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机遇论文,危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严重”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发展主要特点和主要国家的策略调整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是全球经济结构、经济秩序、经济体系、经济规则的大调整。“后危机时代”给各国政府带来的最深远和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因素和增长模式。
(一)“后危机时代”的特点
1.通胀预期是“后危机时代”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考验。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通胀的预期。美国商品调查局的CRB指数(注:CRB是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的缩写。CRB指数是由CRB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是反映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2009年6月初,该指数达到260,接近2007年1月的水平,CRB领先CPI和PPI迅速反弹,充分反映了全球通胀的预期。2009年6月,全球资产市场出现“隐性泡沫”。
2.全球面临漫长的去产能化过程。全球经济数据显示,与库存调整相关的短周期已接近尾声,但是与全球去产能化相关的中长周期却刚刚开始,这必将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潜在的产出。从各大经济体看,产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继续。2009年一季度,日本钢铁行业和石化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出现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2009年1—7月,德国生产生铁983万吨,同比下降44.3%,生产粗钢1653万吨,同比下降41.1%;2009年前5个月,巴西钢厂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7.5%;2009年5月,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下降至68.3%的水平,这是美国产能利用率的最低水平。由于多数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迂回生产”环节较长,因此“去产能化”和“再产能化”的周期和调整幅度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3.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在这次危机中,制造业也受到了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因此,更多的资本将会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对于全球的经济体来说,目前经济尚缺乏新的增长点,而低碳经济恰是被众多经济体认可的市场。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实现低碳经济,需要更换大量的设备,社会经济就会出现新的增长点。
4.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速,金融监管力度增大。目前,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是危机中的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全然不顾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所需要的节制,大量注入流动性,致使美元在长期必然趋向贬值,使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面临储备资产缩水的风险。在经历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将会降低,储蓄率将会提高,危机暴露出过去金融体制下的问题,对各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杠杆率的监管力度势必增大。
(二)主要国家的策略调整
“后危机时代”如何预防通胀与推动经济持续回暖,成为各国政府政策权衡的关键。OECD认为,各国政府应尽早准备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场策略,以免财政赤字越滚越大,为未来的发展制造巨大难题。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表示,现在放弃那些刚刚初见成效的刺激政策还为时过早。八国集团声明表示,退出策略将因各国国内经济条件和公共财政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且必须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复苏。
美国:2009年7月11日,奥巴马明确表示,鉴于第一套经济刺激政策下的资金发放只完成11%,其效果要在两年内全部见效,近期,美国政府不会出台第二套刺激经济的方案。但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仍保持不变,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目标区间不变,保持美元利率不变,继续推进3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购买计划。
日本:2009年7月15日,日本央行发表声明,为了继续促进企业融资和确保市场稳定,央行继续将银行间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现行0.1%的水平不变,对2009年开始的紧急信贷计划进行延期,将买进的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支持企业融资的临时资金提供措施有效期从2009年9月30日延长到12月31日。日本央行此举表明,日本并不会急于退出货币政策刺激。
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声明指出,欧洲央行提供了过度的货币支持,需要制定“可靠而可信”的退出策略。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明确表示,德国正在专注于危机管理,而其更加明确的任务是准备抗击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此外,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主张谨慎从事,不要过早地制定退出策略。
印度:印度政府明确表示,印度经济仍需继续实施财政刺激措施,预计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比例高于上财年的6.2%。
在“后危机时代”,各国正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欲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正成为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欧盟已明确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计划启动“绿色汽车”、“低能耗建筑”、“未来工厂”三大行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技术,总投入72亿欧元;美国计划让新能源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复苏的驱动力;日本近来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尤其是能源和环境技术开发上;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的目标也意味着将进行一场彻底的能源技术革命。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面临世界经济的推动力由发达国家逐步转向新兴国家的机遇。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实力逐步提高。从2009年开始,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逐步向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国家拥有广阔的尚待开发的内需市场,面临产业现代化的强烈驱动力,具备庞大的可供开发的投资潜力,这为新兴国家在危机中和危机后维持较好的发展速度提供了条件。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将占有更大比重的市场空间。日本政府2009年《制造业白皮书》建议日本企业将目光瞄向持续扩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中产阶层,积极开发针对这一群体的产品。
2.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面临加快战略储备和提升制造技术的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为促进经济增长,一些国家和地区放松对出口的管制,出台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以前限制对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部分也获得了解禁,这对于我国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平衡与贸易伙伴的贸易盈余都极其有利。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欧美许多企业倒闭破产,其中有些企业拥有我国需要的核心技术,利用此机会并购这些企业,不仅购买了设备,还附加了关键技术。同时,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走低,为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的战略储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面临高端生产环节和研发能力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机遇。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与发展,因此比较高端的生产环节和研发能力出现了加速向中国转移的趋势。通过这次危机我国企业加快在全球市场上收购关键零部件企业、技术、品牌和人才,这些都是中国各主要产业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收购与兼并,提升我国这些战略性产业的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增加国际竞争力。此外,国际能源、资源价格相对处于低位,有利于我国产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我国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定价的话语权。
5.面临国际金融体系重建,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影响力的机遇。金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改革。随着美欧经济的下滑,新兴国家的迅速发展,虽然短期内美元的主体地位难以撼动,但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将持续向多元化方向演变,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金融危机使各国相对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6.面临加快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遇。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价高涨,劳动成本偏高等成本因素的驱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吸引产业转移的因素,不仅有中西部内陆地区成本优势,也包括企业开发中西部内陆市场的愿望。因此,此次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快速完成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重新布局的步伐;同时,对于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7.面临吸引大批国外高科技人才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下,国外一些行业巨头破产,很大一部分高级人才面临重新选择就业。对于中等规模企业来说,将是低成本引进高级人才的绝好时机;应重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引进人才,从国外引进金融、汽车等行业高层次人才。
(二)挑战
1.面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的挑战。金融危机过后,新兴产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将因缺乏新的增长点而持续低迷;加之主要发达国家将在提高储蓄率的同时,降低消费需求,势必对我国出口带来挑战;出口高增长的时代将结束,以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转型。2009年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9%,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在我国应急式的保增长措施显示出成效之时,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在加剧,以投资为主的扩内需政策忽视了对消费的发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付出了代价。因而,在后危机时代,“调结构”将取代“保增长”成为重心。
2.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的挑战。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为刺激经济政府加大投资,虽然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等民生相关的产业,但不可避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旦经济形势未出现完全好转,这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企业将面临再次调整。
3.面临通胀和形成新的资产泡沫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一致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中注入了大量资金。美联储在2009年3月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收购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央行也都购入债券,增加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2009年一季度欧洲央行的基础货币同比增幅高达22.9%;2009年上半年我国信贷投放总量为7.37万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的4.91万亿元。大规模信贷推高的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攀升,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一旦形成资产泡沫,将为未来经济埋下隐患。
4.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我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出口应诉的贸易摩擦案件增多;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受阻。2008年,全球21个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其中反倾销77起,反补贴11起,保障措施7起,特保2起),涉案金额约62亿美元,比2007年高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35%;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此外,2008年我国还遭受美国337调查11起,WTO争端解决案件3起。2009年1—8月,我国已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地区)的“两反两保”调查79起,涉案金额达: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各国当前名目繁多的贸易和技术等“新贸易壁垒”措施,如通过制定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志、劳工安全标准、福利标准等限制进口产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增大。另一方面,国外低价倾销产品冲击我国市场,国内产业受损害的现象也在增多。2008年下半年以来,贸易救济案件立案数量快速增加,分别对进口1.4-丁二醇、己二酸、聚酰胺-6,6切片、碳钢紧固件、对苯二甲酸、核苷酸类食品添加剂、锦纶6切片、取向电工钢、甲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9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发起反补贴调查1起。预计国外企业为转嫁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持续恶意低价倾销,我国产业受损现象还将进一步凸显。今后一段时期,受进口冲击影响大的产业主要是化工、钢铁、电子、机械、农产品等行业。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能量。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将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两大方向。“中国制造”的战略重点已非过去的加工贸易/轻工业的低端制造,而是占领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等全球战略产业的高端。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不仅决定了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必将对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整合壮大战略性大产业,发展资源性大产业
关注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大产业,构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航天制造业、物流产业、信息产业、资源产业等现代工业体系,这是国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发展大产业,要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兴产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重组大企业集团,深度开发和利用各地具有优势的资源,延长产业链,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能源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必将成为推动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重点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充分发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作用,促进国际清洁能源技术的扩散,推动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产业升级,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三)发展金融产业,加快资本全球化战略布局
加快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和我国资本的全球化战略布局。积极展开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内“中国资本”的全球化配置,这不仅是破除中国在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与金融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的关键抉择,更是提高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推进经济增长向集约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四)重新平衡中国的内外需求
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调整利益格局以启动国内需求,才能扭转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格局。在全球经济收缩和消费下降的背景下,应着眼于加快医疗、教育、福利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财税、信贷支持;也要重视平衡发展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政策,避免过度依赖外商投资造成危机阶段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虚脱”状态。
(五)形成国家管理体制,动态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机制
某些现行体制已经成为一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使我国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利益,消除新兴产业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地区发展的障碍。形成国家管理体制动态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打破转化瓶颈,形成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新局面。
(六)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构建全球多极化制衡体系
金融危机后的重建,恰恰给我国一个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的重大机遇。谋求与我国经济实力相称的经济话语权,积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强与欧元区、拉美、东北亚、金砖四国的区域协调,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制衡体系。同时,面对国际经贸摩擦增多的新特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各国成熟经验,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要充分利用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也要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依法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国内重点产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