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65408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新思想、新思维的出现,要求教师们也转变思想和思维方式,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以致用,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实施新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的探究。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引入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必须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二、探究新知——积极思维、质疑创新的探究。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形式新颖、由浅入深的探究。
练习,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的重复,是对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而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受原有知识经验等内因的影响,这些内容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课堂教学转化来的,练习则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概念、认知的原理和运用的方法,都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
四、课堂总结——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学相长的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总结能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更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因此,课堂小结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整理、归纳,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和蔼、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五、课堂教学环节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会以教学活动中诸要素的不同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学规律,显现不同的教学功能,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原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一般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课堂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变化,但并没有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建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梁飞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