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基本概念的界定
数学素质结构。数学素质结构由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四要素相互联结而成。其中数学能力主要是数学思维能力,还包括应用数学方法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态度则指信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大胆创新的态度等。在这四个要素中,数学能力是核心。
问题探索。数学课的核心活动是数学思维,它应围绕数学问题展开;对数学问题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以理解、练习、巩固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养成数学态度。
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基本式的教学程序是:
一开课即提出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然后教师组织、诱导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索问题的解法。问题基本解决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解题方法的种种知识,形成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以深化理解。最后设置模拟型、变式型、发展型等三类练习题。组织学生自主解决,以巩固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熏陶数学态度。基本式的运用在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数学课中可灵活变通:问题的类型与难度、探索解决的方法、概括深化和巩固的目标均可变通。
基本式的复习课变式。其课堂结构为——
此变式的运用也可因年级、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二、实验假设与研究目标
实验假设。在生源、师资、教材、教学时间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使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显著优于对比班,喜爱数学并具有初步的数学态度。
研究目标。检验“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研究“问题探索”教学模式自身包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方法问题。
三、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问题设置的典型性原则。每节课至少应设置两个有典型性的问题。“提出问题”环节所需问题的典型性指:综合性——在内容上综合本节要学的新知重点和需复习的旧知;适度性——难度适中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展开探索,学有所获;激趣性——问题内容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开放性——尽可能使问题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巩固发展”中所需发展型问题的典型性指:综合性——在内容上能综合本节所学新知的重点,激趣性,开放性,发展性——要有一定难度以为中、优生提供发展空间。
问题设置的系列性原则。每节课应设置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新知探索性问题、巩固性问题及发展性问题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始终得到激发与保持。
思维训练的多样性原则。数学思维尽管以抽象的、逻辑的、聚敛的思维为主,但也有着丰富的形象、直觉、发散思维。数学教学要鼓励、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多种思维,以求得最佳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并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旧知新知的融会性原则。依据数学知识总是以新容旧的特征,坚持把旧知复习融会在新知探索中,取消课始单纯复习旧知的作法,以便提高复习的效果,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对“满堂灌”,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讨论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多表扬、鼓励,不否定、批评,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兴趣。
四、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1999年1月~2000年1月)。1999年1月,我校数学教师易佩贤提出了实验模式,随即,在三个实验班分别由苏醒、王晖、易佩贤开始实验教学。为搞好实验教学,课题组全体同志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坚持集体备课与自主备课相结合,针对具体困难组织攻关。
第二阶段(校内推广,2000年1月~2000年6月)。实验教师增加到十三人,全校六个年级均有实验班。区教育局确定了六所推广学校。
第三阶段(全区推广,2000年7月至今)。编写了《问题探索教学法典型数学问题汇编》。
五、实验研究成果
2001年5月的实验检测表明,各年级实验班数学考试人均分比对比班高出5~6分。近三年中,参加区、市数学竞赛,实验班五、六年级学生一百八十人中获奖共二十五人,而对比班一百七十八人中仅九人。
在2001年5月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让学生任选三门最喜欢的课程,实验班一百七十八名学生把数学评为第一的八十九人、第二的六十七人,共占87.6%,并有一百四十九人(83.7%)表示“喜欢”数学教学方法(另两种评价是“还可以”和“不喜欢”)。这说明实验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且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理论研究成果。易佩贤、苏醒、王晖三位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正式发表两篇,获省有关部门颁奖的五篇;其他教师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篇。
六、结论
“问题探索”数学教学模式具有可靠的科学性和切实的可行性,实施这个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推进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