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八国”考论_中国围棋史论文

晚清“十八国”考论_中国围棋史论文

晚清“十八国手”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手论文,晚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54(2007)02—0028—04

CLC number:G812.9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1—9154(2007)02—0028—04

“十八国手”是指活动于清末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十八位著名棋手,他们上承范、施之遗风,下启周、陈之端绪,在清代围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十八国手”的围棋活动和生平也就知之甚少,甚至于“十八国手”的具体所指也常常语焉不详。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小文对晚清“十八国手”的具体所指、棋艺活动以及棋力水平作一不成熟的考述和估测,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1 “十八国手”人物考

张如安《中国围棋史》认为“十八国手”是指任渭南、僧秋航、董六泉、钱贡南、黄晓江、程德堂、周星垣、李湛源、楚桐隐、潘星鉴、申立功、金秋林、施省三、沈介之、林越山、赖秀山、李昆瑜、徐耀文等十八人[1] 468。李松福《围棋史话》所论“十八国手”为:僧秋航、申立功、金秋林、潘星鉴、任渭南、沈介之、董六泉、施省三、周星垣、李湛源、李昆瑜、黄晓江、程德堂、楚桐隐、陈子仙、周小松、赖秀山等[2] 353-354,与张如安《中国围棋史》所列“十八国手”相比,差徐耀文、钱贡南、林越山三人,多陈子仙、周小松。那么,十八国手到底是哪十八位棋手呢?事实上,民国初年的人已经不清楚“十八国手”的具体所指了,民国人裘毓麔所著《清代轶闻·弈史》云:“十八国手,姓名已多不可考[3]。”又《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云:“乌乎!弈至范施极盛,难为继矣!范施后,复有十八国手之目,然弈品实皆不逮范施矣。行箧无书可检,所谓十八国手者,已不能悉举其名[4] 1235-1236。”同治在位时间是1862年至1875年,“十八国手”称谓的出现应该在此之后,民国初年相距不是很远,当时的人已经不能“悉举其名”,何况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晚清国手周小松的《餐菊斋棋评》为我们辨清“十八国手”所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依据。周小松生于1820年,卒于1891年,他是晚清国手中下世较晚的一位,晚年致力于棋谱的整理,辑有《皖游弈萃》、《餐菊斋棋评》、《新旧棋谱汇选》等。而《餐菊斋棋评》就是以收录晚清十八国手弈谱为己任的。《餐菊斋棋评》共收录了十七位棋手的对局谱,分别是:任渭南、董六泉、僧秋航、潘星鉴、沈介之、李湛源、周星垣、施省三、李昆瑜、赖秀山、程德堂、黄晓江、楚桐隐、申立功、金秋林、陈子仙、周小松等,上引李松福《围棋史话》中的“十八国手”与此完全相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少了一位国手。有人以为所少的应该是徐耀文[1] 468,而笔者以为这位国手应该是林越山无疑。民国人裘毓麔所著《清代轶闻·弈史》云:“十八国手,姓名已多不可考,兹举数人佚事于下,以供弈家之参考焉:僧秋航……,李湛园……,周星垣……,林越山……,任惠南……,十八国手中最后起者为海宁陈子仙、江都周小松[3]。”又《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云:“所谓十八国手者,已不能悉举其名,举略知其生平及其佚事者数人于下。”所列举的这几位国手也是僧秋航、李湛园、周星垣、林越山、任惠南、陈子仙、周小松等七人[4] 1236。另据徐珂《清稗类钞·艺术类》云:“范西屏、施定庵而后,有十八国手,然皆有惭色矣。通州李湛园、周星垣;侯官林越山;海宁陈子仙、僧秋航;江都周小松;宜兴任惠南,其眉目也[5] 4182-4183。”清末民初的围棋史家大都认为林越山十八国手之一。而周小松之所以在《餐菊斋棋评》中没有收录林越山的对局,是因为周小松没有能够见到林越山的棋谱。相反,徐耀文的事迹清楚,对局谱也不少参见《待月弈存》、《稼书楼弈谈》、《国朝弈汇》等。假定徐耀文属于十八国手之一的话,周小松就应该收录徐氏的对局谱,而徐氏的对局没有入选《餐菊斋棋评》正好说明他不在“十八国手”之列。由于十八国手代表了当时棋界的最高水平,所以周、陈入围十八国手就不难理解了。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李松福在《围棋史话》中所列十八国手应该是不错的,唯一的缺陷就在于少录了林越山。

综上所述,活动于晚清嘉、道、咸、同年间的晚清“十八国手”应该是指以下十八位棋手:任渭南、董六泉、僧秋航、潘星鉴、沈介之、李湛源、周星垣、林越山、施省三、李昆瑜、赖秀山、程德堂、黄晓江、楚桐隐、申立功、金秋林、陈子仙、周小松等。

2 “十八国手”的围棋活动略述

“十八国手”之中,周小松、陈子仙、任渭南、僧秋航、潘星鉴、李湛源、沈介之、董六泉等人事迹较详,现据张如安《中国围棋史》所述,参以野史稗乘、文人笔记,略作考证。

任渭南,亦作位南、惠南,名丙,江宁(南京)人,是“十八国手”中年辈较长的。早年学弈于李步青。黄俊《弈人传》云:“流风余韵,渭南犹承袭之,寿至八十余,弈艺亦为同辈诸人首屈一指[6] 262。”任渭南享年八十余,晚年曾客广东巡抚幕中。有与张介轩、潘星鉴、林越山、梁昼堂等少数对局流传[1] 469。《餐菊斋棋评》收录他了他与潘星鉴的2局棋。清人张绍祖曾作有《赠弈者任位(惠)南序》文。其文曰:

……天下有一定之品而不可移易者乎?曰:惟弈为然。江宁任君位南,善弈者也,而与余对弈,余固自知未及也。盖任君之弈可以高余三品,虽然,任君之弈未为绝技也。余先伯祖侍御星阁公好弈,弈之品与余同。尝自言与徐星友、程兰如、施襄夏、范西屏前后弈,皆受六七子。然则以先祖之言准之余,以余准之任君之弈,而任君尚当下于徐程施范三品,而特以时未有徐程施范者出,而以弈名者,皆任君之流,而任君遂以善弈名……[7]

董六泉,生于乾隆四十年左右,卒于咸丰初,享寿七十余岁,又作鹿泉,名文毅,又名文艺,江苏常州人。《弈人传》称“其弈有太原公子裼裘而来之概,弈家称为大雅品”[6] 262。清末两大国手陈子仙、周小松都是他的高足。董六泉是同辈棋手中年纪最大的,他一生穷困潦倒,曾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前往甘肃投奔定制军,受到后者的接济。然而,董六泉不善营生,后又清贫如故,死时家徒四壁。他的学生周小松在《餐菊斋棋评》中对此有载[8]。

僧秋航(?——1863),又名释愿船,江苏仪征人,是十八国手中享年最长的一位棋手,有享华90余岁、100余岁诸说,活动时期跨越乾、嘉、道、咸、同五朝。初居江苏扬州,后移居北京梁家园寿佛寺,秋航以弈为禅,称雄北方,与李湛源、沈介之并称为“京师三国手”。震钧《天咫偶闻》曾评论道:“都中国手,向推秋航为巨擘,年九十余,以弈为日课。自僧卒,都中遂无国手[9] 卷七。”关于秋航,黄铭功的《棋国阳秋》里还有一段佳话,据传清代有位名叫芙卿的姑娘清新秀丽,棋艺超群,她公开宣布要以棋招亲,要嫁个能胜过她的人。应试者纷至沓来,最后只有两人赢了她,其中一位就是僧秋航,另一位是侍郎齐召南的公子。后来这位小姐选择了一个与她弈成平局的金秀才为婿。秋航生于乾隆中期,成名于嘉庆间,他的棋局最早被选入《尊天爵弈谱》,其中有与周小松、李昆瑜、李湛源等国手的对局。《餐菊斋棋评》收入他与沈介之的1局棋。

潘耀远,字景斋,号星鉴,江苏宜兴人。清道光时,曾在京师设局,悬彩高达五两。他寿命不长,四十岁就死在京师。有与苏贤书、任渭南、陈胜林、申立功等对子局流传。受子者则有陈傒琪、陈复初、永治庵、德乐庵、刘馨斋、刘克有、僧广智、严弈山、杨介亭、宋致堂、善庆庵等。周小松曾评论道:“潘景斋、任渭南、金秋林、申梅溪四君,余未及见,皆一时名手,虽棋路不同,同归于善,但千虑之中,不免一失,义求至当,不厌索瘢,固非余好訾先辈也[8]。”可知潘景斋是嘉道间有名的国手。

沈琦,子介之,江宁(南京)人。早年师从任渭南,后至北京,与僧秋航同为文勤公周祖培门客。沈介之潇洒俊逸,思路敏捷,落子极快,16岁即享盛名,与秋航、李湛源并称京师三国手。后又因善弈而得到提拔,官至广西任巡检,去世时年仅四十余。《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僧秋航的1局棋。

李湛源,名许清,字海门,号湛园,漪园,江苏南通人。早年与周星垣齐名,曾在江苏扬州和安徽等地交流棋艺,其后久居北京。李湛源是道咸间一位棋品孤傲的国手,为人放浪不羁,衣敝履穿,不修边幅,但王公贵人却喜欢他不拘小节的个性,乐于与他交游。晚年归石港卒,所著《弈旨》未见传本。李湛源成名于道光末,曾与董六泉较量过多局。道、咸间又与国手周小松对抗,互有胜负。《餐菊斋棋评》收录了李湛源7局棋,分别是与楚桐隐(2局)、周星垣、周小松(2局)、施省三、董六泉等人所弈。

周星垣,名北奎,江苏南通人,与李湛源是同乡,家资殷富,但他却专于棋艺,曾六个月不下楼,最终成了国手。与董六泉、李湛源、释秋航、周小松、方秋客等均有对局,后殁于安徽。《餐菊斋棋评》共收录了他的4局棋,对手分别是周小松(2局)、李湛源、董六泉。

林越山,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据周家森《留余籍弈话》载,林十八岁成国手,曾战胜福建名手薛生白,又曾与任渭南对局于广东巡抚处,一时观者如堵。《寄青霞馆弈选》称:“林公,闽中高手,以为雄视一世,无有出其右者[10] 614。”裘毓麔《清代轶闻·弈史》云:“有任惠南(即任渭南)者,宜兴人,亦十八国手之一也,客粤抚幕,与越山弈,观者如堵墙。局未半,任有窘色,数目林。林乃故为拙行,遂负数子。或问之,越山曰:‘惠南素称国手,且为诸侯上客,予安可败其名!谓予不信,请复之。’然惠南与越山同客粤一年,亦迄不复弈矣[3]。”林越山为人孤傲,或许其负于任渭南,出此语以自嘲,也未可知。

施曾传,字省三,上海崇明县人。早年学弈于申立功,曾遍游江浙,罕有可匹敌者。施省三善于下多面打,一人可以同时应对三四局棋。有与陈子仙、周小松、李湛源等对局谱流传。《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的3局棋,分别是与金秋林、周小松、李湛源的对局。

李昆瑜,江苏镇江人,名琳。幼年时就跟随父亲学弈,研究棋艺孜孜不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国手,60岁时卒于江苏泰兴,与僧秋航、李湛源、陈子仙等有过对局,而与青年时代的周小松对局较多。《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赖秀山的1局棋。

赖秀山,名琛,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与李昆瑜、徐耀文等有过对局,其后的生平所知不多。《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李昆瑜的1局棋。

程德堂,江苏扬州人,享年50余岁,终殁于故里。《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周小松的1局棋。

黄晓江,江苏江都人,生平不详,《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楚桐隐的2局棋。

楚桐隐,北京大兴人,生平不详,《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的4局棋,与黄晓江、李湛源各2局。

申立功,字梅溪,江苏人,生平不详,《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与金秋林的2局棋。

金秋林,江苏人,生平亦不详,《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的3局棋,分别是与申立功(2局)、施省三所弈。

在“十八国手”中,陈子仙和周小松的弈技最精,有关两个人的事迹也比较清楚。陈子仙,名毓性,海宁人,生于道光初,卒于同治辛未(1871年),享年不及五十,但陈子仙成名亦早,据《尘盦见闻录》载:“围棋施范以后,以陈子仙为最著。子仙十二岁即以第一国手闻。盖历来国手中称年少者也。中年夭折,时论惜之!”[2] 358陈子仙的成名首先得力于其父的培养,他的父亲嗜棋如命,不理家政,以致家境破败,晚年栖身于破庙之中。子仙很早就表现出了在围棋方面的天赋。方浚颐《梦园丛说》记载了一则子仙小时候的逸闻:

子仙自孩提即观局,至八岁时,其父与客弈,受四子,犹形支绌,客正以一子,其父冥思久之,无以应也。子仙曰:“是欺子也,白子破绽甚多,安能败我?若由某处进攻,白子截为两块,皆无眼矣。”其父怒其妄言,客曰:“郎君之言近是,先生休矣。”父视局已负,姑听之。子仙接战,竟转负为胜。再战,客再负,受四子乃可。客大惊异[1] 478。

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带着他到常州,拜董六泉为师,当时董六泉已经须发皆白。在老国手董六泉的指导下,陈子仙进步很快,十二岁便成为国手。陈子仙的棋艺达到巅峰的时候,几乎无人能敌,老国手如董六泉、僧秋航,同辈如施省三、李昆瑜、徐耀文等常常为他所败。常棣华在《子仙百局序》中曾这样评价子仙的技艺:“海宁陈子仙,咸同以来,海内咸推第一手,其与前辈国手弈以及同时劲敌并受子,无不钩心斗角,各极其妙[2] 357-358”。当时能与他匹敌只有师兄周小松,子仙去世后,周小松非常伤感,他说:“同时对手,子仙年最少,知名亦最早。余长之不及十年。少时即与剧棋,不下百数十局,今都无存者。庚午同客皖上,重得交手,盖别已二十年矣,相聚甚欢。辛未,各以事归省。比余重来,方日盼其至,乃竟以滞下疾于是秋下世。年为五十,惜哉!独弦哀张,抚局陨涕[8]。”棋手赵晋师辑有《子仙百局》,保留陈子仙的大量对局。《餐菊斋棋评》收录了陈子仙的6局棋,其中与周小松4局,与董六泉2局。

周小松,名鼎,江都人,生于嘉庆末年,长陈子仙近十岁,与子仙相比,他享寿较高,约七十余岁,他十八岁起先后跟随僧秋航、董六泉学弈,二十余岁便成国手,曾经遍访南北各地,清末十八国手大都与他有过对局(除潘星鉴、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外),然而真正能够与他抗衡的只有他的师弟陈子仙。同治九年两人在徽州相遇,共弈16局,平分秋色。周小松棋力强,棋品也高,他待人和蔼,无论对手棋力高下,他都认真对待。相传他曾受九子胜曾国藩,使曾非常恼火。周小松一生以弈为业,七十三岁时还三次进京,与国手李云峰等弈于肃王府邸,棋力依然雄劲,无出其右。周小松还留意整理棋谱,以收录十八国手对局为主的《餐菊斋棋评》就是经他整理并加以详细评注的,其中收录小松自己的对局共10局。另外,他还著有《皖游弈萃》一卷、《新旧棋谱汇选》四卷。

《餐菊斋棋评》是周小松旅居皖城时编写的棋谱,共二十七局棋,分别为十八国手的十七位所弈(缺少林越山的对局),“一一抉其所以得,所以失,又反复推其如是则可,如彼则否,以要其极而尽其变[8](序)。后周小松将它交给武进人管乐刊刻,传世本为扫叶山房本。

3 结语

晚清“十八国手”在我国围棋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长期的围棋实践把座子制推向了高峰,但长期以来,由于梁程范施和周陈的杰出成就,“十八国手”中的大多数棋手不被人们熟知,甚至于“十八国手”的具体所指也歧义纷呈。笔者认为,晚清“十八国手”应该是:任渭南、董六泉、僧秋航、潘星鉴、沈介之、李湛源、周星垣、林越山、施省三、李昆瑜、赖秀山、程德堂、黄晓江、楚桐隐、申立功、金秋林、陈子仙、周小松等。

关于“十八国手”的棋力,从民国以来一直评价不高。但从《餐菊斋棋评》所辑棋谱来看,似乎不尽然。这里以获誉最多的陈子仙、周小松为参照,略加讨论。陈子仙对董六泉的战绩是1胜1负,周小松对李湛源战绩也是1胜1负,对施省三1负,看不出周陈对其他棋手的明显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十八国手”围棋活动不仅被长期忽视,其棋艺水平也被低估。希望有志于此的同仁在古谱中进一步深挖“十八国手”的棋谱,为围棋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标签:;  ;  ;  ;  

晚清“十八国”考论_中国围棋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