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早早熟玉米杂交种浙单35的选育与推广

中早早熟玉米杂交种浙单35的选育与推广

一、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哲单35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国,岳尧海,王敏,王绍平,赵万庆,张志军[1](2015)在《中早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单53是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20132014年参加吉林省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1759.1kg/hm2,比对照吉单27增产3.3%;2014年参加吉林省中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102.1kg/hm2,比对照吉单27增产8.5%。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品质较好。该品种在各类试验中表现为抗逆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中早熟区域种植。

王占贤,杜永春,李金在,高俊山[2](2013)在《中早熟玉米杂交种满世通507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满世通507由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满世通科技种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系YN4为母本,自选系海28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19d。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结果,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好等特点,适宜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山西忻州市等相同积温区推广种植。于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满世通507,2012年3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晋引玉2012010)。

李学杰,张桂阁,侯廷荣,吴明泉,黄进勇,李娜,李建新[3](2013)在《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文中指出综述了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推广过程,认为坚定选育株型紧凑、中早熟、耐密植杂交种及自交系的育种目标、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是聊玉系列获得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阐述了选育及推广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纪玉虎,赵华晶,姜涛[4](2012)在《玉米新品种九玉103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九玉1034是内蒙古九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农研所于2005年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3年的区域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显着。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保苗好、适宜性强等特点。

冯勇,宋国栋,王艳春[5](2010)在《内蒙古普通玉米品种试验现状与改进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试验的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参试品种审核、合理划分熟期组别、提高对照品种水平、提高试验质量等改进建议。

李美莲,孙淑英,董福贵[6](2009)在《玉米新品种种星七号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种星七号(试验代号为种星106)玉米杂交种是以自选系母本M52(承18×合344),自选系父本M55(K12×H21)杂交选育成的高产、多抗、广适型、早熟玉米杂交新品种。2009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推广。

岳尧海[7](2009)在《近20年吉林省玉米品种的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有着生产玉米的优越自然条件,特别是中部“中国黑土带”,适宜玉米等作物生长。生产出的玉米高产、质优,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在现有育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吉林省玉米育种水平,为二十一世纪吉林省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吉林省玉米育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据此,本研究利用吉林省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综合性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客观地提出玉米产量等性状演变规律和在玉米育种目标中应当加强的方面,进而探讨未来吉林省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和遗传改良创新途径,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近二十年来,吉林省中晚、晚熟品种的产量水平进展不大,中熟、中早熟、早熟品种产量水平进展较大。总体来看,每次更换对照种都促进了品种产量的较大提升,都使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中熟、中晚、晚熟对照种产量近年呈下降趋势,这些熟期对照种需要更换,以适应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变化。2、大部分品种抗病害能力都较强,但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较差,对大斑病、螟虫和丝黑穗病的抗性近年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吉林省玉米品种的抗病虫育种水平进展不大。3、二十年吉林省育成玉米品种的籽粒品质性状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粗淀粉含量、容重随杂交育种年代的推移无显着变化;籽粒粗脂肪、粗蛋白、赖氨酸含量随育种年代的推移呈下降趋势。4、总体分析近二十年吉林省审定品种以黄早4×Reid、Reid×旅大红骨、黄早4×Lancaster、Lancaster×Reid、P78599×其它(黄早4、Reid、Lancaster、旅大红骨)为主要杂优模式,其中黄早4×Reid为吉林省最主要的杂优模式。5、1988-2007年审定品种中,选育的自交系主要来自二环系,并且二环系的数量逐年上升。在吉林省育成品种的亲本自交系中,吉853、MO17、340、598、7922、444、合344等都是吉林省育种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其中吉853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和重要种质资源。对外来种质P78599的特点和在吉林省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P78599种质的引入丰富了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拓宽了种质基础,形成了吉林省新的杂优模式。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吉林省得天独厚玉米生产条件,提出未来吉林省玉米育种主要目标,指出吉林省依然存在种质基础狭窄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增、改良种质,并对育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议。

葛建镕[8](2009)在《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研究以SSR标记、AFLP标记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构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探讨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对SSR标记和AFLP标记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本实验室的SSR标记和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2、以我国较常用的92份玉米自交系和东北地区160份主推杂交种为材料,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15对引物在92份自交系和160份杂交种间共检测出8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变化于0.5836-0.8607之间,平均0.7229。3、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2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从64个MseI和EcoR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7对引物组合,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每个引物组合的多态性信息量均在0.98以上,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4.1647-4.7326。4、基于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SSR标记完全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鉴定;结合田间试验,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将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完全可以应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张桂华,白乙拉图,杨凤玲,冯晔,吴漠[9](2008)在《通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文中研究说明通辽市农科院自建院以来,在玉米育种方面一直与国内玉米育种进程一致,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核心种质基础狭窄,生产上用的主栽品种较少,抗风险能力弱,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育种技术创新和种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出能够支撑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自交系和杂交种。

包额尔敦嘎,张建华,高丽辉,张晋纯,高玉华,杨凤玲,王东,郑庆福,李淑兰,张桂华,丁宁[10](2007)在《玉米杂交种通科1号的选育研究》文中提出以(铁7922×沈5003)/铁7922为基础材料,通过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方法,用自交系扎391作为测验种,在S0、S2、S4和S6世代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新自交系通9137及其测配组合杂交种通科1号(通9137×扎391)。通科1号具有综合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及抗倒伏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通科1号适宜在辽宁省的东部、吉林省的中早熟至中熟区、黑龙江省的第一、第二积温带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均可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哲单35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哲单35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早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目标
2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1品种来源
    2.2选育经过
3 吉单53 主要特征特性
    3.1植物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3.2经济性状和抗逆性
4 产量表现
    4.1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4.2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5 种植区域及栽培要点
    5.1种植区域
    5.2播期
    5.3密度
    5.4施肥
    5.5制种技术
    5.6病虫害防治
6 吉单53 的应用及推广

(2)中早熟玉米杂交种满世通507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2.1 2004-2005年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玉米产比试验结果
    2.2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预备试验结果
    2.3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区域试验结果
    2.4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试验结果
    2.5 2010-2011年山西忻州市引种试验结果
3 特征特性
4 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
5 制种要点

(3)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历程
2 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3 获得的奖励
    3.1 聊玉系列品种获奖情况
    3.2 推广项目获奖情况
4 选育与推广体会
    4.1 坚持育种目标不动摇是育出突破性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前提
    4.2 试验示范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同步进行,是聊玉系列杂交种快速推广的保障
    4.3 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是聊玉系列杂交种快速推广的内因
    4.4 同大型种业公司合作开发,是聊玉系列杂交种快速推广的动力
    4.5 注重品种权保护,是聊玉系列杂交种有序推广的保证

(4)玉米新品种九玉103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2.1 所内试验结果
    2.2 内蒙古区域试验结果
    2.3 内蒙古生产试验结果
3 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3.1 主要形态学特征
    3.2 生物学特性
    3.3 抗病性表现
    3.4 商品性表现
4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区域
    4.2 栽培技术要点
        4.2.1 整地
        4.2.2 播种
        4.2.3 密度及中耕除草
        4.2.4 施肥
        4.2.5 收获

(5)内蒙古普通玉米品种试验现状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普通玉米品种试验现状
    1.1 试验程序和点次
    1.2 参试单位
    1.3 参试品种
    1.4 对照品种
        1.4.1 对照品种产量水平
        1.4.2 对照品种生育期
        1.4.3 对照品种生育期与产量关系
    1.5 入选情况
        1.5.1 预试
        1.5.2 区试
        1.5.3 生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照品种水平有待提高
    2.2 熟期组划分尚需完善
    2.3 试验质量有待进一步强化
3 改进建议
    3.1 加强参试品种申请材料的审核
    3.2 进一步划分熟期组别, 提高对照品种水平
        3.2.1 超早熟组
        3.2.2 极早熟组
        3.2.3 早熟组
        3.2.5 中早熟组
        3.2.6 中熟组
        3.2.7 中晚熟组
        3.2.8 晚熟组
        3.2.9 极晚熟组
    3.3 进一步提高试验质量

(6)玉米新品种种星七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1.2 选育经过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育期
        2.2.2 综合抗性
3 产量表现
    3.1 呼和浩特市试验地和异地多点试验结果
    3.2 自治区区域试验结果
        3.2.1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中早熟组玉米预备试验
        3.2.2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中早熟组玉米区域试验
        3.2.3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中早熟组玉米生产试验
4 适宜种植区及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区域
    4.2 栽培技术要点
        4.2.1 播种与密度
        4.2.2 选地与施肥
        4.2.3 田间管理
    4.3 制种技术

(7)近20年吉林省玉米品种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玉米科研动态及进展
    1.2 我国玉米育种情况
        1.2.1 我国玉米育种演变历程
        1.2.2 我国玉米高产育种
        1.2.3 我国玉米抗病育种
        1.2.4 我国专用玉米育种
        1.2.5 主要种质基础和杂优模式
    1.3 吉林省玉米育种情况
        1.3.1 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1.3.2 吉林省玉米育种回顾
        1.3.2.1 20 世纪 50 年代
        1.3.2.2 60 年代
        1.3.2.3 70 年代
        1.3.2.4 80 年代
        1.3.2.5 90 年代
        1.3.2.6 进入 21 世纪以后
        1.3.3 吉林省玉米育种核心种质
        1.3.4 吉林省主要杂种优势模式
        1.3.5 吉林省种质改良与利用
        1.3.5.1 MO17 亚群的改良
        1.3.5.2 自 330 亚群的改良
        1.3.5.3 塘四平头类群的改良
        1.3.5.4 Reid 改良
        1.3.5.5 热带种质改良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田间试验设计
    3.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吉林省玉米审定概况
        4.1.1 吉林省玉米审定情况
        4.1.2 省内外育成单位和品种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品种分布
        4.1.3 吉林省玉米品种熟期分布
    4.2 产量分析
        4.2.1 晚熟品种产量分析
        4.2.1.1 晚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4.2.1.2 对照种产量变化
        4.2.2 中晚熟品种产量分析
        4.2.2.1 中晚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4.2.2.2 对照种产量变化
        4.2.3 中熟品种产量分析
        4.2.3.1 中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4.2.3.2 对照种产量变化
        4.2.4 中早熟品种产量分析
        4.2.4.1 中早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4.2.4.2 对照种产量变化
        4.2.5 早熟品种产量分析
        4.2.5.1 早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4.2.5.2 对照种产量变化
    4.3 抗病性分析
        4.3.1 二十年抗病鉴定结果分析
        4.3.2 1988-2007 年玉米抗病年际变化趋势
    4.4 品质分析
        4.4.1 粗蛋白含量分析
        4.4.1.1 含量分布
        4.4.1.2 年际变化趋势
        4.4.2 脂肪含量分析
        4.4.2.1 含量分布
        4.4.2.2 年际变化趋势
        4.4.3 淀粉含量分析
        4.4.3.1 含量分布
        4.4.3.2 年际变化趋势
        4.4.4、容重含量分析
        4.4.4.1 含量分布
        4.4.4.2 年际变化趋势
        4.4.5 赖氨酸含量分析
        4.4.5.1 含量分析
        4.4.5.2 年际变化趋势
    4.5 杂优模式分析
        4.5.1 按熟期分析
        4.5.1.1 早熟品种模式
        4.5.1.2 中早熟品种模式
        4.5.1.3 中熟品种模式
        4.5.1.4 中晚熟品种模式
        4.5.1.5 晚熟品种模式
        4.5.2 按发展阶段分析
        4.5.3 P78599 模式分析
        4.5.3.1、按熟期组分析
        4.5.3.2 按杂优模式分析
    4.6 亲本自交系分析
        4.6.1 自交系分类分析
        4.6.2 骨干自交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产量
    5.2 抗病性
    5.3 品质
    5.4 杂优模式
    5.5 亲本自交系
    5.6 P78599 玉米种质在吉林省的利用与分析
        5.6.1 P78599 的特点
        5.6.2 P78599 的利用现状
        5.6.3 P78599 群种质在吉林省的改良
        5.6.3.1 用以 340 为代表的旅大红骨和 P78599 相互改良
        5.6.3.2 用 Reid 和 P78599 相互改良
        5.6.3.3 用以 Mo17 为代表的 Lancaster 和 P78599 相互改良
    5.7 未来玉米育种的目标
        5.7.1 产量
        5.7.2 抗病性
        5.7.3 品质
    5.8 科技创新
        5.8.1 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
        5.8.1.1 单倍体技术的应用
        5.8.1.2 循环育种策略
        5.8.2 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概念
    1.2 种质资源重要性
    1.3 种质资源工作内容
    1.4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1.5 种质资源鉴定技术
    1.6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本土化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本土化SSR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2 本土化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1 基于SSR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2 基于AFLP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第四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
    4.1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4.2 SSR标记在玉米丝黑穗抗病性评价中的应用
    4.3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通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现状
    1.1 主推品种
    1.2 核心种质
    1.3 杂种优势模式
2 存在问题
    2.1 种质匮乏制约玉米育种的发展
    2.2 传统的育种方法不适应科研的发展
    2.3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有待创新
3 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3.1 育种技术创新
    3.2 核心种质创新
    3.3 自交系和杂交种创新

四、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哲单35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早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刘文国,岳尧海,王敏,王绍平,赵万庆,张志军. 农业与技术, 2015(24)
  • [2]中早熟玉米杂交种满世通507的选育[J]. 王占贤,杜永春,李金在,高俊山.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06)
  • [3]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J]. 李学杰,张桂阁,侯廷荣,吴明泉,黄进勇,李娜,李建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2)
  • [4]玉米新品种九玉103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纪玉虎,赵华晶,姜涛.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5)
  • [5]内蒙古普通玉米品种试验现状与改进建议[J]. 冯勇,宋国栋,王艳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1)
  • [6]玉米新品种种星七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 李美莲,孙淑英,董福贵.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6)
  • [7]近20年吉林省玉米品种的综合分析[D]. 岳尧海.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8]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D]. 葛建镕.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9]通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J]. 张桂华,白乙拉图,杨凤玲,冯晔,吴漠.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06)
  • [10]玉米杂交种通科1号的选育研究[J]. 包额尔敦嘎,张建华,高丽辉,张晋纯,高玉华,杨凤玲,王东,郑庆福,李淑兰,张桂华,丁宁. 杂粮作物, 2007(04)

标签:;  ;  ;  

中早早熟玉米杂交种浙单35的选育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