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社区建设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社区建设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中国论文,终身教育论文,城市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3-0107-10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5.03.013

       一、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动因

       长期以来,有关“共同体”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实践绵延不绝:从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理论的论述,到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学习共同体到教育共同体;从经济共同体(欧盟是典型代表)到政治共同体;从国家共同体到区域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使笔者尝试将共同体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建立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动因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理念的推动,亦是本文的要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社区作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重要平台,也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在当今世界进入全新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盘根错节、人们探求知识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城市社区更加需要做好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

       (一)推动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实践的变革

       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姜建成,2012)。而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作为城区终身教育的载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将推进教育实践的变革。体现在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体现在教育的结构、制度上具有丰富性、弹性化、个性化与多样化;体现在教育者和学习者自身的观念和教育(学习)行为具有变革性;体现在社会制度、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性。因此,它必将带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许多领域的新变革。其次,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将使城区教育发展从个体改革走向整体全面改革,从硬件均衡走向质量均衡,从独自发展走向协同发展,从差距合作走向差异合作,实现社区终身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文化战略的升级。第三,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为各类城市社区提供基本的学习场所。努力使“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亦是实现人有所学,学有所教的重要的终身教育阵地,是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

       (二)促进居民素质全面提升与终身发展

       教育理论的本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共同体将人的发展置于具体的,与个人需要、潜能和命运协调一致的历史环境中,并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人的先天素质得到了发展,并按一定社会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贺宏志,2003)。教育的伟大在于深刻体悟生命的价值,教育的不凡在于勇于实践生命的内涵。建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在于,尝试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育制度的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拓宽学习者成才的各种途径与渠道,促进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突破教育世界、劳动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藩篱,变单一的、唯有通过进入大学才能成才的“独木桥”为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努力学习和创新都可以成才的“立交桥”。建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满足百姓终身与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郝克明,2007)。所以,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中心致力于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最后达到促进每一个居民的终身发展(张昌波,2003),其宗旨是推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市民福祉。

       (三)推进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

       1.促进社区的社会发展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城市管理对象不断扩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大量的社会事务、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功能难以承载(胡静,201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如何认识和引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已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

       首先,国内外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是社区最本质的特征,是社区的核心。终身教育共同体建立的核心要素是培育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它将有助于促进使“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滕尼斯,1999)。

       其次,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以异质为特征的自觉与志愿的组合方式,满足社区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诸方面的公共文化需求,体现了社会人员自我合作、自我服务的意识,是适应“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新型的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它的有效运行必然促进转型期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余娴丽,2012)。

       最后,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

       2.拓展城区和社区的文化建设

       社区居民最为基本的生活内容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区构成共同体的最基本要素。在社区共同生活中社区居民不仅创造和使用着社区文化,而且受到社区文化的教育、陶冶、塑造,自我约束成为居民的一种文化自觉。同时,社区文化的这种共享性避免了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使居民在思想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上相互协调成为可能。它既减少了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协作互助的成本,又增加了彼此之间行为的预定性,因而成为社区共同体自我整合和公共生活有序化的重要手段(边国锋,2011)。

       因此,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是社区居民完成人的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有效载体(杨贵华,2008),其核心要素是培育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不仅具有地域特征,而且是使成员之间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维系力(杨贵华,2008),它可以有效传承、认同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使社区文明存续和发展。

       3.促进创新型城区“五位一体”的建设

       城区一般都聚集了高校、科研所和产业等三区,通过“三区联动”,建立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可大力发展教育服务、科研成果孵化、设计与研发等知识产业,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使大学校区完全融入区域进行集成创新,引领社会生产力布局,推进学习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同时,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持续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成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亦是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从而促进城区“五位一体”的建设。

       二、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一)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概念

       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指在一个城区的社区范围内,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核心理念(涂尔干,2000),以“为了一切学习者的个体和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合作共享,共同发展”为主旨,整合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打破传统的办学和教育格局,消除学习障碍,保障所有人的学习权益,使教育和学习从传统的学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组织和所有的人(贺宏志,2003),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共享的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协作组织、教育发展组织,从而在城区内达到终身教育的整体和持续发展。

       (二)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终身教育注重人的一生不断学习的过程,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原有的教育制度及其实践模式,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形式和资源之间的互通、衔接和共享,成为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的有效载体,是社会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中介(贺宏志,2003)。其特征如下:

       1.共同的愿景。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成员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核心理念,以重建内在的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为特性,将人的发展置于具体的、与个人需要、潜能和命运协调一致的历史环境中,以学习实践的焦点与动力为来源,把教育和学习扩展到人的一生(贺宏志,2003),使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社区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实现人的价值,达到共同的认同感。

       2.共同的文化归属感。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基于共同愿景,对城区“百年”(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历史文化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凝聚力(郝克明,2007)。

       3.共同的组织。终身教育共同体应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作为人们完成任务的一种理性工具,维持各主体间行动的一致性并解决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使参与活动的主体能够协调一致(郝克明,2007),提高完成任务的有效性。

       4.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规范。终身教育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的组织,需制定保障成员共同利益的制度和规范,确保组织的运作效益和任务的完成。

       5.开放共享。终身教育共同体是开放的,参与共同体的成员因共同的工作目标、共同的利益而结盟,在充分开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

       (三)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结构样态

       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大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子系统构成,它具有以下五个基本属性:

       1.内容多样性。社区终身教育体构成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即多元性。可以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区文化共同体,社区教育共同体,企事业单位学习共同体,终身学习共同体等,并且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2.主体多元化。参与社区终身教育体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高等教育院校、基础教育的学校、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及办学点、社会办学的各类培训机构等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依托和基础,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培育具有高度学习自觉和学习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学习型社会建成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主要从教育的制度体系、内容方法和组织环境等方面为实现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提供保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行业组织为终身教育提供各类资源及资源研发、教育普及和职业培训、创业就业服务等(郝克明,2007)。

       3.管理体制采取联盟方式。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多方参与、融入、共享、共生的文化共同体,它的建立需建构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联盟,包括政府和高校的联盟组织、高校和企业的联盟组织、校际联盟、初等教育联盟、学前教育联盟、民办教育联盟、行业联盟组织、项目推进组织等,并通过项目推进的方式,全面部署、实施和推进:一是构建政府和高校的联盟组织,重在确定清晰而明确的共同目标;二是构建行业联盟组织,重在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三是构建高校和企业的联盟组织,重在保障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四是构建项目推进组织,重在有效整合各主体的资源和力量。

       4.项目化运作。建设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既涉及各方的职责和利益,又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参与,为此,要将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的各方整合起来,宜采取项目化运作机制。因为项目本身就是各方的利益共同体,各方在项目中有契约、有定位、有责任、有利益和有目标,并有确保目标实现的资源和预算。项目化运作应立足城区资源,重点从活动载体、资源整合、城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入手,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城区文化建设,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打造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品牌。

       5.经费来源具有公益性。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是为了服务于城区的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和民生事业,因而从本质上决定了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公益属性,其经费主要通过项目拨款的形式获取。当然必须区分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种教育形式提供教育服务产品的类型,探索建立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混合物品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供给方式,确保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三、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面临的问题

       综观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历程,社区合作共建、互动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对于全国各地建构终身教育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应该看到,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有些做法处于试验阶段,很多实践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总结提升,同时尚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实践。

       一是政策制定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深入。虽然有些政策与制度明确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有机、有效整合,共享利用教育资源,协同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但还只是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现措施,有些方面还停留于构想阶段,有待进一步细化与推进。

       二是机制、体制上,还有待进一步转化优化。近年来,中国一些大城市在建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实践性探索,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但如何将这些经验与措施转化为长期性的机制与体制,并不断优化发展,则还需进一步的实践与总结。比如,社区和大学的共享共建和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还未建立起来,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在运行机制层面,社区和大学的共享共建和资源整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还未形成;在保障机制层面,共享共建、资源整合经费的保障机制也尚未建立。

       三是共同理念上,还有待进一步协调整合。政府与学校、社区、居民在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不少差异。就政府层面而言,在主导上有余,而居民的实际参与空间还大有可开拓的空间,今后政府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居民参与意识,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提高活动的知晓率,将政府行政行为与居民实际参与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而探索全新的有效模式。就学校层面而言,有些大城市不少高校由于受到高校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制约,社区意识还比较缺乏。就社区与居民的层面而言,社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还不强,还缺乏实质性联动的根本保障;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对于居民多种形式教育需求的引导与宣传也还不够,以至于一些居民的教育需求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娱乐休闲层次上,居民还没有清楚地理解社区教育的职能与定位,因此后续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基本方略

       (一)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策略

       1.加强终身教育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培育终身教育共同体创新理念的研究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培育终身教育共同体创新理念的认识,要把培育与发展终身教育共同体提高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2.制定培育区域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终身教育共同体各主体职能的研究,进一步理清和明确各主体的功能定位,从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角度制定培育的战略策略,确定重点项目,并制定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一是重点推进市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建设项目,为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奠定制度基础;二是重点实施市民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为城区转型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三是重点开展市民素质提升项目,培育具有高度学习自觉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四是重点发展城区和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挖掘社区特质资源、提炼和培育城区和社区特色文化,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五是重点发展终身学习国际交流项目,探索社区教育国际化,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3.建立项目推进机构和运行机制。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联系各方、组合各方,建立项目推进的组织机构。通过项目推进的方式,整合各类资源,理顺、建立和协调各资源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项目推进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4.建立学习共同体。终身学习共同体是终身教育共同体的细胞,通过制度设计、项目实施和政策激励,引领和指导全员学习,从而打造终身学习共同体,增强社会各个组织内在的发展力和创造力,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学习化,促进社会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

       (二)健全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在终身教育共同体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落后于国际社会二十多年。不过,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潮,终身教育开始逐步在全国各省(市)得到不断推进与发展,也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2005年9月28日,福建省率先颁布并实施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此后,上海、云南、河北等省(市)陆续颁布并实施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形成了专门的、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法规。一方面,这些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法规对促进本地的终身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终身教育法规由于是地方性的,其权威性、影响力又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大力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为终身教育立法,应尽早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终身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终身教育法,确保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并作为全国各地修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依据。因此,为终身教育专门制定一部国家性的法律刻不容缓,这是各地将终身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发展、让“终身学习”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基石。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现有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文本进行梳理。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按照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出台时间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终身教育政策的形成阶段(1994年以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及“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次将“终身教育”写入重要教育政策中。

       第二阶段: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1995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并自当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将“终身教育”写入正式国家法规文件中。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2006年10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7月,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明“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党和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终身教育,并将之写入我国各类重大教育政策中。同时,在以上教育政策中多次出现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本文所讨论的“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理论雏形。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现有的这些政策法规涉及终身教育不少层面,但彼此之间缺乏统一协调,不少政策文本有向法律过渡的必要,在具体操作性等方面也还有进一步提升发展的空间。

       由于终身教育资源的整合性较强,终身教育对象及其形式又具备多样性与复杂性,所以要继续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便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出发通盘考虑,在政策上给予持续深入的支持,特别是在细则的实施、资源的投入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国家性法律,以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统筹整合资源、推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建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规范、指导、促进全国各地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三)政府引领参与搭建终身教育共同体平台

       要真正做好推进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政府的引领和参与必不可少。在构建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以及学习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大数据的价值是潜在的,政府在大数据时代是“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分析来释放。但是,由于政府在获取数据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因此他们在数据使用上往往效率很低”(维克托,2013)。由此而产生“开放政府数据”的倡议,使得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加入开放数据的热潮”。

       近年来,中国政府正加速走向开放型政府,公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治理,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越来越快,不过要全面迈入信息公开时代,还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政府在信息的收集与提供、政策法律的制订与规范、终身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如上海市杨浦区成立“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引领杨浦区学习型城区的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以2006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的“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简称“区学习委”)为例,这个机构是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委员会主任由一名区委副书记担任、委员会副主任由区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成立了“区学习委”的下属办公室,即“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区学习办”)。办公室的主任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担任,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发挥着统筹、策划、协调、管理、推进、评估、研究和服务等功能。同时还确定了牵头部门,将区机关党工委、区总工会、区妇联和区社区学院四个区级部门分别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牵头部门,并制定本城区有关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政策、制度,通过统筹运作,组织协调终身教育共同体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发展工作,各行各业、各类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全社会共建格局形成,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创新共同体模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需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点。

       一是空间上,从学校进一步向社区转变。传统教育的活动空间主要限于学校,并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和部分社会职能溢出到社区,需要学校从原来侧重于自身管理向主动参与社区、融入社区转变。同时,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社会流动人员的增加,以及“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教育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大大拓展。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立,要实现社区教育空间的战略转换。

       二是方式上,从封闭进一步向开放转变。受制于传统体制“条”“条”分割、“条”“块”分割的特点,社区教育也是内部倾向的,自成体系,社区与学校、园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社区也很难去协调驻区单位。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打破了“条”“块”分割、单位与社区隔离的状态,单位从封闭形态走向开放,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体的社区终身教育的建设,要进一步有利于社区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加强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管理的凝聚力。

       三是形态上,从单向垂直进一步向纵横交错转变。传统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并以行政隶属关系为依托。而现在的共同体建设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社区体制,在组织形态上体现了“纵横交错”的结构。从纵向看,杨浦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工作在区委层面,组建了“区学习委”,在街镇层面建立联盟街镇分会,还在居民区层面建立“社区学校”体制,构建起“城区—街镇—居民区”三级联动的区域化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格局。从横向看,城区、街镇、居民区三个层面都将辖区内的高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隶属关系的组织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的探索要在单位和社区之间进一步架起一座沟通协同的桥梁。

       四是功能上,从领导进一步向协同转变。传统的社区组织体系实行垂直领导,上级组织领导指导下级组织、下级组织服从服务上级组织,基层居委会依托行政权力开展工作。社区工作关系是复杂多元的,因此社区终身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通过传统的上下级的方式,而是要采取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杨浦区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以“共立共同目标、共建对接平台、共用教育资源、共推合作项目、共享发展成果”为纽带,组织和协调各类终身学习共同体,协同促进区域文明发展,经验值得复制,需要进一步扎实推广。

       如前所述,中国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已经在领导体制、组织设置、组织载体和方式以及功能作用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整合资源、凝聚共识、促进发展的积极成效。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和“五位一体”的发展,社区建设和治理已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其中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和运作必将起到重大作用。当然,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概念、特征、价值和构成等基本理论部分,还需深入的发展和完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和正常运作、各方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各种资源的筹措和运用、进一步融入城区学习型社会和“五位一体”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标签:;  ;  ;  ;  ;  ;  ;  ;  

我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社区建设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