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医疗保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岩[1](2021)在《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正加速迈入互联、共享的数字化时代,金融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成为数字金融时代金融业数量最为庞大的基础生产资料,传统依赖货币融通的金融业开始转型为依靠数据的信用融通。以海量的、多维度的个人数据为基础,金融机构能够准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行为习惯、浏览习惯、购物习惯、信用状况等,从而为各种营销服务和风控模型成熟奠定基础。由此,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有序流动,是实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但是,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因数据衍生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传统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以及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体系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规范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动秩序,是数字金融时代金融市场法治化的迫切需求。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是个人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对其特殊规制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个人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判断与场景密切有关,脱离场景抽象出来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范原则性强,操作性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法律规制应将一般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与金融场景相结合,统合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提高法律规制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生产要素角度看,个人数据在重塑金融市场的同时,对金融秩序和金融法治也带来冲击。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流动秩序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因此,规制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通秩序是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演进与发展,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也呈现多样性,包括金融消费者层面的权益侵害风险,金融机构层面的数据合规风险,金融系统层面的数据安全风险。个人数据处理风险背后的生成逻辑主要是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上的多元利益格局,利益主体间的力量不均衡,以及金融数据处理自身的瞬时性、隐蔽性和系统性。我国传统的个人数据赋权保护模式在应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时,在规范逻辑、制度功能、规制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已超出私人风险的范畴,演变成公共风险,因此应采用场景风险规制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将场景理论与规制理论相结合,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实现场景化、类型化、差异化的规制。场景风险规制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金融数据流通秩序为首要目标,以多重利益平衡为价值取向和以风险多元治理为核心。具体的路径设计从数据类型、数据处理行为规范,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三个维度入手。首先,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类型化构建是实现差异化规制的基础。明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性”法律标准和“匿名化”法律标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划定合理的边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进行类型化构建,静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的敏感度和识别度为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动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流转的不同阶段,进行数据权益的划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控制和权益分配提供参照标准。其次,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法律规制,建构有序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转规范。结合金融场景的特殊性,在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然后针对具体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分别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不同的处理行为,如收集行为、共享行为、跨境传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最后,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应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理念转变。在外部,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式监管体系,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等治理机制,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实现约束、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在内部,采取金融数据保护官制度,对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等措施,培育金融机构保护个人数据的内在动力,进行自我规制。通过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融合,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的多元目标,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数据权益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释放个人数据价值。
韩笑[2](2021)在《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我国更加重视社会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社会保障基金数据集中管理和无纸化计算机存储保存,相应地,也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审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此外,我国社会保障业务存在多头管理的特征,不同险种分散在多个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难以对接、缺乏统一性的数据结构标准、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社保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滞后于业务发展,这都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能协调各地各级审计部门的发展程度,降低审计软件开发建设成本,提高基层审计业务工作效率,进而推动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进步,促使社会保障工作更加规范。国内外学者们对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和大数据审计的话题有较多讨论,也有部分学者对构建云审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部分机构和地区探索性地建立了云审计平台,但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尚未开展大规模应用,对于社保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就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创新之处等做了阐述,系统论述了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有关理论基础;之后简要介绍了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情况,以实例形式介绍了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针对本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本文总结出了阻碍平台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创建适合我国现状的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模式提供了参考;最后,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在我国尚属较新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目前国内研究大数据审计和云审计平台构建的文献大多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实践应用的验证。本文结合W市案例的实际情况,在验证理论分析正确性的同时,也客观记录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且提出了能与应用难点相对应的意见建议,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日趋完善,促进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发展成果更好地与实际工作向结合,解决审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指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许宪春,王洋[4](2021)在《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开发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大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种类不断增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大数据在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异。现阶段,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时面临着数据标准不一、人才短缺、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存储成本高昂等挑战。为此,应加强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培育复合型大数据人才,完善网络及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昊[5](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姚建森[6](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刘统银[7](2020)在《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核保理赔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健康险复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受多重因素影响,多年来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直至2004年专业健康险公司成立以来,该险种才真正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特别是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加重视民生保障能力。在“健康中国2030”中要求医疗保障要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保险及商业健康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进一步明确健康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健康险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新机遇背景下,虽然我国健康险业务发展迅速,但伴随其业务规模与日俱增,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如健康险核保环节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相互不信任的问题,理赔环节手续繁琐、效率低下、材料真伪难以识别、顾客个人隐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2019年10月24日)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共识机制和时间戳等特性,综合运用管理学、保险学、社会保障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知识,进一步融合运用流程再造理论、系统理论、创新理论等,将区块链技术相关特性应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环节中,以期为破解健康险核保理赔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绪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核保和理赔中的应用及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交代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其次,对健康险和科技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简述流程再造理论、系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然后,进一步讨论健康险核保理赔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健康险的局限性和区块链技术具有的特征探讨区块链技术具有的优势,并就目前可行条件进行论述。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等特征,探索如何确保在健康险核保中数据获得的真实性、核保数据分析的独立性并保证保险双方承诺真实有效等方面的方法。依托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共享机制、时间戳等特征的应用,探究解决理赔效率低、信息不对称、不同机构信息沟通壁垒等问题的途径。再次,研究区块链应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中现状,分析导致现状的多种原因,归纳总结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应用标准建立、软硬件设施建设、监管体系构建等角度提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政策建议。
王超[8](2020)在《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关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由传统的军事领域、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逐步向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应用领域和应用形式的不断拓展,大数据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伴随“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逐步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改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流程、提高决策质量、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效能的一项重要手段,也让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可能。2018年,国家人社部出台了人社系统三年行风建设方案,同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徐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两者都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机构优化和职能转变,不断增强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服务能力。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基础,以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在服务型人社建设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情况,整理和研究在服务型人社建设过程中大数据使用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比当前国内外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大数据的成功应用,对徐州市人社局在服务型人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员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在人社领域的运用,使之成为推动服务型人社建设的有力举措。该论文有图8幅,表8个,参考文献58篇。
隋雨荧[9](2020)在《智能医养结合平台的构建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心脏疾病。其患病率高,尤其在老年人口中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目前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院内治疗已有较成熟的指南或共识,但院外长期康复却尚无统一标准。尽管在患者出院前,临床医师会提供给患者非药物治疗指导,但这些指导相对粗糙,且由于患者的自身行为或外界的照护缺乏规范化管理,其院外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老年慢病患者院外的健康管理问题显得尤其紧迫。有学者提出“医养结合”管理观点,但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医养结合型平台为其提供专业管理策略。本研究假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医养结合型平台上进行健康管理,能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高危因素,提高其生活质量。由此,本研究构建了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并观察其在居住于养老院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和过程1.构建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2.招募广州某养老院中患有冠心病的老年志愿者,根据既定的纳排标准筛选入组共200人,采集其一般资料;3.将入组志愿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人。对照组采用养老院原有方案管理,试验组在养老院原有管理方案基础上应用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试验持续6个月;4.将采集到的试验前后志愿者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甘油三酯等冠心病风险因素的指标值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汇总,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评估平台的工作效益。研究结果本研究研发了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并在某养老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试验前后,试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1),以上结果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的智能化慢病医疗平台,本研究发现,医养结合型管理策略能够显着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在冠心病患者的院外康复中提现了较好的实践价值。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在老年患者的院外管理中显示出可期待的应用前景。
徐煜涵[10](2020)在《基于流数据的医保欺诈实时检测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的一环,在全民健康保健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医疗保险医疗制度实施以来,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不断出现,严重侵犯他人利益和妨碍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医疗事件流数据具有数据量大、产生快速以及变化频繁的特点。如何从量大、快速和时变的流数据中实时发现医疗违规行为,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本文在实时流数据计算引擎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疗事件流数据的实时检测识别、场景可视化监控以及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设计并实现基于流数据的医保欺诈实时检测可视化系统,为医保领域的欺诈行为实时检测以及可监控提供有效的实践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流数据的处理。医疗保险数据是由数千计医疗事件持续生成的流数据,本文采用流数据框架实时计算方式实现对医保欺诈行为的监控追踪,基于Kafka数据总线构建实时数仓模型来保证流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存储,为欺诈违规行为的检测处理提供数据源。(2)检测算法集成。由于欺诈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便捷地集成检测算法是应对欺诈行为变化的需要。论文深入分析了面向领域的算法集成流程,在流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集的算法集成框架,通过对集成结构动态配置完成检测算法与数据源以及计算结果集与结果展现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动态绑定,解决算法数据源以及结果展现数据源的适配问题,从而保证欺诈行为的实时检测得以实现。(3)数据的可视化。为了迅速理解欺诈检测所获得的数据的背后含义,需要对检测数据实体进行解析、传输与可视化展示。论文确定了欺诈检测行为展现的内容。基于接口隔离原则构建了可视化展现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逻辑与数据的展现解耦,实现数据展现的复用性和通用性。采用节点编程定义图层与图层之间的交互行为,完成欺诈数据的实时展示与多维度深度钻取。(4)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围绕医疗保险领域欺诈检测动态变化的特点,基于软件复用的理念,进行了系统总体结构、技术架构、开发模式以及功能集成架构的设计。对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可视化交互服务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实现,主要包括基于中间件监控的流数据实时解析传输处理,适应流数据特性的算法泛化应用改进,采用节点编程技术完成不同层次划分的深度钻取可视化交互操作以及利用微服务框架完成组件间的协同工作响应与监控。(5)原型系统实现。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原型系统进行实现。系统运行结果表明了系统架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浅析医疗保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医疗保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分析法 |
1.3.2 历史研究法 |
1.3.3 实证分析法 |
1.3.4 比较分析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个人数据权属问题 |
1.4.2 金融隐私权保护问题 |
1.4.3 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问题 |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 |
1.6 难点与贡献 |
1.6.1 难点 |
1.6.2 拟创新之处 |
第2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 |
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基本界定 |
2.1.1 “数据”与“信息” |
2.1.2 个人数据的界定 |
2.1.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概念 |
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内涵 |
2.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概念 |
2.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点 |
2.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交易的界分 |
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特殊规制的法理分析 |
2.3.1 场景维度下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殊性 |
2.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3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及法律规制模式 |
3.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类型 |
3.1.1 金融消费者层面——数据权益侵害风险 |
3.1.2 金融机构层面——数据合规风险 |
3.1.3 金融系统层面——数据安全风险 |
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生成逻辑 |
3.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多元利益格局 |
3.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不均衡 |
3.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数据处理风险的扩散性 |
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法律规制模式 |
3.3.1 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场景理论 |
3.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公共性及规制逻辑 |
3.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风险规制模式 |
第4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及类型化构建 |
4.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 |
4.1.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识别性”的法律标准 |
4.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匿名化”的法律标准 |
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类型化构建 |
4.2.1 个人数据类型化的法律意义 |
4.2.2 国内外关于个人数据类型化标准的分析与借鉴 |
4.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静态分类与动态分类 |
第5章 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的法律规制 |
5.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 |
5.1.1 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比较分析 |
5.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确定 |
5.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法律规制 |
5.2.1 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转变 |
5.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5.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环节法律规制的完善 |
5.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共享行为的法律规制 |
5.3.1 金融数据共享的背景和模式 |
5.3.2 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
5.3.3 开放银行模式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
5.4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传输行为的法律规制 |
5.4.1 金融数据跨境的模式及风险 |
5.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4.3 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6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的构建 |
6.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理念的重塑 |
6.1.1 理念的转变:从政府规制到协同治理 |
6.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协同治理的总体框架 |
6.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外部治理机制 |
6.2.2 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 |
6.2.3 加强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6.2.4 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 |
6.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内部治理机制 |
6.3.1 金融机构的数据保护官制度 |
6.3.2 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
6.3.3 金融机构的自我规制中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 |
6.3.4 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模式研究 |
1.3.2 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审计研究 |
1.3.3 云审计平台构建 |
1.3.4 总体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障审计 |
2.1.2 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2 国家治理理论 |
2.2.3 云审计相关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情况 |
3.1 W市云审计平台建设情况 |
3.2 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应用情况 |
3.3 平台应用效果 |
3.3.1 充分运用社保业务大数据 |
3.3.2 提高社保审计的质量 |
3.3.3 降低社保审计的成本 |
3.4 小结 |
第4章 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W市云审计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 |
4.1.2 数据共享机制未建立 |
4.1.3 未实现数据定期报送 |
4.1.4 云审计平台功能不够完善 |
4.1.5 原有的审计操作规范和观念不适应云审计要求 |
4.1.6 对云审计平台安全性重视不足 |
4.2 W市云审计平台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社会保障部门信息化水平制约 |
4.2.2 对审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不足 |
4.2.3 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较为欠缺 |
4.3 小结 |
第5章 完善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的建议 |
5.1 建立数据采集和积累机制 |
5.1.1 建立数据规范体系 |
5.1.2 建立数据定期报送制度 |
5.1.3 提升社会保障部门信息化水平 |
5.2 规范云审计平台应用流程 |
5.2.1 规范云审计流程 |
5.2.2 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部门合作 |
5.3 加强云审计平台安全防控 |
5.3.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
5.3.2 加强对云审计平台的安全防控 |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4.1 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 |
5.4.2 建立数据分析团队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的内涵界定与政策演进 |
(一)“大数据”的内涵界定 |
(二)国内外大数据的相关政策演进 |
二、大数据在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场景 |
(一)农业企业 |
(二)制造业企业 |
(三)交通出行类企业 |
(四)零售餐饮类企业 |
(五)运输物流类企业 |
(六)房地产经纪类企业 |
(七)旅游服务类企业 |
(八)医疗服务类企业 |
(九)金融服务类企业 |
三、大数据在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
(一)农业企业 |
(二)制造业企业 |
(三)交通出行类企业 |
(四)零售餐饮类企业 |
(五)运输物流类企业 |
(六)房地产经纪类企业 |
(七)旅游服务类企业 |
(八)医疗服务类企业 |
(九)金融服务类企业 |
四、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一)数据来源分散庞杂、标准不一、数据壁垒等问题阻碍互联互通 |
(二)大数据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
(三)大数据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阻碍数据共享流通 |
(四)大数据“存不下”问题日益严重,制约数据积累 |
(五)不同类型企业处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层次的困难和挑战 |
五、促进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用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
(二)加快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三)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
(四)加快培育复合型大数据人才 |
(五)完善网络及大数据安全体系 |
(5)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一)供给理论 |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三)渐进理论 |
(四)合作治理理论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术语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框架 |
3.3 实证模型 |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6 医学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10.1 方法学讨论 |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核保理赔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必要性 |
3.2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可行性 |
4 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核保中的运用 |
4.1 “不可篡改”可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 |
4.2 “去中心化”可实现核保数据分析的独立性 |
4.3 “去信任化”可保证保险双方承诺真实有效 |
5 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理赔中的运用 |
5.1 “智能合约”可提高健康险理赔自动履约能力 |
5.2 “共识机制”可提高健康险理赔中信息的可信度 |
5.3 “时间戳”可实现健康险理赔相关信息可溯源 |
6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核保理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 缺乏行业运用标准 |
6.2 软硬件终端设备落后 |
6.3 科研资金筹集渠道有限 |
6.4 运用氛围不够浓厚 |
6.5 构建监督体系不够完备 |
7 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健康险核保理赔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统一的区块链技术运用标准 |
7.2 提高医疗、保险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及相关人才储备 |
7.3 加大技术攻关资金支持 |
7.4 创造良好的技术运用氛围 |
7.5 建立区块链技术运用监督体系 |
参考文献 |
(8)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议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
2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
3.1 徐州市人社局大数据总体建设情况 |
3.2 各业务板块大数据应用现状 |
3.3 综合柜员制建设 |
3.4 徐州人社手机app及社保卡建设 |
4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存在的问题 |
4.1 缺乏标准化的数据采集管理制度 |
4.2 缺乏跨部门间的数据整合应用工作机制 |
4.3 缺乏专业的人才管理办法及激励考核机制 |
4.4 缺乏跨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体系及数据共享机制 |
5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对大数据在服务型人社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
5.2 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存在不足 |
5.3 我市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对大数据应用的推动作用不足 |
6 国内外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经验借鉴 |
6.1 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启示 |
6.2 国内服务型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借鉴 |
6.3 国外服务型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借鉴 |
6.4 对我市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启示 |
7 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大数据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
7.1 增强对大数据的认知,彻底改变传统工作思维和模式 |
7.2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间的数据整合机制 |
7.3 加强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提升人社政务服务能力 |
7.4 健全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流合作机制 |
7.5 预防徐州市服务型人社建设过程中大数据的使用风险和衍生风险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智能医养结合平台的构建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医养结合理念的出现和发展 |
1.2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及慢病管理策略 |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提出及建模预期设计 |
2.1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提出 |
2.2 本课题试验建模的预期设计 |
2.2.1 智能化服务对象管理 |
2.2.2 智能化数据共享与信息互联 |
2.2.3 智能化老年患者服务管理与工作监督 |
2.3 基于平台设计的概念厘定、评价标准及设备介绍 |
2.3.1 概念厘定 |
2.3.2 评价标准 |
2.3.3 实体应用终端设备介绍 |
2.4 本课题建模过程可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建模过程 |
3.3.2 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具体工作流程 |
3.4 临床指标数据收集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智能化医养结合慢病管理平台的研发结果 |
4.1.1 产品理论设计 |
4.1.2 产品模式设计 |
4.1.3 产品设计转化 |
4.2 某养老院入组的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描述 |
4.3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线值情况 |
4.4 试验后两组患者的相关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值变化情况 29第五章 讨论 |
第五章讨论 |
5.1 冠心病慢病风险因素院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2 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的可行性 |
5.3 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院外康复中的优势 |
5.4 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的潜在应用价值 |
5.4.1 评测系统平台和移动终端的可接受度 |
5.4.2 为老年慢病患者建立匹配的数据库 |
5.4.3 针对多种老年慢病患者医疗场景的应用 |
5.5 本文不足及改进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国内外养老情况 |
6.1.2 智能化医养结合型慢病医疗平台可实现全方位健康管理功能 |
6.1.3 试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得到提高 |
6.2 研究展望 |
第七章 综述: 医养结合研究进展及我国现状 |
7.1 国外医养结合研究现状 |
7.1.1 美国 |
7.1.2 加拿大 |
7.1.3 日本 |
7.2 国内医养结合研究现状 |
7.2.1 国内两类新试点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浅析 |
7.2.2 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
7.2.3 中国医养结合的发展愿景 |
7.3 对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具体建议 |
7.3.1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增进相关部门联系 |
7.3.2 全方位加强团队建设,系统性完善服务内容 |
7.3.3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智能科技水平 |
7.3.4 充分调动社会媒体力量,积极传播医养结合理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流数据的医保欺诈实时检测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实时流数据计算引擎Flink |
2.2 中间件技术 |
2.3 微服务与服务组件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保欺诈行为实时检测领域分析 |
3.1 领域问题分析 |
3.2 医保欺诈行为实时检测 |
3.3 功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保欺诈实时检测可视化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 |
4.1.2 技术架构 |
4.2 流数据集成设计 |
4.3 算法集成设计 |
4.4 可视化设计 |
4.5 系统应用集成设计 |
4.5.1 应用运行框架流程 |
4.5.2 应用功能集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技术实现 |
5.1 流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现 |
5.1.1 微ETL流程 |
5.1.2 多Agent数据实时收集 |
5.2 实时在线检测的实现 |
5.2.1 基于行为模式聚类的门诊医保数据欺诈识别 |
5.2.2 基于复杂事件行为的终端医保数据欺诈检测 |
5.3 实时可视化交互实现 |
5.3.1 配置节点编程 |
5.3.2 不同欺诈检测场景的切换 |
5.3.3 不同区域欺诈数据的切换 |
5.3.4 不同欺诈嫌疑人欺诈详情的切换 |
5.4 功能集成模块的实现 |
5.4.1 数据流监控 |
5.4.2 流计算任务运行监控 |
5.4.3 可视化接口稳定性监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 |
6.1 环境与部署 |
6.1.1 关键服务部署 |
6.1.2 测试集群环境 |
6.2 核心模块功能实现 |
6.2.1 功能实现 |
6.2.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浅析医疗保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D]. 郑岩. 辽宁大学, 2021(02)
- [2]W市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应用分析[D]. 韩笑.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 许宪春,王洋. 改革, 2021(01)
- [5]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7]区块链技术在健康险核保理赔中的运用研究[D]. 刘统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徐州市人社局服务型人社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研究[D]. 王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智能医养结合平台的构建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隋雨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2)
- [10]基于流数据的医保欺诈实时检测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煜涵. 江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