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事故预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项目管理论文,事故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1—0124—03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是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一条主线。创新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风险。随着科研领域的深入和扩展,科研规模的扩大,科研工作与以往相比,更具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非典等重大责任事故一次次敲响警钟凸现了科研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相关工作,对于保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科研管理工作中事故预防及其重点
事故即意外的变故或灾祸。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发生的意外变故或灾祸我们称之谓科研事故。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事故预防,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事故防范问题。它是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人员及财产安全受到侵害,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事先防备的要求,对科研活动采取积极预防性的措施和活动。
科研管理中的事故防范概念包含如下基本要点:第一、事故预防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第二、事故预防涉及人员、财产安全大致包括:科研人员和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研究场所、设施的安全,社会安全,等等。第三、事故预防的对象是科研活动。主要针对科技项目研究,尤其是涉及危险因素的项目研究。第四,事故防范有明确的针对性。
事故预防概念揭示了事故预防对象是科研活动。因此,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那些涉及危险因素,稍有不慎即会发生突发变故或给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灾祸或危害的科技研究项目是科研管理中事故预防的重点。具体研究中有以下几类项目:(1)涉及或使用危险品、化工原料会引起火灾、爆炸的研究项目;(2)涉及、使用或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研究项目;(3)涉及放射源会发生辐射事故的研究项目;(4)涉及细菌、病毒可能引起感染的研究项目。
2 重点防范科技项目的事故隐患分析
隐患是潜藏着的祸患。科技项目事故隐患是指在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人、物、环境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潜在危险或事故的可能性,它伴随着科研过程而存在,是一种可能带来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项目研究中,导致科研事故发生的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科研中涉及的物质危险因素和项目研究中的缺陷和漏洞。
2.1 项目研究中的物质危险因素
所谓物质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过程中物质条件所固有的危险性质及潜在的破坏能量。在事故重点防范的科技项目中,其物质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危险。在某些特定项目研究中研究对象本身或使用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瓦斯”研究》,研究对象“瓦斯”本身是一种易爆炸气体。《3,4-二甲基苯甲醛的合成》、《新型传感器类爆炸装置的现场处置技术研究》、《醇类临爆点的测定及应用》等项目研究中使用的原材料,大多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还有如《SARS疫苗研究》、《艾滋病病毒耐药性分子流行病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等研究中使用的病菌和病毒,都具有传染等危险性等等。
(2)设施危险。科技项目研究工作必须依托一定的场地、设备进行。而研究中使用的场地、各种设备等,如果在制造、选材、设计上存在问题,都可能使研究工作出现故障或意外,造成事故。涉危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本身或使用的原材料具有的危险性决定了研究场地与设备的细微缺陷都会对项目研究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
(3)能源危险。任何物质都有两重属性。研究中使用的电能、热能、化学能、辐射能等各种能源,其能量既可以正常做功,成为研究的动力,也可能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而发生非正常做功,造成破坏,出现事故。
2.2 项目研究中的缺陷和漏洞
项目研究中的缺陷和漏洞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及科研管理上的薄弱点。科学研究活动,尤其是科技项目的研究,往往是人们有组织的团队活动。为使研究正常进行,对研究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这种组织与管理包括对研究项目的选择,设计论证,研究人员的组合、研究操作的规章制度,研究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等。研究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存在缺陷和漏洞,都可能影响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分析有关科研事故资料,科研工作及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科研课题跨专业。有的专业实验室为了出成果而承担跨专业课题。在科学研究中为达到优势互补提倡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攻关。但如果攻关缺失了联合,跨专业也许会沦为冒险。由于专业领域不对口,工作人员专业不熟悉,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2)不重视安全管理。有的课题组为达到某一研究目的,在研究方法不佳时频频调整思路采用其他研究方法。而所采用的新方法有的并没有作充分论证,科学依据不足,仅凭课题组负责人的意愿。
(3)技术操作不规范。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特定对象的研究必须在安全的实验室或特定场合进行,而在具体项目研究中有些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只在普通实验室操作,缺少安全防范措施。如2004年春发生的非典重大责任事故,对SARS病毒的灭活,卫生部规定必须在生物安全P2以上实验室或在生物安全柜进行,而某病毒病控制所在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普通实验室操作,导致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4)人员配备不严。在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有些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受过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着高风险研究。
(5)安全、健康监测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有的部门工作区经常可以闻到有味化学气体,对实验室化学气体的排放没有进行任何监测;有的实验室人员身体出现异常,甚至住院竟然没有引起重视等等。
(6)执行制度不认真。不按规定领用、使用、存放物品;应该实行双人准入制度的实验室,出现单人操作等。
3 科研管理事故预防对策
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发生的爆炸、中毒、辐射、传染等事故给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有的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为了预防科研事故的发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项目研究立项、实验、鉴定结项等环节的要求,在科研管理中,应采取如下预防对策:
3.1 立项阶段要做好项目研究事故危险性预测管理
有些科研人员在高风险项目研究中面对着各种各样潜在的危险,但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表现在:轻视项目研究中的潜在危险,总以为科学研究很少发生事故,即使出一些技术事故,也是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或不可预见的某种技术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是允许或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科研事故防范意识,做好项目研究事故危险性预测管理是科研工作事故预防的基础。
首先,借助先进、科学的方法进行危险性预测,可以防患于未然,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事故发生,也能有效应对,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事故危险性预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特定科研项目为单位,以研究设计方案为主线,预测某一项目研究具有哪些潜在的危险,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设备、能源等可能发生哪些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事故的性质、规模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它对各方面可能带来哪些危害等。应通过分析,提高事故危险性管理水平。
其次,要作出事故控制预案。根据事故危险性预测制定出相应的事故预防的具体策略和步骤,形成易于操作的事故防范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程度。根据能量释放理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材料,导致生命和非生命结构遭到破坏。因此,事故预防方案应从控制意外释放能量和改变易遭受损害的生命脉和非生命结构入手,预防事故隐患的产生,减少已存在的事故危险因素,防止已存在的事故危险因素释放能量,改善事故危险因素的空间分布和限制能量的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把危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借助物质障碍将危险因素与人、财、物隔离,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强涉危科研项目场所的防护能力,等等。通过对物质危险因素的处理达到事故控制的目的。
第三,要做好相关人员研究项目危险管理教育。许多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科研危险管理教育是消除人为危险因素,防止出现不安全行为以达到事故预防目的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科研人员危险意识的重要途径。危险教育的对象是项目组全体成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管理各级人员等。通过安全教育、危险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态度教育,使人们充分了解项目研究所面临的种种危险,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主动分析控制消除危险。
3.2 研究阶段要严格规范操作,切实加强涉危项目研究的安全管理
项目由于具有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其不确定性的因素比其他一些经济、社会、生产活动要大得多,项目进入研究阶段后研究人员往往会遇到一些久攻不破的难题。为追求完成任务,当预期方法达不到目标接连受挫时,研究人员会想方设法甚至慌不择路地去尝试;而管理人员往往侧重于宏观管理,对具体项目研究中潜在的危险疏于监管。因此,在该阶段依靠科学,加强科研指导,严格规范操作,加强涉危项目研究的安全管理是杜绝科研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合理选择实验场地,防止埋下事故隐患。实验场地是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基地,是项目研究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场所。实验场所选择的好坏,影响着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尤其是国家规定的特定对象的研究,必须在安全的实验室或特定场合进行,马虎草率,后果堪虞。
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涉危项目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规程操作。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要求储存、使用、研究所需物品。项目研究实验人员要熟悉实验所使用物质的性质、影响因素与正确处理事故的方法,了解仪器结构、性能、安全操作条件与防护要求,严格按规定操作,切忌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或图省事而造成事故。
第三,要加强安全监管。安全监督管理是防止科研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各级管理者在了解项目研究使用物质的危险因素以及科研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漏洞的基础上,对涉危项目研究要实行全程安全跟踪管理。首先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法规、设计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安全实验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等等。其次要根据各研究阶段开展安全检查或监测。如对研究前使用物质存放场所的安全检查、研究实验场地的安全检查、包括研究实验气体排放的监测,以及研究实验人员本身异常信息的掌握等。从事故致因的三要素人、物、环境上切实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3.3 结项阶段要对项目成果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成果推广、转化做好事故预防
科技类项目结题时,研究成果呈现的形式大多情况下为实验样品、研制报告等。研究成果的技术往往是一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在科研管理中列入事故预防重点的科技项目,由于它的特殊性,课题组在编制项目验收或鉴定所需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技术研究报告等文档时,要在项目研究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安全性进行实际评价。该评价内容包括项目成果在研制过程中出现危险的性质、种类、范围以及发生条件;通过一定的手段测定、分析和判明的危险;通过定量化处理,确定其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危险的程度;为消除危险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通过评价分析明确成果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为成果推广、转化制定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提供思路。
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或鉴定时既要对项目成果的关键技术进行验收或鉴定,有条件时要同时对项目成果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常可进行概率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等级评定。通过同现定的安全指标比较,判明其所达水平。根据成果的实际情况、特征、具体条件,如选择某一评价方法不足于实现评价目的时,可选择多种评价方法进行,以使其互为补充,相互验证,分析综合,提高安全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通过项目验收或鉴定环节对项目成果的安全性进行正确评价,可为项目成果推广、转化、再生产中的事故预防提供对策。
收稿日期:2006—06—07,修回日期:2006—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