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谈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有老师要我谈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今天,我仅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想法。

有人认为低年级的阅读课相对于中、高年级的阅读课要容易得多,一、二年级的课文大都是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什么难教的?这个看法起码是对低年级儿童心理没有掌握,不了解低年级教学的特点。

在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之前,先要明确低年级语文课的特点。低年级的语文课必须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的总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3500个常用字,要在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也就是说,3500个常用字,要在两年内完成一半。因此,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为什么低年级要认识那么多汉字呢?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识了字才能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还要学会汉语拼音,能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由于识字任务要占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低年级必须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有老师问:“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就可以了吗?”对此,我认为可以,小学的阅读教学都必须以读为本,问题是:低年级的“以读为本”应该怎么抓?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有什么特点?这里,我提几点想法。

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着眼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要加强朗读和默读能力的训练。低年级就要从朗读训练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十项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因为低年级的教材中诗歌、韵文、童话较多,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反复诵读,如悦耳的音乐,既可欣赏语言的音乐美,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是分角色朗读,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什么朗读能力必须在低年级训练呢?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讲一讲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练几次就能掌握的,而是必须要经过由初级到高级、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训练才能形成。再就是一、二年级的阅读教材,大都是故事性很强的白话诗歌、韵文,不用多讲,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兴趣;再有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很少腼腆感,应利用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开口朗读或说话的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还要每一阶段突出主要训练重点。过去我指导实验班老师时是这样做的: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每学期有不同的训练重点。一年级上学期,一般要求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要求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能读得流利,句逗分明。所谓正确,即字音读得准确,词句读得准确。就是要不错读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声音响亮、柔和。所谓流利,就是能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起来能够断句,句逗分清,边读边想。这要求看着简单,但却是很严格的。一年级的儿童要达到这个标准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始时,经常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不是按词分开,更不会把词连成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因而听起来不是正常的语调。在指导时,开始必须要求学生要读得词句连贯。由于学生观察不仔细,对于字词辨认不清,经常读出与原文不符的,甚至是顺口而出的字词,于是发生读错字、添字、丢字现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看准字、词,连成一句读下去,学生对书中的字、词、句观察仔细,才能读得准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对二年级的学生要求能流利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的字音不准,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反复练习。三年级以后,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要继续训练,但一般不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经过自己练读便能较快地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一、二年级也要求默读,但是不作为训练重点。从三年级开始,应重点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低年级阅读中有一个难度较大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全班90%以上的学生达到朗读标准。一个班里培养几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个班里总会出现少数读得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少数读得较差的学生;对前者,教师要向他们不断提出较高要求,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促进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后者要进行个别指导。最关键的是要紧紧抓住朗读能力中等的学生,这是全班的大多数,大多数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也就会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做到对全班每名学生的朗读水平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敢开口读;哪些学生还不敢读;哪些学生口齿清楚读得好,哪些学生口齿不清不善读;哪些学生读得快,哪些学生读得慢;哪些学生理解得快,哪些学生只过口不过心;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要求有所不同,分别指导。对每节课、每个学生的读,都应在原基础上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经过认真、努力去读而有所提高。学期末要个个测试,要求达标。这样的朗读训练才算到位,才算是严格的、扎实的朗读训练。

二、观察、阅读、说话相结合

“形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语文教学是通过“形象”再现真理的活动。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景、物、人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语言是抽象的,如何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再现文字表达的形象,使儿童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呢?现在这方面的教学手段很多,课堂上有图表、模型、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的板画等,还可以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到博物馆参观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形象手段的目的要明确,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语言,体会语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这里也需要两个过程:先通过语言文字,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再现语言表达的形象;再就形象反过来体会语言。目前对后一过程注意不够。也就是说,要把观察、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例如,上“有的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这样内容的课最好带学生到室外或野外去观察。没有条件出去,也可以创设情境。李吉林老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太阳躲在云里,怎么办?请学生分别扮演迷了路的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公头戴一个绿色的高高的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孩子们一见欣喜若狂,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仿佛自己就是迷了路的小孩,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大树公公帮忙。大树公公不仅作了明确的回答: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学生背下书上的答案)。大树还提出来“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教师出示了两个句式:“因为——所以——”。“——是因为——”。这个片段说明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会了阴雨天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了解了树枝的稠稀与太阳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的句式练习以及稠与稀、稠密与稀疏两对反义词练习。这样就将阅读、说写句子、观察、演示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三、听、说、读、写相结合

低年级的阅读课不能孤立地只是读,一定要将读书和说话结合起来,将读书和写话结合起来,特别要把听和写结合起来。

有教师提出:三年级开始学写300字的作文难度很大。为什么?我认为就是在于低年级没有很好地训练说话和写话能力。如果我们的老师在一、二年级时就开始指导学生写话、写片段、写日记练习,到三年级时写300字的作文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这方面的问题不完全在老师,因为课本中写句子、写片段的练习太少了,听的练习太少了,听写句子和片段的练习几乎没有。课文的练习读和说比较多,读与说是很重要的,读是吸收语言,说是表达语言,低年级应该以读和说作为学习语文的重点,但是也不能忽视写的练习,主要是写句子、写片段、写日记。不论是字词句段,只有经过书写,才能记忆牢固。

课本中没有或很少造句和听写的练习,怎么办?这就要看教师的水平了。如前边所举的李吉林老师的例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课本的练习中没有练习因果关系的句子,而李老师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提出了“因为——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教学时随之练习。这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巩固了太阳和树木生长的关系的知识。

特别要提出的是,关于听写问题,在一、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中,没有一个听句子、听片段的练习。我们再看看袁瑢老师是怎样对待听写的。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后,课文后有一道练习题是抄写两个句子。袁老师把这个练习题改为听写一个句子,并对于过去听写的办法进行了改进。她要求学生听老师读三遍,然后把内容写下来,教师每读一遍都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袁老师在教案上这样写着:

第一遍,听清楚句子的内容。这个句子是:“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第二遍,想一想这句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第三遍,注意这个句子用了哪些标点符号。

最后,听写后对照课文自己订正。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是抄写,只能起到巩固字词的作用。当然,教师可以省事。而袁老师不怕自己费事,将抄写改为听写,其作用大不相同。这个练习既训练了学生正确地运用词语和几种标点符号的能力,又训练了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发展了思维能力。袁老师为什么改这个练习呢?说明袁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听力的训练,因为听力也是语文能力的因素之一,而听力训练的作用又是多方面的。现在大家不太重视听力训练,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训练听力的意义。目前有的大学生不会听课,抓不住要点。我认为学生听力的训练必须在小学开始,低年级训练听写句子,中年级听写片段,高年级听写片段或文章后概括要点。

四、启发引导为主,适当讲解

有老师问:“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讲’到什么程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不能只读,要读说结合,读听结合,读写结合。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以及不明白的知识内容怎么办?对此,教师必须给予启发点拨,启发点拨仍不明白的,那只好由教师来讲解了。

“讲”的方法,确实是我国最古老的阅读教学方法。古时所谓“读书不放一字过”,就是字字句句都要讲解,那是教学文言文的需要。现在教师怕批评“讲解”是走老路,误将“讲”与“注入”画等号,一提“讲”字似有“注入”之嫌。其实,这种顾虑是没必要的。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后不需要“讲”,如果有“讲”的必要时他也不“讲”,那也就达不到不需要讲的境界了。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对他们能力的估计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不然就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忌“讲”。至于“讲”到什么程度,就必须依据具体内容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而定。有的字词、句段难度较大,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经过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仍不懂的,就一定要讲一讲了,但讲时可以不讲深也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如果在某种情形下,老师用一两句话、一两分钟就能说清讲明的事硬要学生自学或组织讨论的话,就会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反之,如果学生已建立起某种认知结构,再学同类知识时,就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时教师如再讲个不停,同样会浪费时间。当然,一味的“满堂灌”也是不可取的。总之,“讲”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手段,但是要讲得适时、适量、适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萤火虫》一课时是怎么“讲”的(什么时间“讲”?讲了什么?)。

●课的开始导语:

师:在夏天的夜晚,我们会发现在草地上,在花草丛中,有一些小东西飞来飞去,还一闪一闪的,你们知道吗,那是什么?

生:那是萤火虫。

师:你们看见过萤火虫吗?有谁捉过萤火虫?老师小时候就捉过萤火虫,还会念一首萤火虫的儿歌:“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一闪一亮,一亮一闪;好像星星落花中。”你们喜欢萤火虫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目是《萤火虫》的课文。

●讲解知识:

生:萤火虫怎么是用生命燃起的红灯呢?

师:我们平常用的是电灯,过去用的是油灯,过春节时,我们还拉过兔灯。我们知道:电灯用电,油灯用油,兔灯用蜡烛。那我们想想,萤火虫的小灯,用不用电,用不用油,用不用蜡烛?用什么发光?(用自己的身体发光。)

为什么萤火虫的身体能发光呢?因为萤火虫身体里分泌一种东西,随着呼吸就发光,如果萤火虫这种东西分泌完了,就不能发光了,它就会死去。

这段话非常生活化,从电灯、油灯、兔灯为什么发光,启发学生理解灯的发光必须有光源,然后,讲解萤火虫的光源在其体内,所以萤火虫是用生命燃起的灯。讲得恰到好处。

●讲课文的思想内涵:

指导朗读:(1)你不觉得灯光太小吗?(2)你不觉得你是在燃烧自己吗?

师:读“你不觉得吗?”“你懂吗?”“你知道吗?”要用问的口气提醒萤火虫。

师:萤火虫的灯光是大小了,是星星点点。萤火虫飞来飞去,也确实是在“燃烧”自己呀!萤火虫有没有小看自己,因为灯光大小就不发光?因为要“燃烧”自己的生命就不去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了?我仿佛看见萤火虫在晚风中飞来飞去。“它还是……”

●课文总结:

师:萤火虫、小草虽然很小,但是它们都尽力用自己的光亮,用自己的色彩,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打扮世界,这种精神多可贵啊!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去观察一下自然界,还有哪些小东西也像萤火虫、小草一样?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也像萤火虫、小草一样在默默地打扮着这个世界?

在这一课中,教师讲了四次(还有一些简短的启发略),每次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导入新课要讲,总结课要讲,知识性的问题要讲,有的句段内涵要讲。但是每次讲解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通俗、简洁,尤其是总结语很含蓄,没有讲大道理,没有讲得太直接——同学们小也要发光,将来不论做什么平凡的事业也要发光。而是提出问题,要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还有哪些小东西,有哪些人像萤火虫、小草一样,默默地打扮着这个世界?这就是讲得适时、适量、适度。现在不提“讲”字,提“导”。其实,一些导语就是老师讲的话。

总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必须体现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在阅读中识字,也要让学生把生字掌握牢固了才能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要以朗读为主,同时进行听、说、写的训练,能够说、写出完整的句子,通顺的句子,连贯的句子,学会使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这就为说话和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