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折扣销售的经济学思考_商业论文

商品折扣销售的经济学思考_商业论文

商品折价销售的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两年来,全国遍地刮起五花八门的商品销售折价风,令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商品打折销售是否能给商家带来利润?其发展趋势如何?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

思考之一:一些企业商品打折销售是假,欺骗顾客是真,利用模糊价格术语,误导消费。

如“五折销售”、“厂家直销”等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原来的销价模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如何防止这种现象,一是应规范价格术语,制止模糊价格误导;二是消费者应警惕各种各样的打折销售,购物时注意察看由物价部门统一印制的价格标签,看是否明码标价。同时,争取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根据自己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大小进行购买,防止“便宜吃穷人”现象的出现。

思考之二;排除假打折带来高额利润的现象,商品实实在在的打折销售是否一定能给商家带来利润?

商业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可否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刺激需求量增加,商业企业则因销售量扩大而利润增加。因此,商品打折销售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促销手段被广泛使用,它对于盘活商业企业资金,促进商业企业商品销售的短期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商家不顾自己的经营特点,不考虑所经营商品的特性,看别人打折,自己也跟着盲目打折。其实,所有商家在商品打折销售中是否都能获得利润,决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并不是所有商品打折销售都能获得高额利润。因为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的大小通常以弹性系数表示。需求弹性系数Ed=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的轻微变动都能引起需求量的剧烈波动,价格适当下降,则能引起企业总收益的增加,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总是大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价格下降不但不导致企业总收益增加,反而会使企业总收益减少。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总收益

需求弹性类别

富有弹性 缺乏弹性

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总收益增加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总收益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总收益的关系,对商品打折销售并能带来总利润增加的通常是一些富有弹性的商品,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则不然。当然,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大小,商品本身的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支出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重,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影响商品需求弹性,使得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和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鉴于这些,各商业企业在实施商业打折销售策略时,一定要认清形势、区分不同商品,不同季节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降价,一哄而上。

思考之三;既然商品打折销售并不能都给商家带来利润,为什么商业折价风如此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有:

1.是对市场定位的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各生产企业主要追求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的增加,不讲究品种和质量,不问市场行情,不问消费者需要与否,一味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数量的增加上大做文章。其结果必然是产品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产品积压。近几年来,虽然强调了两个转变的实施,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传统的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已具有惯性,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要实施两个转变特别是要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对传统的错误的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商品折价销售就是厂商纠正市场定位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2.是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企业面临的现实市场还相对狭小,众多的商业企业拥挤在这狭窄的市场空间内,为了争夺这有限的市场占有率,被迫将商品降价出售。1996年在全国掀起的彩电大战,就是过度竞争引起的。竞争的结果使得部分走集约化生产道路,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充分占领了市场。比如四川长虹彩电就占有了全国彩电市场的30%,市场销售量的40.2%,市场覆盖面的24.8%。而另外一些没有获得规模效益的企业,尽管不具备降价销售的实力,但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或者至少保住自己现有的市场份额,不得不跟随打折,即使亏本经营,也在所不惜。

3.是社会购买力相对下降引起的。近几年来,社会购买力出现了相对下降趋势。一是因为近几年来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景气,利润滑坡,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相对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消费断层的出现,即消费品升级替换过程中“中间产品”欠缺而形成的一段消费空白现象。比如在彩电、冰箱等日用品进入家庭消费之后,小轿车等高档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尚需时日,这期间形成的消费品空白就是消费断层。消费断层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人持币待购。在这种情况下,商家与其让商品“躺在仓库里睡大觉”,不如迎合消费者廉价购买心理,将商品适当打折销售,这样既有利于资金回笼,又利于库存调整。

此外,经济繁荣时期带来的商品高位定价现象也是近两年商品打折销售的一个原因。一般地说,商业企业的正常利润率应在10—15%之间,在购买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对原有高价位商品进行适当折价,仍可以给商家带来利润。

思考之四:商品打折销售,对商业企业来说,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策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商业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势必将发生改变。

商品打折销售,具有短期效应刺激,促进了市场的短期繁荣。如果从长期考虑,情况则可能相反,它抑制长期消费需求的扩张,导致了企业联合利润的减少。为此,商业企业应做到;

1.转变观念,理顺思路,彻底抛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产生的重商品、轻人力,重购销、轻管理,重经营,轻科技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质量观念,人力观念和效益观念。

2.大力发展业务,不断开拓和占有市场,实行集约经营。商业企业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基础上,高速、有效地开拓和占领市场。这主要包括:(1)从经营网络上开拓市场, 扩大辐射面;(2)从经营信誉上开拓市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3)根据市场信息开拓经营,实行正确的营销决策;(4 )从经营规模上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品牌商品的总经销、总代销。

3.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组建大型商业集团,发展连锁经营,增强整体实力,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改好小型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办法,以大带小,优化组织经营结构。

4.树立竞争观念,制定正确的市场价格。正确的市场价格是信息的正确反映,是公平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为此,必须做到:(1 )完善价格机制,增强企业活力;(2)调整价格结构, 支持基础产业发展;(3)利用价格杠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为生产企业提供正确的价格信息,帮助生产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标签:;  ;  ;  ;  ;  ;  ;  ;  

商品折扣销售的经济学思考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