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计划》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瑞典论文,信息交流论文,全国中小学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电脑、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先后出台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案,如瑞典于1998年颁布了《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计划》(Tools for Learning:A National Programme for ICT inSchools,以下简称《计划》)。本文对《计划》的缘起、目标、内容作简单的梳理,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计划》缘起
(一)社会的变化
信息交流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瑞典,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信息技术部门的求职、就业人数逐年大于其他部门。劳动力市场日益需求具有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企业、各种机构的组织方式日益变得“扁平”(Flattened),上对下的等级制的组织方式将被淘汰。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社会技能,与人合作的能力,宽容、尊重他人的品质,终生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瑞典国内的人口流动也开始从原来向工业城市流动转向到信息技术发展良好的城市、大学城镇。媒体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们交流方式更为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便利。由此,人们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机会增多,任何人都可从网上浏览政府的文件法规等。
(二)学校的发展变化
在以信息交流技术为背景的社会中,学校教育的作用、目标、要求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可通过因特网获取各种信息,学校不再是学生取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学校的作用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教会学生懂得利用学习工具和如何甄别知识信息、与他人合作学习、不断学习的能力将成为教学的重点。由于传统的教师权威已不复存在,如何关注学生兴趣、如何规范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如何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等,使教师这门职业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瑞典全国教育处(the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7年调查了瑞典全国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情况。其中1997年的调查表明,与其他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相比,瑞典处于领先的地位,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信息交流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设备不足,有些学校虽然与因特网相连,但上网速度慢,而且学校内部的电脑之间并未形成局域网,学生并不能在学校做到随时随地上网。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电脑仍未走进每个教学课堂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1997年10月,知识和能力发展基金(the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Development)对师生对信息交流技术的态度作了调查,发现80%的教师认为自身缺乏信息交流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信息交流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教师普遍赞同在未来五年内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并渴求参加信息交流技术教育的培训;大部分学生也认为教师缺乏信息交流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五分之一的学生每天在学校中使用电脑,另外50%的学生一周使用一次;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电脑不甚了解。
(三)当代中小学生的变化
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和使用,学生接触媒体的机会超过了任何时代的同龄人,学生成为一个显著的媒体消费群。有的青少年通过媒体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远远多于教师、成人,对于生活的意义、价值,对于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比以往的青少年更具独立性、自主性。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选择的困惑和责任的挑战。学生不再愿意在课堂学习中充当“接受器”,要求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任何知识前,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知识,其价值在哪里。当代青少年成长的新特点对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计划》简述
1998年的春季财政法案(the Spring Budget Bill)规定从1999年到2001年瑞典政府拨款1.5万亿克郎(SEK)用于发展学校中的信息交流技术。瑞典政府向国会递交了《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计划》(Tools for Learning:A National Programme for ICT in Schools,ITis)(1997/1998:176)的报告并获通过。这个《计划》是瑞典政府有史以来对学校教育的投入最大的一次,旨在通过政府在有限时间内对学校信息交流技术的投入,加快加大信息交流技术在学校中的发展,并为信息交流技术在教育中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计划》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中学高年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教师的信息交流技术的知识和技巧,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速校园网的建设与联接;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建电子通信(e-mail)地址和邮箱;通过信息交流技术改进残疾儿童的教育;进一步发展瑞典校园网(the SwedishSchoolnet)与欧洲校园网(the European Schoolnet,EUN)的合作。由此看出,这个《计划》主要有两个重点:通过政府一部分的拨款帮助建立和完善瑞典各地各类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的设备,即“硬件”部分的建设,同时另一部分款项用于培训教师对信息交流技术在教学中的理解和运用。
(一)《计划》的负责机构
为了使《计划》能更好地实行,瑞典政府任命了一个特殊的代表团(the Special Delegation)。代表团的成员包括教育和科学部(the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瑞典全国教育处(the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瑞典地方政府协会(the Swedish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及知识和能力发展基金(the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等机构的代表。由教育和科学部选派的代表作为特殊代表团的主席,秘书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接受特殊代表团的领导。特殊代表团负责总体规划,289个地方政府实施并接受代表团的定期监督。
(二)“硬件”部分的投入措施
1994年4月,瑞典政府委托全国教育处负责校园网的工作。如今,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存在着上网速度慢,学校内部未能形成局域网等问题。为此瑞典政府拨出一部分款项,确保每一所参加此项《计划》的学校建立校园网并用之于教育教学活动。特殊代表团具体负责这笔款项并与因特网提供商进行价格协商,使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拨款。这笔款项直接拨给学校,但学校需要提出申请。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如何建立、完善学校的网络。拨款的数目视学校规模决定。
校园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场所(a meeting-place),师生可以浏览论坛(BBS),了解各种信息,可以在线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学习优秀教学范例,可以“上传”自己的课件。目前,瑞典校园网上的主要资源有:与全国图书馆的联接(the National Link Library,the LinkTreasury);网上字典、辞典;多媒体中心(Resources for Multimedia Production),为师生利用信息交流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供资源,鼓励支持师生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创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信息库(Information Database)和电脑课程学习(Computer Courses)。
欧洲校园网是一个基于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对公众和学校免费开放。除欧盟15个成员国加入外,还有瑞典、挪威和瑞士三国。1996年,瑞典与欧盟就共同发展欧洲校园网签定了一个官方协议,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欧洲校园网的合作,瑞典校园网可与欧洲各博物馆建立联接,通过网上交换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实习。
瑞典政府于2001年前给每位师生提供一个免费的电子通信地址和邮箱,由全国教育处具体负责,并且为每位师生的电子通信地址和邮箱寻求技术服务,各个学校负责电子通信地址和邮箱的管理工作,如添加、删除地址和邮箱等。
信息交流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特殊代表团设立专门款项为残疾儿童提供电子通信地址,建立适合残疾儿童学习的网站。
(三)教师培训的措施
瑞典人认为教师是任何真正教育变革的主要力量,只有教师掌握了信息交流技术并在教育中运用,它才能真正引起学校教育的变化。因此,在此《计划》中,对教师的培训便是关键所在。在三年中,《计划》预计将对6万名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几乎占瑞典各类各级中小学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对如此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瑞典政府对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奖励等方面做了灵活的规定,各地各学校的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计划》的报告中,培训除了向教师普及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利用信息交流技术的意识。具体包括教师熟悉信息交流技术的环境、学校的组织工作;使用信息交流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意识到它的价值,并对之进行评价;具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校园网上的资源;熟悉并能使用电脑的基本操作程序;了解信息交流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用途,熟悉网上的各种协议和技术;理解由信息交流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困难。
考虑到教师千差万别的兴趣、能力、教学经验以及对电脑和信息交流技术的熟悉、使用情况,瑞典政府只是对培训的目的做了总体上的要求,没有设定教师所应达到的统一标准,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能自觉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交流技术即可。
根据瑞典政府的灵活政策,各地方政府、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对教师进行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在职培训分为几个层次:对毫无电脑、信息交流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培训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电脑、信息技术熟悉并会使用的教师,一部分培养成教学协调者(the facilitator),为参加在职培训的教师的学习提供帮助,主持教师召开定期的经验交流会、学习研讨会;另一部分教师培养为骨干教师(head teachers),同一个学校参加培训的57名教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师组(the teacherteam),骨干教师在其中担任重要作用。
培训的方式采用工作组(the work team)的方法,教师不脱产学习,把培训融入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实践部分的培训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理论部分的培训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内展开。在职培训时间大致等于三周全时间的训练,实际上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
理论部分的培训主要采取个人自学和教师组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组的成员共同制定小组学习目的、学习材料、学习风格和学习环境等。教学协调教师为教师组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组之间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思想,交换学习心得。为了保证研讨会的质量,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应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代表不同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加者应做口头和书面的报告,其他教师应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意见。理论部分的培训是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这时的教师组就是一个工作组,教师在“工作中学习”(Learning at work)。为此,教师组中教不同学科的教师整合所教的科目,以问题为导向(the problem-oriented),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问题或教学内容则结合当地的条件、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兴趣等来制定。特殊代表团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对问题的共同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信息交流技术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并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展示学习成果。
特殊代表团规定培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技术(ICT in the world);信息交流技术与学习(ICT and learning);信息交流技术的实践(ICT in practice)。特殊代表团没有明确地规定培训教材,仅提供了50多篇相关的文章和报告作为培训内容的参考。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技术主要包括在信息交流技术的社会中,工作、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变化及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等。信息交流技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知识与学习的新研究成果、由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的不同学习模式、使用信息交流技术的性别差异、信息的评价及伦理道德教育等。信息交流技术的实践列举了信息交流技术在学习中发挥着编辑、处理、存储、交流信息知识,展示学习成果,仿真、模拟实验等作用以及信息交流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优缺点。
对于完成培训的教师,瑞典政府颁发教师信息交流技术教学的资格证,并获政府奖励的电脑一台,政府委托各个学校负责此事。政府奖励信息交流技术教学的优秀范例,奖励实行方法由特殊代表团决定。2000年最佳范例是库平(Kping)地区优尔屋高级中学(UIlvi UpperSecondary School)的“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的教学。优尔屋高级中学共有6位教师、23名17~18岁的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了培训。这六位教师分别教授瑞典语、历史、宗教和社会学习、艺术和音乐。教师们整合了教学主题,并把它应用于各自教学当中。教师们确定了“精神生活”的教学目的,创建了一个与哲学、信息交流技术相联接的网站。与学生共同决定了学习的范围、学习方法等,最后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评价
《计划》的实行已接近尾声。从瑞典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反馈来看,《计划》是比较成功的。
《计划》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政策灵活,职责明确和教育理念正确。瑞典政府对《计划》的实施手段与方式做了灵活的规定,允许各地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政策上的机智为《计划》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2)政府对特殊代表团及其内部成员的职责权限、各地方政府、学校的职责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得《计划》有效率的运行和操作。瑞典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教育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让地方政府参与《计划》的实施,反映了瑞典的教育体制的特点;3)使《计划》渗透到各级部门、学校和教师。发动全民参与,使《计划》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计划》中的每一项措施都蕴含着瑞典人对信息技术的正确定位和理解,主要表现在确立长远的目标,不是为技术而技术,立足教师来推动和改进信息交流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瑞典政府认识到信息交流技术行业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也不能一劳永逸地为学校打造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的设备和管理。因此,政府鼓励各地方政府、学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将来发展需要的领域。鼓励地方政府补贴中央政府不足投入的同时,特殊代表团与信息交流技术行业的公司签定协议,保证设备处于高性能、高水平状态。
对硬件的投入只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硬件没有人的配合下不能发动学校教育的变革,只有通过人,懂得如何使用的人才会发挥出强劲的功效。《计划》并未仅仅局限于给学校添加设备,而是把战略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并且把发展的重点首先摆在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上。任何一门新技术的教育对象不应首先预定为学生,而是教师。在大多数教师对新技术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新技术是不可能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工具的。
此次培训教师的方法也别具特色,这是瑞典第一次在教育领域中采用工作法来培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交流技术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即一人讲,众人听的模式。如果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信息交流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与其他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区别,并不会切实地感受到信息交流技术带给传统教学的冲击和震撼。用工作组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其实就是为教师树立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技术教学模式的范本和模型。只有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亲身经历到、感悟到信息交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才会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教师对信息交流技术的观念的转变和实践操作的变化将会带动推进信息交流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