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要提倡和维护理想主义_大学论文

大学为什么要提倡和维护理想主义_大学论文

大学何以要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主义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观察和思考大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时,总隐隐感到现代大学在轰轰烈烈令人兴奋的包括规模扩大、条件改善的高速发展中,似乎缺失了一种灵魂性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正是在以往传统大学可以感知、可以体悟并让人景仰、神往和激奋的大学的理想主义。大学的理想主义对人才培养有什么用?著名政治学家王沪宁先生有如下的体悟:“复旦的氛围立即让我感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东西”,“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我相信也是最好的磨石”。① 大学是依靠梦想和希望生存下去的,理想主义就是大学的梦想和希望,大学必须藉此影响并培育能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新人。中央近年来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的理想主义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无不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亦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呼唤大学理想主义的意义所在。凡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学切不可忽视理想主义的培育和弘扬。

何谓理想主义?查《辞海》等多部大型工具书,都未见“理想主义”之诠释。国外辞书的“Idealism”一词虽可以译为“理想主义”,但是它具有多义性,常表示“观念论”或“唯心论”,指外在知觉的对象是由各种意义的观念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倒还有一种观点认为Idealism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强调的是理念或精神在人的实践认识中的中心作用。尽管这一解释仍具有观念论的含义,但毕竟从“理想主义”的意义上似乎接近了我们对理想主义的认识。但是,这还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主义”概念的全部。这使得有必要借助“理想”理解“理想主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有这样的解释: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并特别指出这种想象和希望是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和幻想不同的。心理学把“理想”解释为:符合事物或现实生活规律的指向未来的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积极幻想,是激励人们斗志和增强人们信心去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巨大动力。文学艺术和美学则把理想与创造美好艺术形象和美好事物结合在一起。德国的社会学家尼克斯说:理想的本质就是由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完满的观念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提出来的有目的的,并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景。列宁认为“理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要求,二是必须与外部的现实相符合。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建立这样的概念:“理想”是表现人们追求社会或事物合理性、完满性、完美性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向往和愿望。关于“理想”的这一界定,使我们可以给“理想主义”作这样的规定性定义:“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的集合,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寄予美好希望并努力追求之所持的价值观念体系。

如果说“大学的理想”是关于人们对大学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看法,是对大学的一种美好的期望。那么,“大学的理想主义”也就是大学理想的集合,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亦是大学对自己的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它不仅是人们寄予大学的一种美好祈望,更是大学之为大学必须固守、薪火相传并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理想的意义就在于为平淡的生活提供美好的希望,为不完美的现实提供完满的参照,从而促使人们努力追求完美。”② 可以说,大学理想主义的意义也在于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及大学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种美好的、纯洁的、积极的、向上的参照和追求。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的参照点,是使大学及其成员据此采取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大学的理想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尽管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以及种种矛盾和冲突,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不断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中缩小它们之间的距离而接近美好境界的,大学亦然。由于大学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集中体现,代表社会文明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因此大学的理想主义不仅是大学本身应有的理性和追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追求。大学的理想主义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臆想之物,它是大学在近千年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大学应有价值的概括和追求,蕴含在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大学的信念、大学的责任、大学的目标之中,指导并规范着大学的选择和行动,尤其是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发生积极的作用。大学的理想主义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果说大学还具有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的特征,那么,理想主义应该是这种特征的核心因素,理想主义使大学更像大学。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崇真、向善、求美,有理想主义的大学才愿、才会、才能崇真、向善、求美。

大学何以要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可以梳理出如下三条理由:大学本身就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才培养和探求学问的场所;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文化精神;当前,不少大学已经呈现出与大学崇真、向善、求美之宗旨、之属性相悖的过度功利和势利。

大学是什么?从使命或功能言,大学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教化机构进而为教学、科研合二为一,再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进化阶段。大学的这样一种与时俱进,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大学的需要,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也因此而经久、而不衰、而伟大。对大学的历史考察可见,大学无论处在何种阶段,其所作所为都集中表现出了较之其他社会组织对人、对知识、对人类社会更加负责的精神,譬如对真理和知识的崇敬和忠诚,对教者和学者之博学、之高尚、之修养的要求,对维护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等,这都是大学理想主义的具体反映。随着大学社会性的与时俱增,大学比任何时候更要以传播人类文明、探索知识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己任,以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为使命,坚持自觉为人类、为社会、为受教育者高度负责的人文传统,否则,大学及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对人类的作用就难以是建设性的。至此,“大学是什么”得到了回答: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道德良心和文化希望。大学的这一使命和功能本身就决定了大学这样的基本逻辑:它必须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自己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它代表着社会人文精神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大学的理想主义,这使得大学与众不同。正因如此,大学才能成为胡适等大师所说的“心灵中的圣殿”。

如果把大学的理想主义视为一种文化精神,那么,理想主义对大学何以重要亦得到回答。理想主义是大学文化使命的集中反映,是大学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及其所处社会高度认同的高层次精神文化。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影响着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文化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严格而言,大学不仅本质上就是文化属性的组织,而且教育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也来自文化的影响。据人类文化学视角,人本质上是文化并受文化影响的产物。事实上,大学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大学的文化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所造就的人的品位。我们说北大学子有北大学子的神韵,清华学生有清华学生的气质,那是大学人文环境浸染的结果,而绝非仅仅是课程的产物。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也只有在大学健康的崇真、向善、求美的文化环境中养成和陶冶,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没有理想主义文化的呵护,大学既不会在心态上安于育人的本分,也不会在行为上努力于育人的质量。大学建设之要,重在涵养其文化的底蕴。没有深厚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底蕴,大学何以能以理想主义的文化精神教育人、影响人、改造人,何以传播和创造出理想主义的文化?理想主义绝不是一种说教,它是一种融化在大学使命、追求、责任、目标中的文化精神和灵魂。

随着大学社会性越来越强,大学不是,也不能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但正是大学之社会作用的大而又大,大学的社会责任也随之重而又重,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也高之又高。当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大学在关注和追求什么以及这种关注和追求又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少大学已经有失大学风范、有违大学属性而不能自觉抵御各种利益和权利的诱惑和干扰,做了不少大学不该做的事,同时又放弃了不少大学本应坚持去做的事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有些大学甚至以牺牲大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应坚持的理性为代价,去顺应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浮夸之风的社会流俗,满足政绩、形象工程的需要。坦诚言,我们不反对大学规模扩展以及学生数量增加,这不仅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民主的需要。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展并不等于非要选择远远超过大学实际需要和能力去建造超豪华的全新的大学校园,超负荷的巨额贷款不仅使大学无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安心于教书育人及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造成国家未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需要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但学术岂能急功近利求速成速效并纳入计划和组织之中进行批量生产以数取胜?大学更不能放弃学业应有的标准、不顾质量地成为贩卖文凭的机构,学者教授们也不能为了金钱、利益牺牲掉学术和人格应有的尊严。鲁迅先生曾经引用裴多菲的诗“苦恼的夜莺,而今沉默在幸福里”来表达对有钱人以赞助文艺的名义豢养文士的忧虑,他认为这其实对文艺也是敌。现在已经有太多“苦恼的夜莺”包括大学自身,为了“沉默在金钱的幸福里”而破了“君子谋利取之有道”的例,然而,这绝对不是大学的福音!

尽管我们不认同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在大学已经普遍的说法,但是诸如官本位、钱学交易、学术不端、玩世不恭等庸俗化现象在一些大学渐成风气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大学若都热衷于迎合社会,重权势轻气节、重物质轻精神、重操作轻思想、重外形轻内涵、重现实轻历史、重急功轻远利,大学就会失去文化的厚重,就很难避免媚上、媚钱、媚俗,因此,也就很难坚持大学应有的独立的品质,就不堪为社会的文化旗帜。大学如果不克服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带来的过度的实用主义,“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教育的场所”③。凡大学必须切记: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而非仅仅是对世俗的迎合和所谓抓住机遇。大学应当有自己的风范和风骨,有风范有风骨的大学才能培养一身正气、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新人。为了让自己处于良好的教育者的状态,大学必须明智地放弃那些与金钱、权利和欲望有关并且需要放弃一些大学基本原则才可获取的东西。大学如果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它还能拯救谁?教育者如果连自己都教育不了,他还能教育谁?学者们的这一审问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的问题,理应从它们原本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自主;大学不能置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④ 什么是大学的定针、所守和执着呢?不就是大学应当始终坚持的理想主义吗?斯坦福大学卡斯帕尔校长在首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北京)上指出:大学必须持续地专注于改善自身的品质,这是大学自身的责任。为此,大学必须从追求完美的理想开始。然而,问题在于,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的世俗化现象也随之严重,“世界上有太多的大学似乎已经放弃了追求完美的理想”⑤,这使得大学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渐渐远离,与理想主义渐行渐远。

提出大学的理想主义,不仅是因为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功利甚至越来越势利,更在于大学的这些世俗倾向对培养合格的人才有着与大学宗旨相悖的不良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已经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喧闹的、变迁加速的社会环境中安静下来,重新思考有关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真谛,以此寻求解决当前大学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思考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自身教育改善负有怎样的责任。大学是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组织,这不仅是大学必须反映以人的素质改善、提高、发展为活动宗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更是大学要教人做人对社会负起责任的价值使命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永恒不变的最高命题,就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大学更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必须集中精力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的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使我们不仅要思考诸如“当前我们的大学关心的主题是人吗?大学的工作中心是育人吗?”等问题,同时还要提出“怎样的大学才有利于育人?”这样的问题。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认为:“当我们探索人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时,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⑥ 据此观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深入考察“大学生究竟想从大学生活中获得什么?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基本需要是什么?”另一方面,还必须对“大学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吗?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他们身上又会发生什么问题”予以思考。学生的“病态”或身心的不健康,不仅要从社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更应当从学校的自身的“病态”找原因,因为大学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一所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岂能仅满足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训练学生,而在诸如社会责任、社会诚信、社会正义等公民道德和精神教育上放弃自己的责任?大学理想主义的缺失或衰微,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正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强调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如果“加强”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那么“改进”就是针对大学自身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重视青年之首要在于培养好青年,而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主体职能,凡大学就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工作,这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公理。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视人才培养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著称。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无需证明的规律。一个具有理想主义并且充满理想主义文化氛围的大学,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其他所不能也无法替代。如果我们接受大学应当有自己对大学的一个高期望或高标准的价值追求——理想主义的话,那么从理想主义的即成理念考察,大学的理想主义对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形成和养成大学生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涵养、高尚的道德操守、高度的责任担当。科学信仰使学生崇真,文化涵养使学生求美,道德教养使学生向善,社会责任使学生务实。一所大学能否产生好的教育质量,取决于其是否是有理想主义的大学,守护和弘扬理想主义就是对大学精神和灵魂的守护和弘扬,这是大学永远不能放弃的。

注释:

① 齐全胜.复旦逸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213.

② 肖海涛.中国大学的理想[D].华中科技大学,1999.

③ 陈维昭.大学的角色和任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

④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台北:台北时报出版社,1997.22.

⑤ 卡斯帕尔.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3.

⑥ 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8.

标签:;  ;  ;  ;  ;  

大学为什么要提倡和维护理想主义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