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设定

(一)“十五计划”提出了新课题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也是我国实现“ 温 饱”和“小康”两个战略目标之后,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即到2010年实现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行动纲领。“十五计划”概括起来,就是:发展是主题,结构调 整是主线,改革和创新是基本的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是根本的出发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是统领“十五计划”的主题,而发展又是一个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结构调整是主线,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转换,优化与升级的内涵性技术进步的方式来实现 ;同时,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过程(黄新华,2000.6.)。所以,“十 五计划”的纲要向我们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新 课题。

(二)世纪之交中国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扰。存货积压、企业开工 不足、GDP增长率逐年回落、消费物价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市场供求结构发生了 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供给约束型转向了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太多的复合 型约 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由全面供给短缺转向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调并存。如果 说,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么,从1997年以后随着供需结构的 变化,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大的转型时期。同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加重了国内市 场疲软,经济景气度下降的态势。从1998年开始,中央调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1999年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 出现了转机。无论中国经济是否走出了拐点(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形成了两种基础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处于“拐点”上。 “拐点”具体时间为2000年4月。“拐点”具体含义是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从4月份开始处于 趋势性上升阶段。国内不少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出现了“亮点”,而且“ 亮点”仅闪烁在供给结构调整之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仍然很尖锐 。

综上各方面情况,我国经济步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为基本动力源的新的增长时 期。

(三)研究分析的经济背景设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个开放的经济大系统 中,非帕累托均衡以及非均衡便是它的常态。所以我们设定现代经济增长作为研究的背景。 现代经济增长有以下特点:(1)现代经济增长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不发达经济状态 向发达经济状态转变的过程,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以此为分析背景有很强的现 实感。(2)现代经济增长区别于以往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是经济高增长率和结构高变动率 。(3)现代经济增长是以科技创新、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历史上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会引发 经济的长足、跳跃式发展。

具体说来,我国经济运行还面临以下世界大背景:

1.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以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化浪 潮正风靡全球,随之而来的“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的概念渐渐走近百姓 话题。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次信息化的革命,传统产业也有望在这次经济信息化的浪潮中得 到改造和整合。而从我国来看,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如何加入这场信息化革命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课题。

2.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当今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产品输出、资本 输出和产业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过程。探讨如何利用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如何参 与 全球竞争和如何有效保护自己也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新任务。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中国加入WTO在即,WTO将以国际化的规则深刻地改变中国政 府、企业和个人的游戏规则和经济规则。加入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会深刻影响我国经济主体 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

由于以上原因及经济大背景的设定,本文将运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特别是 西方新制度经济理论,对结构调整、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进行提纲式探讨。

二、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

(一)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在西方经济学中界定为潜在GDP的增长,或国民产出的增加。 当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向外移动时,就实现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 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它包括生产关系结构与生 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主要有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剔除经济结 构中纯生产关系结构部分,剩下的就是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分析主要是为进行结构调整服 务的,如果从结构调整出发,结构分析可以进行如下三种分析:(1)经济结构的趋势分析, 主要研究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2)经济结构的机理分析,主要研究 结构变换对经济作用的机理及其实现机制;(3)经济结构现状分析,主要研究某特定时期经 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以上三种分析中,机理分析处于中介地位,研究结构调 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时,就是从此分析着手的。另外,在分析之前,本文先作一个理论 假定:这里制度安排是相对稳定的或者不变的,即是一个外生变量。

1.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的历史探源。

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问题,经济学说史中主要有两种观点:总量增长过程和结构变动 过 程。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总量过程,结构变动只 是依附于总量的增长中,因为只有通过总量的高增长率才能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与此 相反,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变动过程。如果 没有结构的转换,就无法解释总量的发生。其实,历史上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经济增长与 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联系。之后,克拉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了经验 性结论,形成著名的“克拉克规律”。后来,库兹涅茨在克拉克成果之上,对57个国家的数 据进行处理,创立了“库兹涅茨法则”。再后来,钱纳里运用回归方法,对经济增长和产业 结构变动之间进行新的研究,得出了“标准产业结构”模型。另外,在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 长理论研究中,结构变动作用是在对生产函数技术系数和索洛余值(注: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被定义为:G[,A]=G[,V]-B[,K]G[,K]-B[,L]G[,L], G[,A]是用排除法定义的增长余值,由于经济学家索洛对其研究的贡献,人们也把它称为“ 索洛余值”。)的深入分解中得到逐步 展开的。

2.现代经济增长本身不应排斥结构效应。

现代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总量过程,但又不能离开结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点:

(1)根据斯密定理(注: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言之,要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我们知道分工与市场交易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关系。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斯密定理表现得尤为突出: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复杂,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部门增多 ,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倾向。此时结构效应通过结构 聚合发挥重大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2)社会生产中大量的劳动、资本投入如果没有很好的结构相匹配,出现了结构扭曲、结构 刚性等,则劳动、资本就得不到合理配置,社会产出也不可能增加。

(3)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科技创新与进步,但科技创新是非连续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当某 项科技创新在特定部门发生后,它只有通过部门之间的结构关联效应才能实现很好地传播扩 散。

(4)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完善,存在市 场分割,非均衡现象非常突出,因而同增量投入相比,资源的再转移和再配置成为广大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器。

3.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互动的两个方面:(1)经济增长引起结构调整。随着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人均GDP上升。人均GDP增加,产生财富效应,个人必然调整消费支出, 从而改变需求结构。个人需求结构影响社会需求结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必然诱导供给结 构改变。供给结构的改变传导到生产者,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结构调整引发 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新的产出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影响最终的供给结构。新的供给 结构创造新的需求结构。其作用的深层次机理在于结构调整中产生了新的结构关联效应,结 构关联效应通过自组织能力,最终引发经济增长。结构关联的度量可用一个三维分量来测度 ,即:

G=(A[,i],B[,i],C[,i])……………………………(1)

式中G表示结构关联总效应,A[,i]表示关联水平,B[,i]表示关联规模,C[,i]表示关联质量。组

合(A[,i]B[,i]C[,i])则表示结构的自组织能力的大小。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众多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的因素及其作用的 认定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生产要素的数量;(2)人力资本;(3)技术 ;(4)经济组织;(5)制度。当我们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增长率的原因时,通常不超出上述 五大因素。

当我们以制度的不同设定进行分类时,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将制度视为已知给定的外生变量,视为“自然状态”,在经济增长中不考虑制度的 因素,或者称为“黑箱”。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就属于该种研究范式。从亚当·斯密、穆勒、李嘉图等人的古典增长模型到哈罗德——多马 模型,再到索洛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最后到新剑桥模型等,都把制度排斥在模型之 外。总结起来,这些模型视经济增长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 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都被贴上“全要素生产 率”(TFP)的标签(即“索洛余值”),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技术进步。新剑桥模型 加进了新的要素——收入分配,说明收入分配的改变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

其二,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去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西方制度经济学, 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将制度视为研究的重要变量, 打 开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尘封了许久的制度“黑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样,在经济增长理论这一领域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诺 斯、张五常等。下面就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探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1.诺斯制度变迁模型。

诺斯认为在经济增长中制度起决定性作用。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 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 ——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以及速度。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 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 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 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

也即制度变迁决定了经济增长。这一制度变 迁过程可用图1表示:

从图1我们可知,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外在性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相对价格变 化打破系统平衡,形成潜在利润,潜在利润诱导制度变迁。而这种外在性变化可归纳为三种 类型:(1)市场容量的变化;(2)技术变迁;(3)制度变迁主体的收入预期。还可分为两大类 别:游离于经济系统之外的偶然因素与内生的经济因素。

(三)结构调整与制度变迁

引起结构变化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传统的结构变动因素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供给原因, 认为技术的变化引起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要素结构的变化引起供给结构变化,供给结构再 影响到需求结构;二是贸易理论,它以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赫 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的,注重比较优势的变化;三是需求假说,它以恩格尔 定理为基础,认为人均GNP提高,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变化,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

钱纳里等人也认为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 书中对结构变动的分析包含了一切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提出了著名的钱纳里模型。但是钱 纳里的分析很难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中国的产业结构同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大致相同的其他 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结构相差甚远。下面是我们对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用模型表示为:

S=Af(Y,N,F)……………………………(2)

式中:S——因变量,表示结构变动;Y,N,F——自变量,分别表示人均收入水平、总人 口和净资本流入;f——函数法则,表示混合的函数关系;A——表示结构转换系数。

由(2)式可知,它忽视了制度变迁在结构变动中的作用,或者把制度作为了一个外生变量。 对 此,沈玉良对钱纳里模型提出了修正,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S=f(I,)………………………………(3)

式(3)中:S——结构变动;I——制度安排;——非制度因素。

对式(3)中的I与作进一步细化,有:

I=Ψ(IP,RP)……………………………(4)

=Φ(N,Y,F)…………………………(5)

式(4)中:IP——产业政策;RP——资源配置下的制度安排。

从上述模型我们可知,结构的变动不仅是现有制度下的经济因素的函数,而且不同制度选 择以及这种制度选择下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结构调整也应是内生的。

(四)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的初探

在进行三者互动关系分析之前,为方便起见,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番界定(当然这种界定可能存在不完备之处,但不影响问题的实质)。我们用经济盈余代表经济增长,用△G 表示;经济结构用产业结构来表征,而产业结构又可用产品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来描述;制 度变迁描述为进行一种更能增进利益的制度创新。

1.三者互动是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定。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 括以下内容:(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实现新的组织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从经济学观点看,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本身的 创新,更主要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致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 生产力,即潜在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并与生产紧密结合,才会转 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进入社会生产的起点方式,也是科技促进经济 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是生产力变化的内在推动与理性行为主体对收入 分配的评价及对经济利益预期的助推作用所导致。由上可知,经济增长是生产力的函数,生 产力是技术创新的显性化,而技术创新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包含了投入要 素结构与产出产品的比例),所以我们说,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结构调整三者通过生产力 与技术为纽带可以互动地联系起来,其关系可用图2表示:

2.系统的内生性分析。

内生性分析是建立在一种双向循环、互相加强的系统分析中,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强化或弱化),而其他因素的综合反映又会反过来 影响该因素,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相向作用机制。近年来,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杨小 凯和博兰的内生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对此作出解释。该理论认为一个动态系统机制可以在任 何经济参数都不发生外生变化时,系统内的因子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自发地演进。图2的互 动系统中,系统主体正是通过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和适应性过程,不断地进行试 验。而通过试验,系统内的信息流也不断得到加强。

3.系统动力学模型。

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我们解释社会运动的有力武器。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productivity)是人类社会已有知识(包括科学 和技术)

存量和知识增量的函数。用式子表示:

由上(6)、(7)、(8)、(9)四个函数可以进行相互复合,形成了经济系统自循环圈,也体现 了动力机制的内生性。总之,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相 互作用的机制,只有在它们的聚合力达到最大时,其总能量的释放才是最大的。

标签:;  ;  ;  ;  ;  ;  ;  ;  

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