模小——新进入企业多——企业规模更小——新进入企业更多”的循环之中。
但是,随着城市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企业生产要素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一定的规模效应终将得到实现。这样,小规模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处于同城市企业正面竞争产业的乡镇企业将呈现较大的劣势。规模经济壁垒的出现,使得许多乡镇企业不得不抛弃昔日引以为傲的“船小好掉头”模式,而纷纷寻求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组建乡镇企业集团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3、绝对成本和资源占有壁垒。一般地说,现有企业由于拥有便利的资源条件、销售渠道、先进技术等,这使新企业创办时在成本上高于现有企业,从而阻止素质差的企业进入市场。资源壁垒通常还指现存企业对特定资源的独占权,从而其他企业无法获得从事这一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1)面对的是紧缺的原材料市场,必须通过高价才能购入,这无疑是一种进入壁垒,但是相对于被计划体制束缚着的许多只能靠计划调拨而又吃不饱的城市企业来说,乡镇企业的这种“壁垒”又在很大程度抵销甚至相抵有余。(2)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在工人与机器设备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因此乡镇企业可以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部分昂贵的机器设备,达到实现同等产出的目的。这表明: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不能流入城市并被城市企业吸纳的情况下,绝对成本差异作为企业创办难度增加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而是指各行业,特别是劳动力退出行业和劳动力进入行业平均成本与平均利润的双重比较。对乡镇企业来说,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工业与农业之间。比较利益差的存在使绝对成本壁垒的作用消失殆尽。
乡镇企业在进入80年代中期的发展后,将面临占有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双重困难。(1)农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使乡镇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城市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开始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这样,过去乡镇企业“独享”农村廉价劳动力的局面将被城乡“共占”的格局所取代。(2)城市企业成为具有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之后,对于市场上各种资源的反应和吸收能力将大大加强。以往乡镇企业只要以略高于计划价便能得到满意数量原材料的局面不复存在。
4、产品差别壁垒。在一些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差异,如同品种、同规格的普通钢材。在另一些市场同一类产品群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由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不同所致,也可以是由广告宣传形成的消费者对同类不同种产品的喜爱和接受程度的差别形成。同行业中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即为产品差别。产品差别往往引起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新产品要打入名牌众多的同行业市场,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从理论上讲,产品差别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越大。为了克服消费者对现有产品过高的接受程度,新企业有时不得不免费赠送样品、或暂时降价或多做广告宣传。因此产品差别是构成新企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进入壁垒。由于我国的商标法到1983年才颁布实施并长期得不到严格执行,致使劣质产品、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特别是许多乡镇企业可以用假冒名牌商标的手法轻而易举地越过“名牌”对之构成的壁垒,和名牌商品同享市场份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严格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各种侵犯商标权等不正当竞争将得到严厉禁止和制裁。无疑,随着各项市场法规的健全,适度的产品差别壁垒会逐渐形成并发挥出维持有效竞争的作用。许多专门以制造和销售伪冒名牌而发家的乡镇企业在产品差别壁垒面前就不得不重新选择合法的经营行为,才能得以在市场立足和发展。现在,许多乡镇企业不惜重本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试图克服产品差别壁垒,进入市场打开销路,就是一种明证。
5、技术壁垒。它是指已有企业在技术(包括技术人才、技术专利、先进设备、管理技术)拥有方面对于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反过来成为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壁垒主要表现在:(1)企业职工几乎都是农民,技术人才奇缺;(2)与此有关,低素质的劳动力限制了企业对技术设备的吸收运用能力;(3)资金的短缺,阻碍了先进设备进入乡镇企业。据估计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中约有70-80%的技术装备是城市企业淘汰下来的,仅停留在40年代至50年代的水平。技术壁垒的直接后果是乡镇企业只得主要集中在那些城市企业不愿投资的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为城市工业加工配套的产业领域。毫无疑问,乡镇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使投资方向由低级的产业领域逐步转入较高级的产业领域,从原来同城市企业进行侧面竞争转到和城市企业正面竞争,实现乡镇企业质的飞跃,技术壁垒是乡镇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
6、政策和法律制度壁垒。这是影响企业进入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企业开业需要获得准许和执照,某些行业不许投资,某些行业必须在技术、产品、产量等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某些行业鼓励投资等,这种壁垒是难以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宣传、广告等等销售费用的办法来克服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因素,其特殊性表现在政府以其经济政策手段,以利益调整为准绳参与经济运行调节。在乡镇企业的起步阶段,国家对一切乡镇企业采取的都是鼓励投资的政策,从资金筹集上的优先到新办企业减免税收都是一种便利企业进入市场的做法。但是随着乡镇企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及充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的深入,国家给乡镇企业的许多优惠政策已经或正在和将要取消。另一方面,政府在把城市企业推入市场之后,城市企业所享受的种种优惠政策也会自然消失。由此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实行同一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为了让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既充分竞争来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又保证国民经济尤其是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国家必须将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机制由原来的因企业性质而异设置转变为因产业不同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各个产业部门内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转移;在产业部门间资源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得到合理配置。政府的这种壁垒机制将把乡镇企业由过去的游离在产业结构宏观布局之外,转变为同城市企业一道被纳入整个产业结构计划之内。这样,在保持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继续合理竞争的同时实现二者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有机互补和真正结合。
除上述这些壁垒以外,市场容量也影响着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容量大,已存企业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从而对新进入企业的排斥性较小,因为企业的进入并不一定会夺走它的市场;市场容量小,已存企业间的竞争程度较高,对企业进入比较敏感,新企业进入会直接减少已存企业的份额,所以对企业进入比较倾向抵制。也就是说,对于容量较小的市场而言,新的潜在对手难以进入。笔者认为,市场容量的大小对乡镇企业的进入壁垒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对乡镇企业来说,有着两种含义的市场容量:一个是绝对市场容量,另一个是相对市场容量。在乡镇企业起步创建之时,全国的市场情势呈庞大的计划与狭小的市场板块组合状态,而且城市企业基本上被束缚同时也被保护于计划体制之内,对市场无法也不必涉足。这时,市场基本上被游离于计划之外的乡镇企业及其它非国有企业所占领。在这种状况下,对乡镇企业来说,绝对市场容量虽然很小,但相对市场容量却较大,因此对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来说,尽管全国的市场发育尚在起步阶段,但市场容量壁垒却并不很高。乡镇企业进入发展阶段后,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城市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地进入市场,因此,市场的绝对容量得到大幅度地扩大,但对乡镇企业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其相对市场容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因为扩大了的绝对市场容量中,绝大部分是被城市企业所占有的。判别乡镇企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的相对市场容量只得分行业具体分析。
以上种种进入壁垒构成乡镇企业的综合进入壁垒。从理论上来说,乡镇企业的综合进入壁垒的高度可由行业价格与平均成本的差额来衡量。这一差额愈大,意味着该行业的壁垒越高。
乡镇企业面对以上这些进入壁垒如何越过它们进入和开拓市场呢?笔者以为可以从总体战略具体对策两个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
在总体战略方面:
1、知彼知己,选准进入市场的方向。不同行业的市场壁垒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行业投资规模壁垒高而技术壁垒低,如资金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有的则相反,如技术密集型行业;有的则主要是产品差别壁垒高,如化妆品行业,等等。乡镇企业在准备进入市场,进行投资前,必须对市场上各行业进行调研,尽可能掌握各行业的市场壁垒状况。在“知彼”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营条件,选准进入市场的投资方向。一般来说,市场壁垒的高低与竞争的激烈程度及盈利水平密切相关。壁垒低的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盈利不高。乡镇企业可以选择壁垒低的行业先进入市场,滚雪球地积聚资金,待实力强大以后,再投资那些壁垒高、盈利大的行业。
2、判断形势,捕捉进入市场的契机。选准了投资方向以后,还有一个何时进入市场的问题。因为市场壁垒不仅因行业而异,而且同行业中也会因时而异,所以,必须选择在所投资的行业市场壁垒较低的时候进入市场,这样所费的代价较低。如何捕捉这样的契机呢?一般说来,行业中的主导产品刚刚开始进入衰退期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有利时机。因为在此之前进入市场,必然会遭到生产主导产品的企业的顽强抵抗,往往难以取胜。而当主导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一些非主导产品有可能成为主导产品,行业市场对新产品的吸引力逐渐增加,众多的企业纷纷挤入,企业之间竞争必将加剧,又会增加进入市场的壁垒。所以乡镇企业选择行业市场上主导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交界点时进入市场的阻力最小,是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此外,行业市场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其扩张时期和需求旺季也是乡镇企业趁势进入市场的有利时机。
具体对策方面:
3、组织技术力量与购买技术专利相结合,突破技术壁垒。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积极借用和挖掘城市大企业的技术人才和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走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现在乡镇企业在继续采取这种方法的同时,可以积极捕捉外界的技术信息,敢于购买技术专利,领先一步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只有10%不到的发明专利得到购买开发,还有许多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专利或被搁置或流入国外。乡镇企业应当有胆量、有气魄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果敢购买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市场潜力大的专利,突破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
4、以“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打破人才流动壁垒。“筑巢引凤”是乡镇企业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实施比其他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广招八方贤才,借以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引人注目的是,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筑巢引凤”之后已经到了“引凤筑巢”的阶段。也就是说,随着乡镇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吸引力的提高,正在以其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人才的源源流入。由“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是乡镇企业克服人才流动壁垒的成功标志。
5、联合起来,组建集团,对付规模及投资壁垒。随着市场竞争的目益激烈,乡镇企业进入市场的规模要求越来越高。“小船”不仅难以闯入波涛汹涌的商品经济海洋,而且即使勉强进入了也会随时遇到翻船的危险。为此,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积极走联合、集团之路,不失为一个有效对策。乡镇企业联合体可以是股份制、集团、或经济一体化的合并等多种形式。建立乡镇企业联合体,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用,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通过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把相关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化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形成“小船并大船,大船压风浪”的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创更多效益,逐步打破乡镇企业进入市场的规模及投资壁垒。
6、增强广告意识、着力降低产品差别壁垒。产品差别壁垒的实质是市场上已有的老牌产品对刚刚进入市场或潜在的新产品形成的市场排斥力量。打破这种壁垒的有效途径是尽快提高新产品在用户中的知名度及信誉度。为此,广告宣传是消除产品差别壁垒,特别是来自消费者主观评价偏差的产品差别壁垒的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对广告的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企业规模尚小、实力不强的时候,广告纯属负担;二是当企业的产品打开销路、形成一定名气后,广告又成为多此一举,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乡镇企业必须及早走出这两个认识误区,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科学地采用广告策略,努力挤入市场、巩固市场、扩大市场。
7、灵活搭配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区别对待行业的综合壁垒。企业价格策略主要有高价策略和低价策略,促销策略按促销活动的成本,也可分为高促销和低促销两类。乡镇企业在将产品打入某一行业市场时,可根据行业市场综合壁垒及市场潜力的变化,灵活搭配运用价格及促销策略。①当行业市场上壁垒少、潜力大时,企业可采用高价和高促销相配合的策略。因为,市场壁垒少,使企业可以采取高价策略,高价必然带来向利润,又可以支持高促销活动,而高促销则有利于企业开发潜在市场,从而提高企业高价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②当行业市场上壁垒和潜力都不大时,企业可以采取低价促销策略,以低价占领市场,以低促销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支持低价。③当行业市场壁垒多、市场潜力大时,企业可以采取低价高促销策略,以低价高促销攻破市场壁垒,占领有很大潜力的行业市场,迫使竞争对手让步,甚至把竞争对手挤出行业市场。④当行业市场上壁垒多、潜力小时,一般说来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如果企业一时别无他路,必须进入这种行业市场,则可以以适当批量的产品投入行业市场并采取高价低促销策略。适当的产品批量和高价,是利用部分用户的好奇心理和标新立异的偏好,尽快收回投资,而低促销则是为了减少推销费用,避免浪费。
另外,乡镇企业也可以运用多角化经营的策略,即企业同时开发不同方向的产品、技术、服务,进行多种经营。这样,可以使乡镇企业及时退出无利可图的行业,进入获利较大的新行业,以增加利润、减少风险、稳定发展。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农村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