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的知识产业理论及其影响_经济学论文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论文,知识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对作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的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的形成逻辑、基本概念和测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并就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卢普 知识 知识产业

收稿日期:1996—12—16

正如经济学一般体系那样,信息经济学也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我们在此前已扼要地讨论过微观信息经济学思想的发展[1],但是,现有文献对于宏观信息经济学思想发展的研究似乎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作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的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的形成逻辑、基本概念均没有得到较好地阐述。本文的讨论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1 马克卢普生平(1902~1983年)

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美籍经济学家,以其在产业组织和国际货币经济学两个领域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推崇。1922~1937年间,马克卢普从事经济学与科学哲学的研究,他在1925年完成论述国际黄金交易标准的博士论文后,曾经历过一段商业活动,这对他的理论研究影响颇深。对马克卢普思想有系统研究的约翰·奇普曼(John S.Chipman)指出,马克卢普对产业组织,特别是对“知识产业”研究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他那种清晰的逻辑与精湛的经济知识相互结合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曾经具有的商业实践背景和牢固的科学哲学基础。自1935年起,马克卢普开始了其在美国的执教生涯,先后执教于布法罗、霍普金斯和普林斯顿等大学。马克卢普一生共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知识产业领域的主要著作有《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1962),《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第一卷《知识与知识生产》(1980);第二卷《知识的分支》(1982);第三卷《信息与人力资本经济学》(1983)及《教育与经济增长》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卢普不是一位纯粹的的经济学家,但他又是一位纯粹的经济学家。就前者而言,他将经济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扩展到以往经济学家不愿考察或忽视的许多领域,从中形成其具有特殊意义的知识产业学说。马克卢普对知识的分析,几乎就像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知识的分析和美学家对美的知识的分析那样富有哲学思辩风格。可以认为,将经济学知识范畴做大幅度扩张,既是马克卢普学术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他人攻击其学术研究方法的理由之一。就马克卢普与曼斯菲尔德(Una Mansfild)合编的《信息研究:跨学科通讯》(1983)来看,马克卢普已远远超出一个纯粹经济学家的界限。该书是作为马克卢普《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的准备性读物而出版的,涉及认识科学、信息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语言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论题。此外,马克卢普在其晚年还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1978年出版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阐述他在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哲学思考。然而,马克卢普又是一位纯粹的经济学家,他虽然涉猎广泛,但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工作却是围绕能够更为合理地发挥经济学的社会影响这个中心来开展的,体现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只有经济学知识和智慧,才是马克卢普终身追求的学术梦想。

2 知识产业论形成的逻辑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的研究可以追朔到1933年,但据我们的考察,马克卢普开展知识产业的实质性研究是从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他对产业组织中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发生了兴趣。在他看来,自由社会中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多半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市场经济的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需要考察社会制度中哪些制度抑制了竞争。马克卢普进而发现,社会专利制度是一种对市场竞争具有强大抑制作用的社会制度。于是,他对19世纪以来的专利思想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且研究了与专利制度本身利益相互对立的专利价值问题,1958年出版了《专利制度的一种经济观点》。

然而,局部地考虑专利制度与专利价值并不能满足马克卢普的好奇心,他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全部成果中,哪些成果是由专利制度完成的?要想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考察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环境条件,而国家研究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该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密切联系,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与完整合理的教育制度是高水平的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必备条件。因此,马克卢普又不得不考察国家的各级教育及教育制度问题,而考察教育制度及教育水平,必然会涉及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或教育经费等经济学问题。

最后,马克卢普注意到,研究教育也并非是他在该主题上分析的理论终极点,因为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非均产生于教育范畴内,另一方面,教育与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知识与人们理性思考形成的抽象观念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这样,教育之外的知识生产与交流(配置)过程也被马克卢普列入他的研究领域。事实上,这种研究已经成为对美国知识生产的全面考察了。至此,马克卢普的研究不仅包括专利制度,研究与发展投入的内容,而且包括国家各级教育,以及与教育制度相联系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各类社会活动,甚至包括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由此形成所谓的知识产业研究。

我们将马克卢普开展知识产业研究的逻辑过程概括如下:

产业组织研究→剖析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分析抑制竞争的因素(专利制度)→专利价值及其与研究和发展投入的关系→教育→与教育相关的其他生产知识的基础性活动→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知识产业研究

从马克卢普开展知识产业研究的逻辑过程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显然,以讨论知识与信息技术不确定性为中心的宏观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为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的结果。

3 知识的经济意义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知识有何经济意义。马克卢普指出,对于那些已认识事物所做的主观解释,原则上不如根据认识者对已认识事物的意义所做的主观解释那样易于使人感到满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认识者的主观解释分析已认识事物的规律与现状,不仅合理而且必要。马克卢普就是这样按照“认识者”的主观解释分析知识的种类的。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

·实用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实用知识可以根据人们的行动再细分为: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和其他实用知识。

·学术知识: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学术知识是教育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闲谈与消遣知识:就是满足人们在非学术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者能够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识。这类知识常常包括本地传闻、小说故事、幽默和游戏等。它们大多是由于被动地放松“严肃的”事务而获得的知识,因而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趋向。

·精神知识:这类知识与上帝及拯救灵魂的方式等宗教知识相联系。

·不需的知识(或多余的知识):这类知识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知识。

由此可见,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范畴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并且,我们从马克卢普给出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谢勒(Max Scheler)的知识分类方案中(谢勒将知识划分为应用知识、学术知识和精神知识),可以看到其分类方案大体上是在谢勒知识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此基础上,马克卢普又从科学的与历史的,一般抽象与特殊具体的,分析的与经验的,永恒的与暂时的角度,对知识类别进行概要分析。一般地说,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研究基本上就是对上述5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前三类知识的生产与分配问题进行分析。在80年代的研究中,马克卢普又从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解释,提出知识具有真实、美丽和优秀等特征。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分类与性质的这些论述似乎不能引起多数经济学家的兴趣,反而被某些经济学家作为随意扩大知识的经济意义的证据。然而,当我们认真地对马克卢普的研究进行考察时,就会发现他对知识的讨论是有其经济学目的的。首先,他是在为知识产业理论寻找广泛而全面的立足点,因为不将“知识”的范围确定下来,就不能将知识范围内的各个分支分辨出来而难以从事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产业研究;其次,马克卢普希望重新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测度范围,或者说,试图对原有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做适当修改而适应对知识产业的测度,因而需要预先对这种新的测度范围做广泛考察,只有扩大传统经济学的知识概念范畴,才能逻辑地扩大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范围。

马克卢普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项典型的知识生产活动,科学生产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投资。从另一角度分析,科学知识是作为社会生活消费品之一而受到部分社会成员的偏好的,人们对它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取知识为己消费,这时,知识仍然是一项投资,它是作为社会中间产品而为人们所使用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经济意义,使马克卢普看到可以从知识角度重新对待社会投资及其所有的资本理论,他进而从各种形态的知识产品中区分出知识存在的3种基本形式:①贮存于那些建立在成本巨大的研究与发展基础上的技术规范,以及由此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物质性机器与工具中的知识。例如,计算机软件、飞机机体、雷达仪器等。这些知识可以称为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②贮存在那些接受过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活动中的知识,即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③贮存在那些既不属于具体物质机器,也不属于“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等个人身上,而是以某些特殊形式或社会规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劳动成本才能产生和普及,如有关一项新的生产加工工艺的发明,一种新的计算机软件的设计等。这些知识或者在专利形式保护下被一定生产者占有而形成有限技术垄断,或者以公共财产形式被任何企图利用它们谋取利益的个人或集团所使用。

与上述3种知识贮存形式相对应形成了3种资本形式,即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形式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形式。所有资本理论都将涉及下述4个基本概念:①耐久但可耗尽,有价值但可折旧的资源储备;②可增加资源储备的投资或积界;③伴随资本或投资带来的服务与收益等的流动量;④附加劳动形成的附加价值。这样,马克卢普为其资本的3种形式寻找到逻辑依据,在一般资本理论中增加了人力资源要素。按照马克卢普的意见,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固然都与知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非物质非人力资本才完全由知识构成。也就是说,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未必一定以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为基础,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则必须与一定的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相联系。这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基本上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是教育、研究与发展等知识生产与配置活动的产物。

区别知识贮存形态与资本的3种形式的最为简单方式,就是分析利用它们而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流动。贮存在机器或类似物质形式中的知识是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的市场销售价格的交易收入形式,或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创造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的形式体现出对它们投资的回报;贮存在个人身上的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而获得的工资形式反映对它们的报酬;贮存在非机器非个人中的知识以提高劳动效率或生产要素效率的收益,通过垄断利润或提高生产者实际收入的形式体现对它们的回报。马克卢普称这种回报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带来的收益。既然作为“无形的”资本形式的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收益,那么,就没有理由阻止追求利润极大化的市场参加者开展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活动。当这些知识生产活动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不能脱离知识资本而发展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经济领域将知识生产的社会组织活动以“知识产业”概念加以概括而给予特别的对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4 知识产业测度体系

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正式提出的,马克卢普还在这章中给出了知识产业的一般范畴和最早的分类模式。按照马克卢普的说法,知识产业是这样一些厂商或组织机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不管这种生产或服务的目的如何。很明显,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但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它们是教育、研究与发展、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见表1)。马克卢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美国知识生产和分配的最早的测度体系,即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范式。

表1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分支表

资料来源:F.Machlup(1962)

人们对马克卢普与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作比较时,总是愿意指出马克卢普采取的是最终需求法而波拉特采取的是增值法,但是,为什么马克卢普选择最终需求法而不选择增值法测度信息经济,而波拉特则选择增值法而不选择最终需求法测度信息经济呢?实际上,这种选择恰恰说明马克卢普与波拉特对信息经济构成范围认识上的差别。由于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范畴与测度体系的理论不同于常规的国民收入帐户体系的范畴,如各项隐含的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抚养孩子的母亲放弃工作而损失的收入)等,因而选择最终需求法更有利于对知识产业范畴内各个测度对象的计算。

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364.36亿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或29%[2];表2显示出美国知识产业各主要分支的知识生产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从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马克卢普还计算得出了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经费来源(见表3),说明消费者是知识产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其次是厂商企业,对知识产业的财政支持程度处于最末地位的是政府。显然,美国知识产业发展的这种财政支持状况及其结构,对于发展知识产业的后来者在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马克卢普还发现,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产业生产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据此,马克卢普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知识生产的产值将接近或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尔后发展的事实正是如此[3]。

表2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分支测度表

知识产业分支 价值构成比例占国民生产

(百万美元)(%) 总值比例(%)

教育60,194 44.1 12.6

研究与发展 10,990 8.12.3

通讯媒介38,369 28.1 3.0

信息设备8,922 6.51.9

信息服务17,961 13.2 3.8

知识生产总量136,436100.0 28.5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收入来源测度表

知识产业价值百分比

收入来源(百万美元)

政府37,968 27.8

企业42,198 30.9

消费者 56,270 41.3

总计136,436100.0

资料来源:同表1

5 知识职业

一般地说,知识职业就是知识与分配的劳动行业或岗位,因此,有什么样的知识生产与分配活动,就有什么样的知识职业。相对于知识产业的分支结构而言,知识职业可分为教师(及其他辅助人员)职业,研究与发展职业(如科学家、研究人员),通讯媒介生产与操作职业(如演员,出版商),信息设备的生产与操作职业(如计算机工程师)和信息服务职业(如银行家,证券经纪人)。然而,依据这样的体系对知识职业进行识别存在许多困难,但是,马克卢普努力地得出这样一个总结性结论:1959年美国知识生产者已占总劳动人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达到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内的话,这项比例将达到42.8%。然而,马克卢普在其研究中似乎不能够确切地说明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美国知识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全国劳动人口中的构成变动趋势,经过马克卢普的研究和揭示引起不同领域众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那些提倡美国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学者们纷纷借助马克卢普的研究结论和数据说明美国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可以说,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在社会学界和情报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在经济学界的影响。

6 知识产业论的主要影响

宏观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和方法最早由马克卢普确立,后经波拉特充分发展。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先后被译成法、德、意、俄、日和西班牙等6种语言文字。尽管马克卢普在1978年与李逊(K.Leeson)合作出版了3卷本《文字信息:学术、科学和智力知识的传播》,1980~1983年间又先后出版了《知识:它的创造、分配和经济意义》3卷本,都从不同角度论及知识产业问题,但是,马克卢普在宏观信息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著作依然是《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该书刚出版,就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等国际一流经济学杂志纷纷载文评论,这类评论文章甚至持续到80年代[4]。1963年,制度学派代表人物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以《知识产业》为题,对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做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评论:“知识产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能量,足以将传统经济学炸飞到九霄云外”[5]。此外,吉比特·伯克(Gibert Burck)在《幸福》杂志(1963)上也做了类似的评论,并模仿马克卢普方法测度得出当年美国知识产业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33%的结论。

马克卢普得出的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29%的这个结论,在60年代被美国学者广泛应用,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的《大学的作用》(1966)一书,而且,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诱发多部著作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美国商务部资助、波拉特(Marc Uri Porat)和鲁宾(M.R.Rubin)共同完成的9卷本《信息经济》,同时对于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间断的时代》(1969)、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大趋势》(1983)等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影响。

当然,人们也对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提出种种批评,特别是来自经济学界内部的评论。这些批评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马克卢普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也划入知识产业,使某些研究者感到不安,甚至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对马克卢普提出指控,说他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破坏了大学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第二,评论马克卢普广泛的知识概念范畴,以及他将许多未被列入常规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其核算范畴的做法,成为马克卢普批评者反对其理论和方法的“专利”之一。的确,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范畴具有含糊性,但这也给马克卢普研究带来了自由,这种自由使他在后期的研究中使用的知识概念范畴比他前期的研究更为广泛,以致于到了马克卢普不得不出面捍卫其知识产业概念严肃性的程度。但是,即使是那些对马克卢普思想或方法进行猛烈批评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他使知识和知识产业概念成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观念之一。

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客观上成为西方学术界持续长达20余年的所谓“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和“电子社会”等形形色色思潮的先导。美国克劳福德(Susan Crawford)认为,马克卢普是最早使用“信息社会”概念的经济学家。然而,日本人却喜欢将最早使用信息社会这个概念的荣誉戴在日本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梅棹忠夫头上[6]。1963年1月,梅棹忠夫发表《信息产业论》,提出一套所谓的信息产业社会理论,其核心是将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产业结构的形成看成如动物器官进化一样,是产业进化的结果。农业、水产业和畜牧业构成人类社会产业结构进化的第一阶段;交通、运输、建筑、军事产业,以及人类的迁徙和各种制造业的发展,构成人类社会产业进化的第二阶段;进化的第三阶段则以教育、邮电、通信、广播、娱乐等产业为核心而发展,该阶段的核心产业是通过精神的创造作用而产生的信息产业。据此,梅棹忠夫预言,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社会。显然,尽管梅棹忠夫在60年代初也对信息产业及其社会形态做了描述,但其影响远不能与马克卢普相比,原因恐怕在于前者仅仅是陈述了一种观点,而后者却创立了一套理论和方法。因此,将马克卢普作为信息社会思想的首创者不是没有理由的。

The Theory of Machlup's Knowledge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Chen Yu

(Information College,Chinese Pepole's University.Beijing)

Xie Kang

(Dept.of Inter-Trade &.Finance,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Abstract] Reviews the logical charateristics and basiccon-cepts of knowledge industry theory given by Fritz Machlup from1962 to 1983,and discusses briefly the major impact ofthis t-heory which revealed the remarkable scale and rate ofgrowth ofthe knowledge industry and provided the pioneeringstudy of m-acro information economics.

标签:;  ;  

卢布的知识产业理论及其影响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