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移制度”中,企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_企业特征论文

在“转移制度”中,企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_企业特征论文

在“转机建制”中,企业必须坚持“科教兴企”的战略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机论文,科教论文,方针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颁布,“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给企业教育又带来一个新的春天。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是把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主战场。因此“科教兴企”战略的实质,就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企业要从长期计划经济中,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企业教育伴随社会化大生产而诞生,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曾谱写过辉煌的篇章。但是,长期生存于计划经济禁锢中,在根深蒂固的“普教”模式的束缚下,使它在“转机建制”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迷惑与徘徊之中。本文就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机遇,在“转机建制”的改革中,对如何找准企业教育位置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企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几点认识

本文所阐述的企业教育是指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紧密相联;与企业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密切结合;以直接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各类培训。

1、企业教育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

企业是一个经济活动机体,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严密分工协作的整体。它是通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原材料和动力的消耗;资本的投入和成本降低来寻求最大利润的目标。它还通过销售、生产、供应各环节的不断循环来提高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这就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体。

上述各个活动环节无不包含企业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而事物是以个性形态为特征存在于宇宙和社会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一个观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外因为条件,内因为依据,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毛泽东同志正是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找到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工业落后的国度里,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小平同志也是运用这一基本观点,在苏联解体,东欧崩溃,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外部条件下,提出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我国经济获得持续增长,同时也为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简单道理来说,人都具有人类的共性,但由于素质的不同,品德的差异,有的就成闪烁时代风采的英雄模范,有的则成为贪脏枉法的罪犯。我们引证这些例证的目的是为准确地以个性形态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一些职工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把职工教育性质解释为:“是对在职职工的再培训活动,再培训过程”。这种观点就是从教育的共性出发去认识企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实际上是否定了企业教育的经济内涵。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企业教育是以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身份进入企业的教育活动”。多年来,受这种思想影响,致使企业教育部门被看成“三类科室”、“后勤服务部门”,并使企业教育陷入重理论、轻实践“普教”模式的束缚中。

2、企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再加工部门,它具有生产力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者三者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三次技术革命的实践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它使劳动者从直接生产转向控制生产。自从电算机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之后,使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科技飞跃发展新形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使我国科学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认为:对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认识,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在生产上的应用都要通过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劳动力的再生产、再加工,对企业来说,就是指对现有劳动者的再提高,使其具有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能力。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教育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起来,将人培养成能制造和操纵机器设备的人,能在科学上、生产力技术上有所发明创新的人,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管理的人,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教育实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还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力。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企业发展和生产能力”。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明确了企业教育的生产力特征。

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企业教育是一个不能代替的关键环节。对企业来说,只有建立和形成科技、教育、生产一体化体制,使企业教育渗透和结合于科技与生产之中,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也是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的具体实践。

3、企业教育具有以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的特征

特征是指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不同特点的现象表现。我们从企业教育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以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这并不仅仅表现于企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式与现象的不同特点上,而且它是两者本质区别的重要分界线。这里首先要弄清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含义:知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劳动者具有的一种本领。尽管在普通教育中也强调能力培养,但它只能为人们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能力。企业教育则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进行的教育与培训,前者具有知识储备性教育特点,而后者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特征。我们认为:对企业教育以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特征的认识,它不仅会使企业教育从长期“普教”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且会引起企业教育指导思想的革命;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根本变化。必将在“科教兴企”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其巨大威力。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教育来看,都坚持以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仅仅学校教育已经满足不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这就是企业教育在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培养现实劳动力为特点的回归教育理论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们从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提出的美国工商企业教育情况的研究报告中得到几点重要启示:

(1)卡氏基金会研究报告中,针对企业教育被多数美国人忽视的教育领域提出一些政策性问题。卡氏基金会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办学规模很大,企业在培训和教育他们的雇员方面花费的资金是巨大的,据估算每年在400亿美元以上,接近美国所有四年制高等学校年度总开支。

(2)19世纪企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职工培训的需要。当今,美国企业教育仍然遵循这些早年的努力方向。他们看到企业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与资金及物质设备投资同等重要。

(3)报告中指出:企业举办多种研讨班和各类培训班等,内容包括多方面课题,并表现出对基本技能训练日益重视的趋势。企业主常常感叹雇员们缺乏基本技能。为此,企业不得不教育自己的职工怎样表达、交流思想和提高计算能力。企业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计算机的使用到生产、销售、维修和管理、技术各领域。

(4)研究报告认为:“企业教育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是一种挑战”。美国每年为公共教育要花费1300亿美元。令人难堪的是美国企业还要为雇员们进行一些本应在学生时期完成的基本技能训练补课。从企业教育中得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普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

(5)报告指出:企业教育向传统教育提出的挑战,要求企业教育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的使命。由于企业教育最终关心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其培训内容很自然比较具体甚至狭窄,但对提高能力和技能却是有效的手段。传统教育的长处也不是企业教育容易学到手的。普通教育是指出技能可能有的含义,把知识、信息置于更广的背景中去审视,并发现知识与人生遇到种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知识的更深的含义。当前的危险在于高等教育为了争取生存却一味模仿其竞争对手,追求企业面向市场的培训目标,让为求职谋生的课程垄断了大学讲坛。如果那样的话,高等学府就会发现,一旦放弃自己的特定使命,将陷入一场无法取胜的竞争。

研究报告最后指出:普通教育与企业教育应建立联系,但必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当我们力求理解和尊重涌现出来的企业教育时,有必要阐明和肯定普通教育责无旁贷,不可缺少的自身的使命。

从这个研究报告中,可以明确这样一个结论:“按企业需要,以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是普通教育和企业教育本质区别的主要标志”。

我们在探讨企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同时,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国企业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它是在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理论导向十分混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当前又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变革形势,我国企业教育向何处去?不能不成为企业经营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认为:在企业处于“转机建制”的变革中,应该认真地、科学地评价过去,借鉴、运用人类一切科学成果,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其本质特征给予新的揭示,对探讨企业教育的走向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不能再用传统教育观去解释已经发展变化了的企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个性规律了。我们应该从“刻舟求剑”故事中得到启示。

二、在“转机建制”中,关于企业教育位置的探讨

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从产品生产单位变成商品生产者。市场是受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支配的。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人们经常说:“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认为应该加上一句,市场竞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企业教育的质量,这就是“科教兴企”列为战略地位的根本出发点。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按中央党校陈文通教授的解释,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者全部法人财产,从而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各方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投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者享受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对企业债务负有资本额的有限责任。

(3)政企职责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组织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它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企业教育自主权。投资者以董事会或其它领导体制对企业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而“科教兴企”就是经营决策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科技、教育、生产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和完善给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竞争的真正含义就是优者胜,劣者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企业驰骋市场竞争战场提供了条件,采取什么策略去参与竞争,迎接挑战,这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事关企业兴衰的战略选择。

我们认为: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管理发展为现代管理,都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认为:在“转机建制”的重大变革时期,在探讨企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实践中,切忌本末倒置,迷失方向,必须坚持企业教育具有生产力特征这条主线。

改革本身就是新旧思想的交锋;新旧体制的交替。我们认为: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还需要经过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当前,应该澄清两种认识,实现三个转向,才能找准企业教育应处的位置。

1、澄清两种认识

(1)企业教育是生产投资还是后勤服务?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教育是生产投资,这个观点很少有人反对。但,在实践上却出现极大的反差,这说明在认识上对某些人来说,并没有根本解决。我们认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追溯五十年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面对着大批文盲和半文盲的职工队伍,只有使他们获得文化上的翻身和解放,才能谈得上生产建设。六十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仅仅摆脱半文盲状态的职工群众,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文化教育在企业中得到空前的发展。七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文革”运动,使企业教育几乎陷入全军覆灭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教育又面临着新形势。大批有初中文凭却没有初中水平的青年涌入企业。企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大面积的初中文化补课。在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企业教育所从事的基本上是社会教育。长期而巨大的财力投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的经济效益。从历史实践中,让企业经营者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企业教育就是企业办社会学校”,看不到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987年2月,在全面总结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四大教育体系中独具功能的教育体系,使企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决定》还提出岗位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点。《决定》的贯彻与实施,使企业教育与企业科技进步、产品开发、优化管理得到进一步结合,企业尝到了企业教育带来经济效益的甜头,使企业教育是生产投资这一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落实《决定》中,不少企业把教育转向“按需办学”轨道,把岗位培训做为企业教育的重点,使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如沈阳鼓风机厂由于坚持这一方向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该厂1988年的教育投资达到工资总额的5.1%,1990年提高到6.9%。该厂1986年的产值是5535万元,1990年达到1.02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86年人均为1.3万元,1990年达到2.46万元,几乎提高一倍。

在“转机建制”中明确企业教育投入是生产投资这一认识,摒弃那种把企业教育看成是“后勤服务”的陈旧观点,这一选择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抉择。

(2)企业教育是面向市场,还是推向市场?

在“转机建制”中,企业教育做为企业躯体中一个敏感部位,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是它的根本任务。因此,企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各方面的共识。但在“转机建制”中,在是否把企业教育推向市场问题上却众说纷纭了。

当前对企业教育走向问题理论探讨十分活跃。对企业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模式,出现各自不同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1)企业教育应引入市场机制,把教育部门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教育部门和企业的关系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2)企业教育不具有商品属性,属于生产力范畴。认为企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经营互为依存。经济越发展企业教育与企业科技、生产结合越紧密,因此,企业教育不能推向市场。(3)企业教育虽不具有商品属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当成商品交换。

我们不赞同第一种观点,即企业教育市场化观点。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即企业教育与企业科技、生产的结合。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可以做为理论研究课题。

实际上,我们对企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几点认识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为占领市场必将不断地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更新产品,企业教育根据这些需要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和岗位培训。这些培训既无法从社会学校引进,也不能从培训市场去购买。我们认为: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教育的观点是为把企业教育推向社会提供了理论导向,对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是十分不利的。但我们认为:在“转机建制”中职工教育可能形成分流。企业不会再投入大量资金去举办那些一厂一校一个班的学历教育了。成人学历教育可能走向社区或行业联合办学途径。这个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故不作赘述。

2、实现三个转向

根据我们对企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我们认为: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企业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1)从服务领域转向科技开发主战场。

企业的科技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达到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教育的主攻方向就是运用培训手段把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应列为企业教育重要内容之一。从过去企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是人事部门牵头,教育部门配合。结果是职责不清,实施不力,收效甚微。在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实践中,要把企业教育摆到科技开发主场上,形成科技、教育、生产一体化的体制,这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2)从人事管理范畴转向生产管理系列

从我国传统管理思想来看,把企业教育纳入人事管理范畴,特别是企业推行各种形式承包制以来,企业教育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束缚,生产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承包人为完成承包指标,拼人力,拼设备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办学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寻求通过教育与劳动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达到增加企业教育活力的目的。我们认为:企业实现自主经营之后,必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经营之道。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将从仅仅满足工资晋级、职务晋升的个人需求变为劳动者求职谋生的迫切要求。把职工个人需求纳入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之中,将成为企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劳动人事部门是劳动力使用部门,而企业教育则是劳动力再生产、再提高部门。根据企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我们认为:企业教育应从人事管理范畴转向生产管理系列,以充分发挥企业教育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3)从传统管理型转向企业决策型

企业教育管理在计划经济模式框架内,它不是企业行为,只是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它的活动不是从企业需要出发,而是执行“奉命办学”的指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教育要冲破传统管理模式。广泛应用现代管理成果,把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等科学理论引进企业教育管理,依靠数据模型来表达教育应用于生产的各类成果,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准,企业经营决策作为教育决策依据。企业实行自主经营后,企业教育就成为企业行为。企业在引进技术、调整产品、更新设备等决策的同时就要确定企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并从经济活动成果中去评价企业教育成果,这是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的具体实践。

三个转向:第一个转向明确了企业教育主攻方向;第二个转向确定了企业教育的地位;第三个转向指出了企业教育应建立的运行机制。

我们认为:在落实“科教兴企”战略方针中,必须坚持企业教育具有生产力特征这一基本观点。在“转机建制”中,澄清两种认识,实现三个转向,企业教育就会在历史性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企业教育重新焕发青春,再铸辉煌。

标签:;  ;  ;  

在“转移制度”中,企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