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氯混合气体见光爆炸实验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气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氢氯混合气体见光爆炸是高中化学卤素部分的一个演示实验,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做好它,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一、反应条件研究
氢氯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在正常情况下,反应的光量子效率为10[6],即每吸收一个光子可产生10[6]个HCl分子,由于反应进行得很快,能引起爆炸。若条件控制得不好,反应引发不起或引发反应后立即出现链中断,致使实验失败。从分析反应原理出发,不难得出,反应能炸响即实验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条件一: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符合要求的氢氯混合气体。这混合气体要求:
1.符合一定的纯度。由于杂质气体尤其是氧气存在时,会消耗反应中的自由基,容易造成链中断。实验证明,杂质气体如空气、HCl等超过18%时,即使杂质仅为一种,当含氧量超过6%,实验就难以炸响了。原因是自由基原子氢和氧分子反应产生不活泼HO[,2]基,而它在不高的温度下不能反过来产生氢原子(因反应:HO[,2]+H[,2]=H[,2]O[,2]+H是一个强烈的吸热反应,它的活化能为100.5千焦),从而对氢氯光化反应起着抑制作用。其它杂质的作用也大致如此。
2.氢气、氯气比例要恰当。它们的体积比在理论上是1:1,但实验证明,氢气含量在16~62%(亦即氯气含量在33~34%)范围内均可发生爆炸,特别是氢气体积在36~50%(即氯气在50~64%)时爆声最大,效果最好。也就是说氢氯体积比约为1:1,只是氯气稍为过量一点,最适当。
3.混合要均匀。这实际上是一个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问题,它影响到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当反应率太低时,实验就难以成功了。
4.在引爆前,要尽量减少日光影响。日光是一种混合光,它含有多种单色光及紫外光,它对混合气体照射将会如何呢?为深入了解混合气体受日光影响的程度与时间关系,本人做了这样一些实验。
(1)把氢气氯气按1:1充入一支试管(标有刻度),倒扣于饱和食盐水(事先用氯气饱和之)中,如图示,置于日光中测定试管中不同时间的液柱高度。
A.实验环境:阴天、室内、常压、25℃、氢气氯气混合后0~3分钟液面几乎不变,3分钟后液面逐渐升高,并逐渐加快,升至试管70%高度时速度减慢,至30分钟后升至试管高度90%,24小时后升至95%,管内气层有白雾,液层管壁附有很多细微气泡,有些往上冒。
B.实验环境:晴天、室内、常压、25℃、无阳光照射,情况与上述类似,不同之处是液面从1分钟起开始上升。
把两者测定结果可整理成如曲线图表示。
结果表明:氢氯混合气体受日光照射会发生化合,并随日光强度加强而加快;随着化合的不断进行,氢气氯气都在逐渐减少。显然,试管内液面上升是反应生成的HCl溶于水后气压减小造成的,它反映了氢氯化合的程度。由此可知,受日光影响氢氯混合气体也会进行光化反应,虽然速度较慢,但逐渐转化成HCl,部分HCl又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力减小,瓶外空气入侵,结果造成混合气体的纯度下降,当降至一定程度时,爆炸也就不能发生了,也由此得出混合气体的保存时间:阴天3分钟,晴天1分钟(仅一般而言,实际上应视当时日光强弱而定),就是说氢气、氯气一旦混合后应在此时间内引爆,如果需要超出此时间,则应做好避光措施。另外,本实验的微气泡现象也说明了有少部分氯气跟水反应,生成的HClO受光照分解而产生氧气,因此混合气体中氯比氢稍多是必要的。
(2)在不同情况下对气体混合到光照的间隔时间作了如下实验:
A:阴天,25℃,间隔时间:3分钟内,光照能炸响;3-5分钟,有时能炸响有时不能炸响;5分钟后不能炸响。
B:晴天,25℃,间隔时间:1分钟内,光照能炸响;1-2分钟,有时能炸响有时不能炸响;2分钟后不能炸响。
C:晴天,25℃,气体混合后置于教坛下的暗处,间隔时间1小时,仍能炸响。
D:晴天,25℃,气体混合后立即用黑色塑料袋(不能太薄)包裹好,间隔时间24小时仍能炸响。
由此得出,气体混合后到光照的所谓“间隔时间”问题,实际上是日光对混合气体的影响问题,其实质是日光照射使混合气体逐渐化合,导致容器内氢氯气体纯度降低,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鉴于如此,实验时应采取相应对策,尽量减少日光影响,就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这一点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措施。如果实验前要精确地测出当时当地的日光强度,就像监测水库里的水位是否达到警界线一样,这样做既麻烦也不必要,实际上只要掌握了一些经验准则便可灵活驾驭这间隔时间了。
条件二,要有很强的光源照射,光照操作正确。由于这是一个由光量子引发的链式反应,需要有一定强度的光源照射才能进行。有资料表明,氢气氯气光化反应所吸收的光为波长400nm~436nm的紫色光(南开大学编《物理化学》61年8月),但实际上却是用紫外线辐射引发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紫外线的光能大,例如,波长为200nm的紫外线它的爱因斯坦值为598.41千焦·摩[-1],强烈的紫外线能促使氯分子解离为自由原子。镁带的燃烧可产生很强的紫外线,可用作引发光源,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是燃烧镁,可取约5cm长的镁条,擦去表面氧化物,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后迅速移近混合气体容器约3~5cm处,片刻即能爆炸。有时为了增强光照强度,可同时点燃二根镁条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如无镁条,可用1份镁粉,2份氯酸钾(研细),轻拌匀(勿共研),制成闪光粉,实验时取蚕豆大体积闪光粉,用棉花包着放在铁片上,接近混合气体约3cm处,滴上2滴酒精点燃即可。
二、反应装置研究
氢氯混合气体的光化反应可采用的装置很多,形形式式,多种多样。尽管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种:
1.以A图为代表,这种装置由制氯、制氢和混合气体反应管三部分构成,实验操作为首先制氯气,然后光照并同时放出氢气,便可产生爆炸,成功率颇高。但装置麻烦,且操作时排出氢量要符合爆炸极限,多了会把过多氯气排掉而使实验失败,因此,操作要讲究技巧。
2.以B图为代表,这种装置由制氯、制氢兼混合气体反应管两部分构成,其操作:①制氯气使反应管充满;②从反应管中滴入2滴较浓盐酸制H[,2],并排掉部分氯气而形成混合气体;③光照。这种装置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成C图,但要先收集氯气,然后按②③操作。这种装置由于在氯气中又制氢气,同样存在着控制氢量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制得的氢气太多。这也可以凭现象来控制,当往反应管中加入小量盐酸后,立即产生气泡,直至使原来呈黄绿色变浅后即为混合气体,这时光照就能爆炸,光照宜早些,若气体的浅黄绿色都
消失了再去光照就太迟了。这种装置简便,但操作时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就要讲究技巧和经验。
3.以D图代表,这种装置把制氢、制氯、收集、混合及反应都集于一支玻璃管内,高
度简练,且通过电解法产生混合气体,无论在纯度、比例还是混合方面气体质量较高。但电解制气费时,为防止氯气跟碱性电解液的反应要选择理想的电解液,在电解过程中要解决好电解液的排放问题,这些都是使用本装置必须面对的问题。
4.如书上方法,用集气瓶分别收集氢气、氯气再混合;或在一个集气瓶里收集两种气体,避光待用(此法改用试管收集更好)。
以上各种装置,各有优缺点,选用或设计时应以教育性、科学性、实验效果、效率为原则,从这一点出发,本人推崇课本的做法及装置。因为它原理鲜明,装置简练,特别是各种气体:氢气、氯气及其混合前后,引爆后的氯化氢都可供观察、比较,混合过程直观,操作简便,这些优点都是其余装置不能比拟的,可谓返璞归真。但实验对混合气体要求高,引爆前混合气体存放时间长,受日光影响大,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本人认为,只要掌握好下列几个环节,按书做要取得实验成功是不难的。
1.氯气的制取与收集。氯气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制取,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如果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实验有时不能炸响,究其原因,乃氯气纯度问题。本人试验过,在各环节不变情况下只改用前一种方法制氯气,实验往往都能成功。这是因为其反应快、气流大,容易把空气排净,且不含氯化氢,故得氯气纯度较高。氯气(氢气)无须干燥,因含有少量水蒸气有利于氯分子的离解。
2.混合。两种气体的集气瓶口对接,抽出玻片上下颠倒必须在三次以上,且每次要留有一定时间让气体流动,这样混合才均匀。
3.混合后的处理。为减少日光的影响,两种气体混合后要尽快引爆,如需保留随后实验用的混合气体,要及早做好封闭尤其是避光工作。
4.光照。如上所述,有个安全问题应注意。用试管保存混合气体时应塞上胶塞,其密闭效果好,而作光照引爆时,就必须改换上塑料片,以防炸破试管(甚至破碎严重!)而发生危险。用集气瓶实验时也要把玻片换成塑料片,避免伤人,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