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现状、度量及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度量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需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76(2012)04-0018-07
始于2007年夏天的全球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破坏力之大、波及面之广都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措施大都是短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体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才是长远之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增长提升了我国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是长期推行国家干预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结果(张平、王宏淼,2010),经济结构失衡正在逐步扩大(项俊波,2008),尤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构矛盾凸显,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重大。众多学者纷纷提出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James Adams,2009;张礼卿,2009;马凯,2009;巴曙松,2010)。2008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攻方向,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可以看出,我国政策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克服短期困难,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需求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来看,需求结构失衡是经济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以往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需求结构的调整正在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需求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其调整的难度是最大的,具有长期性,而且需要其他结构调整的密切配合。本文将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的现状、失衡程度的度量、判断失衡的标准,以及如何调整需求结构的失衡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为解决我国面临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提供决策思路和具体建议。
二、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现状
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内需是指国家内部产生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又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外需是指国家外部产生的需求,也就是出口①,即:
总需求=内需+外需=消费+投资+出口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就是需求结构失衡,根据总需求的构成,本文把需求结构的失衡主要分为内需与外需的失衡、消费与投资的失衡、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失衡。
(一)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的失衡
我国内外需失衡的表象就是国内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日益加大,而内需却相对不足。1978年我国的出口额仅为167.6亿元,1994年时突破10000亿元,自2001年加入WTO后更是突飞猛进,2008年达到100394.9亿元。1990年到2007年间外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呈整体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25.79%;内需总量虽然从1990年的18837.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329990.3亿元,但1978年到2007年内需比重却呈整体下降趋势,从84.12%下降到72.18%(见图1)。
图1:我国内需占总需求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图2: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率呈整体上升趋势,而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见图2)。相对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的更快,投资率②由1990年的36.4%上升到2008年的42.6%,投资需求占内需的比重从1990年的35.82%上升到2008年的45.62%;消费率③由1990年的62.5%下降到2008年的48.4%(见图2),消费需求占内需的比重从1990年的64.18%下降到2008年的54.38%(见图3)。
(三)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失衡
2009年我国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为121129.9亿元和44396.9亿元,分别为1988年的15.4倍和22.5倍,从1988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9%和16%。可见,政府消费的增长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从1988年到2009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期间有两次大的下降,一次是1988年到1994年,一次是1995年到2001年(见图4),而政府消费占消费比重的变化正好与居民消费占消费比重的变化恰恰相反。
图3:我国消费需求占内需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图4: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三、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度量及分析
(一)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度量
在构建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时,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如何确定结构失衡程度,判断标准是什么;第二,如何将各失衡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各失衡指标的权重如何确定。在这两个问题上,可以参考项俊波(2008)在构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时的方法。
项俊波(2008)把经济结构失衡分为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及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然后选取若干指标来度量结构失衡,对经济结构失衡每一指标采用的是五等分法,把指标值分成5个区间,分别对应1分、2分、3分、4分和5分,分别代表正常、轻度失衡、中度失衡、重度失衡和潜在危机,评分越高,失衡程度越高。例如,当消费率≥60%时,处于正常范围,赋值为1分;当消费率为[57%,60%)时,为轻度失衡,赋值为2分;当消费率为[54%,57%)时,为中度失衡,赋值为3分;当消费率为[50%,54%)时,为重度失衡,赋值为4分;当消费率<50%时,即处于潜在危机当中,赋值为5分。所有指标赋值完毕后,将所有的指标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总体的失衡指数。
在构建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时,这一方法需要做进一步改进,其原因:一是缺失连续性。例如,当消费率≥60%时,赋值为1,当消费率为[57%,60%)时,赋值为2,那么,当消费率分别为59%和60%时,虽然只差了1%,但是赋值却分别为2分和1分,差了1分,没能体现数据之间的连续性。二是将所有指标进行简单平均不能很好地刻画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将所有的指标全部简单平均,也就是说各指标之间的权重是一样的,这会使得构建的指数出现较大的误差。例如,内外需的失衡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失衡的权重不可能一样,因为我国的总需求远超过消费需求。此外,也有学者在构造失衡指数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或主成分分析法(PCA)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我们认为忽略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仅从数学和统计学的特征考虑数据的内在关系也是不可取的。
本文在项俊波(2008)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思路如下:首先计算我国及俄罗斯等10国④需求结构的各结构指标值,并计算俄罗斯等10国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均衡值;然后以均衡值为中心,设定一个浮动区间,各结构指标与这一浮动区间的差的绝对值即表示各指标的失衡程度;最后,根据各结构指标体现的经济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最终得到需求结构失衡指数。具体如下:
2.不考虑权重的结构失衡指数。衡量结构是否失衡,一般采用标准结构对比法,即按理论、经验值或国际对比值作为参照的标准结构。本文采用国际对比的方法,即把我国的各结构指标值减去俄罗斯等10国各结构指标的平均值,然后取绝对值。当结构不处于失衡状态时,存在一个合理区间,我们设定在平均值上下2%作为波动区间,即合理区间的范围为4%,因此,可将我国需求结构的各结构失衡指数表示为:
据此,可计算出我国不考虑权重的各结构失衡指数,详见表3。
3.考虑权重的结构失衡指数。为把各结构失衡的指数加权成一个更加精确的指数,需要确定各结构的权重。在确定各结构的权重时,应充分考虑各结构背后所体现的经济量,以各结构所体现的经济量占所有结构所体现的经济量的比重作为各结构的权重。
(1)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
(2)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
(二)对中国需求结构失衡指数的分析
通过观察构造的中国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我们发现:
1.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从表4可以看出,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历年均超过40%,2004年以来,一度超过45%;其次为内部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历年均处于34%-36%之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小,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仅为18%。
2.从不考虑权重的失衡指数来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根据表3测度的失衡指数来看,内外需的失衡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失衡并不是需求结构主要的失衡,消费和投资的失衡才是主要的失衡。虽然加入WTO之后内外需失衡加剧,但消费和投资失衡依然是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始终构成失衡的60%⑤以上,甚至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的三年,消费和投资失衡构成需求结构失衡的90%以上。
3.从考虑权重构建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来看,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仍旧构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且需求结构出现过两次大的失衡高峰期,第一次是1993年前后,第二次是2000年以来(见图5)。究其原因:一是因为1993年处于“八五”期间,“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累计达到63808亿元,年均增速为36.9%,而且政府消费也从1990年的2639.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8378.5亿元,从而致使在1993年出现第一次失衡高峰。二是因为2000年开始进入“十五”时期,“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361.7亿元,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12.4%,年均增长速度为20.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2006年开始进入“十一五”时期,“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次迅速扩大,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达到836977.3亿元,为“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2.83倍;另外,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额更是突飞猛进,2001年为22024.4亿元,2008年就达到100394.9亿元,出口贸易增长迅速。⑥以上原因致使第二次高峰的出现。
图5:中国需求结构失衡指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从我国需求结构的内外需、消费投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内外需失衡的表象就是国内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日益加大,而内需却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率呈整体上升趋势,而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2009年我国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为121129.9亿元和44396.9亿元,分别为1988年的15.4倍和22.5倍,从1988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9%和16%,政府消费的增长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从1988年到2009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
2.从内外需、消费与投资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失衡等三大失衡入手构建我国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自1988年到2008年间,从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来看,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历年均超过40%;从不考虑权重的失衡指数来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从考虑权重构建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来看,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仍旧构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且需求结构出现过两次大的失衡高峰期,第一次是1993年前后,第二次是2000年以来。
为此,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文结论提出需求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二)政策建议
1.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尤其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额突飞猛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外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内需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内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相对较低。所以,扩大内需势在必行。而需求结构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相对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所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很有必要。应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在消费需求中的比例,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例,提高内需在总需求中的比例,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相对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迅速,投资率由1990年的36.4%上升到2008年的42.6%,投资需求占内需的比重从1990年的35.82%上升到2008年的45.62%,而且与其他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对比发现,我国的投资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低等、中低等、中等及高等收入国家的投资率水平。在如此高的投资率下,优化投资结构就显得特别重要。应合理安排扩大投资和经常性支出的关系,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通过科技专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支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增长,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我国出口额增长迅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出口产品层次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工贸易虽然是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收入,但是加工贸易对税收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却不大。我国应着力提高一般贸易、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的比重,在稳定出口规模的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
4.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虽然我国GDP总量较大,2008年已经排名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收入较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为2010美元、2410美元和2940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487美元、7990美元和8613美元,世界排名仅为第129位、第132位和第127位。⑦低水平的人均收入会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才会积极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5.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0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在所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而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使大量收入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凯恩斯收入假说可以知道,随着收入的增加,无论是边际消费倾向还是平均消费倾向均会下降。1990年到2009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0.422下降到0.301,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0.847下降到0.714,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0.852下降到0.775。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使得消费水平较低,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会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6.建立更加多元化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保障在促进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所以,建立多元化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很有必要。应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⑧
①由于支出法核算的GDP包含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江小涓(2010)认为应该用消费和投资表示内需,以净出口表示外需。
②投资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另一部分是存货增加。
③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无论是消费率还是投资率,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的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均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
④这10个国家选择的标准是既要包括发达国家,也要包括发展中大国,还要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国家选定为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韩国、埃及、巴西、墨西哥及印度等10国。
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分析报告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⑦这三年的国家和地区数分别为209个、209个和210个。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华网,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