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重要思想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最重要的就是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及其精神实质。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一个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仅只是这三句话,也不是这三句话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本质概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命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只是三句话,是因为它是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内容。虽然提出“三个代表”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它贯穿于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以它为名称的崭新理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三年来的伟大实践,加深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十六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十三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并把这十条基本经验和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表述,而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之所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命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因为“三个代表”是这一新的理论成果中最核心、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理论的名称与理论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一定等同。理论名称涵盖的内容既可以大于理论本身包括的内容,又可以小于理论本身包括的内容。前者就邓小平理论来说,这一理论的名称是对其形成作出卓越贡献的邓小平同志的名字来命名的,理论名称涵盖的内容大于理论本身包括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一生的思想、观点、主张显然多于他所创立这一理论的全部内容。后者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新的理论成果而言,理论名称涵盖的内容小于理论本身包括的内容。仅限于“三个代表”三句话的表述来看,还没有包括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创新成果。这种对理论命名的形式,类似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命名。它们也都不是以其创始人贝塔朗菲、申农和维纳的名字来命名,而是根据其自身最核心、最本质、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来确定的。由于“三个代表”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的最核心、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因而用它来命名,更加突出这一崭新的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本质内容,同样是恰到好处的。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看一个理论是否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要着眼于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看它有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其思想基础或贯串于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二是有没有一个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三是有没有围绕着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作为其思想基础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它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串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发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重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这个基本问题,从而创立了这一新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质内容就在于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的发展,决定于理论满足实践的需要。我们党在理论上能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已经胜利地完成前一个历史任务。而要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在当代中国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基本问题又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道路的问题;其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领导核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主题,后者是关键。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但也发生过曲折和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而又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需要深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和建设气势恢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最根本的是理论上不能停顿。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迫切需要我们党以创新的理论思维正确把握历史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加快自身发展。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同时发展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邓小平理论还没有充分回答或没有来得及回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阶段。
例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上取得了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将它概括为“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他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着重回答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将解放思想纳入其中,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强调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着重回答的是如何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又加上了“与时俱进”,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与时俱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他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与时代共进,着重回答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程度问题,更加完整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又如,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着力研究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方面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中涉及到了党的建设问题,并把它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嘱托,抓住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决定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的高度,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从整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新飞跃。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从十六个方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完整地揭示出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现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实现的新发展,是立党和执政兴国相统一的崭新理论,为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划时代的理论武器。
三、深入学习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要学习运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更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取决于我们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有的同志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观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理解。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理论认识上肤浅和片面性所造成的,缺乏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自身的内在联系,真正掌握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精神实质,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努力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掌握一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内在结构,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熟记乃至背诵多少个理论观点,而在于能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于每一个理论观点的理解,不仅要结合历史经验和它同其他理论观点的联系来理解,而且要认识到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特定位置和特定作用,不能把这一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观点看成是平列并重的观点系列。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在理论学习和应用中出现主观主义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的。我们要把《纲要》作为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著作。同时,要结合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和十三届四全会以来的中央重要文献,全面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其本身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精神实质,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