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界科研之道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学界论文,情报论文,科研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图书情报学界,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已发表了不少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年轻人的加入,关心和参与论文写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出高质量的成果,更是学界共同追求的很实际的目标。因此有关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能仍是人们关心和需要的问题。鉴于此,日本、欧洲、美国的一些专业刊物,一般在每隔两三年之后,就要发表一批有关论文写作方法与技能的文章,以满足专业读者的需要。[1]再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人的研究习惯、撰著方式和经验都不尽相同,很难说哪种“科研之道”就是普遍行之有效的通则。而各种不同的撰著方式和经验的展示,也可以让学界见识不同的治学风格和理路,拓展学术眼界,体会科研的尊严与甘苦。所谓“观千剑而识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熏陶。笔者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有所感悟,现略陈一管之见,与学界同仁共探讨。
1 明确目的,面向实际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究和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客观规律,解决学科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努力使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演化趋势保持同步。
规律既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研究者的任务便是去揭示和运用这些规律。图书情报学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具有形态上的特征,但这些特征仍将受到规律的制约。不过,我们可以透过形态特征去发现至今尚未认识的规律。规律不会轻易地、自动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我们研究图书情报学必须抱着积极的、爱护的态度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我们只要坚持科学良心,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困难、挫折、迷惘等都不可避免,但这些都不能动摇和摧毁我们的科学良心。科学本身无疑是美好的,有了科学良心,科研工作也必然是美好的。[2]
推究和把握客观规律必须面向实际,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图书情报领域,这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面向入世后中西方文化的溶合和国际图联的新指向;二是面向我国改革开放的趋势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目标;三是面向图书情报事业的拓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四是面向专业理论的提升与实际工作中的新问题。
在面向实际的大前提下,选准科研课题至关重要。因为选题是否恰当,关系到某项研究的价值大小乃至成败与否。论文的评审,各级都有量化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考察论文的选题有无新意和学术价值。[3]这其实也是评判论文作者有没有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无创造性思维。选择研究课题要力求从实践中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扎根于实践沃土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选题时要思考:①这一课题前人是否已有研究,有哪些成绩,又有哪些不足,重点难点在哪里?对于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该怎样开辟新领域;对于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其结论是否妥当,是否有过争论,是否还有补充或进一步探讨的余地?②自己的思路、观点与前人相比,是否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否更有学术价值,是否前进了一步,是否构成创新?③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是否可靠,推理是否严密,方法是否科学?一般而言,总有一些“因缘”在选题时起作用,只有对已有成果进行细致评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一个选题能否成立。[4]
选题重在提出有学术意义、作者又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所选题目的大小难易程度要根据所具备的条件来确定,如自己的知识结构、专长、兴趣和研究方向;自己对某个题目所理解的程度和所掌握的资料等。如果题目太大太难,与自己的条件不相适应,研究就难以为继。笔者的体会是,选题应从问题入手,选择自己具有较多有利条件或具有相对优势、图书情报领域的现实需求或潜在需求较大的课题;选择前沿的、边缘的、交叉的、冷门的课题。论题宜小不宜大,这样便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容易收集材料,形成观点。
2 有机整合,合乎逻辑
论文的整合,是指运用逻辑的收缩性思维,在整体构架内把论点、论据、论证融汇在一起,形成论文的中心思想。整合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论文整体水平的高低。
2.1 审查论点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内容的核心。因此,既要审查中心论点是否透过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又要推敲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小论点与分论点是否紧密相关,每一个小论点是否存有前后一致的逻辑联系。要求各个论点之间能互相说明,互相成为充足理由,互为前提,互相融洽为一个整体。此外,用唯物辩证观点去剖析各个大小论点。剖析时要思考:论点的形成是否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深入分析、加工与提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支持论点的材料是否翔实可靠、充足而典型。
2.2 构建框架
论文整合的最大功能体现在构建框架上。一把雨伞有伞柄、伞骨、伞布,论文也依然。论点象伞柄一样是中心,分论点象伞骨一样是支撑点,论据象伞布一样是体现的材料,论证象伞柄与伞骨和伞布之间的钉、线一样,是论点与论据的联结物。它们各有作用,缺一不可。论文的主体结构一般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重在提出问题、点明论点、概述论题范围、交待写作目的以及研究的角度和理论方法等。本论即论文的核心。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观点;或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周详地论证文中的论点。结论即对绪论中提出、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具体到每一篇论文,结构可能有异,但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基本框架及内容组合,都是必须具备的。
2.3 运用逻辑思维
逻辑上讲科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大前提是从大量具体材料中归纳出来的,从特殊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运用逻辑思维,要注意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概念必须明确,构成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必须恰当,各种不同的判断不能混用;推理必须合乎逻辑,体现理由与推断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要求以拟定的提纲为蓝图,把论题、纲目、观点、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段落层次要有条理性,论点、论据、论证应清清楚楚;各段落之间有过渡的论说使得前后衔接,让人能了解思路的走向。
3 求是创新,提升品位
求是,即探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创新,一般是指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从图书情报学研究的角度看,创新至少可以包括理论创新、对策创新、方法创新、体系创新等。丰富的材料、深入的分析、独立的见解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3.1 丰富的材料
材料是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的独创性见解往往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因此,写论文前首先要围绕着主题搜集大量材料,然后转入阅读。阅读时,自己的印象、体验和思考很重要,要抓住一些鲜活的体验、思考的火花,以及一些不解的问题,很可能就在其中生发出新意。接下去是提炼。对大量材料的提炼过程,也就是进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论文中最后只能精选最重要、最精彩、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以体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2 深入的分析
分析能深化认识。在酝酿观点的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见解有什么新意,主要从新发现、新视角、新问题、新的不同意见诸方面分析,并将创新要义从深层次上作理论的解释;分析有助于创新求异。创新求异是科研的生命所在,它要求我们努力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冲破已有理论框架和已有实践经验的局限,在具体的研究情境中,善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已知信息,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学术思想精华,并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创意或新发现进行鉴定性的分析评价,以利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分析更有助于扩大思路。写论文是复杂艰苦的思维活动,从选题、构思到完稿,大多数情形下都会经历从迷惘到梳理清晰的过程。有时思路堵住了,可谓陷入痛苦的僵局,但深入分析中可能来了灵感,或者受到某些启示,马上又豁然开朗。
3.3 独立的见解
创新要求我们抱定三条宗旨:一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决不下笔,非人云亦云地炒冷饭。写论文不是汇总前人的知识,不是作常识性的一般化的介绍,而是要运用前人的知识提出新观点或新对策,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透过现象抓本质,寻找规律。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论证,要有抽象思维的介入,要透过形态特征去发现至今尚未认识的规律,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乃至人文精神的建设,起到某些促进或关照的作用。三是抱着老老实实的态度,不哗众取宠,不看风使舵,不因袭旧谱,不拾人牙慧,不偷懒采用无出处的不可靠材料。
科研贵在出精品。成果的学术晶位越高,它的学术价值就越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就越有力。因此,要强化精品意识,多出力作、佳作,不出庸品、次品。一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其学术和社会价值决不亚于上千篇平庸之作。就某个研究者而言,他有多少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他的成果质量及所产生的效益如何。近些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先后提出或创立了文献信息学、信息资源论、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等,[5]大大提高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我们要发扬这一良好的研究风气。为出精品,论文初稿完成后,还必须反复修改。数据、图表、格式、语法、标点符号等,都要准确规范;引用人家的材料要注明出处,以注释、征引、参考文献等方式标示出来,以示对别人成果的尊重。
4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科研人员大多既清苦又寂寞,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果或效益。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在个人的不断学习、积累、探索上下功夫,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抵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在长期的“苦其心志”中炼就自身的韧性和毅力。
4.1 作风严谨
科研人员应有严谨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尤其要把最基础的几步走扎实,掌握丰富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要克服急功近利、治学浮躁的思想。近些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出于申报职称、课题结题、年度考核等需要,采取学术“速成”之下策,七拼八凑、粗制滥造出一些“短平快”的文稿,通过关系或自己掏钱来发表或出版。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既降低了学术品位,影响了自己的名望,又无益于社会和学林,切不可取。
4.2 苦学深钻
每一项课题都是曲折而艰难的工程,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并不断地探研才能完成。因此,要苦学深钻,具备学养。学养是指学问和学业上的修养。要有学养,则首先要有学问。学问有大有小,历史上所谓的“学富五车”,就是学者们为之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要真正做好学问非常艰苦,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做学问不易,而欲达此“第三境”则更为不易。
4.3 笃行不倦
科研是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论析能力。没有时间,就没法充分占有材料,也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没有论析能力,即使有时间,也写不出像样论文。因此,若想在科研中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挤时间深入调查,悉心分析,寻求规律,而且需要博览群书,参加专业训练,掌握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水平及成果档次的由低到高,科研领域的由窄到宽,需要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那种倚马可待,下笔千言,一气呵成的情况是罕见的。因此,需要我们笃行不倦,长期坚持。
结语:科研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很难依照什么条条,就可以操作,所有要领和提示,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摸索体验。上述讨论的四个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图书情报界学者搞好科研的主观条件。当然,搞科研,也需要有“百家争鸣”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崇尚科学与倡导奉献的舆论氛围、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健全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学术打假机制,以及完善的职称评聘机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客观条件与之相配套。[6]
收稿日期:2005-01-06
标签:情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