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会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会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财会制度运行了两年,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递延资产”科目过于“模糊”。
递延资产是指企业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其中规定开办费自投产营业之日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摊销,这一规定比较“模糊”,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掌握其“度”。“不短于五年”是指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在当前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的情况下,会计核算难以“定量”,为“书记成本”、“厂长利润”大开绿灯,使企业会计核算失真加剧,潜亏增加。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办费摊销期过长,只有下项,没有上项,会计核算上有的按6—10年摊销,有的按6—15年摊销,五花八门,标准不一;二是有的企业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全部计入“递延资产”,再根据企业损益情况,少摊或不摊;三是有的企业将费用、成本计入“递延资产”科目,并根据当期的经营状况进行“适度”处理,“递延资产”科目成为“书记成本”、“厂长利润”的调节器。这些问题既有会计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
2.“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仍是赤字。会计制度改革后,企业从费用中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4%作为职工福利基金,税后利润分配时计提的公益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一旦职工集体福利设施购建完成后,应将公益金转入一般盈余公积。实践证明,随着医疗、药品价格的上扬,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很难保持“收支平衡”,不少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出现超支,而新制度又没有规定超支的解决办法,所以“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仍是“赤字”。
3.新制度与老观念、老办法。尽管新制度已运行了两年,不少企业虽然按“两则”、“两制”作帐、出报表,但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些部门用老观念、传统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制度,仍用老一套办法来进行管理,使企业会计管理出现混乱状况。如对资金的管理,就没有制定相应的办法,仍没有走出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误区,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和上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会计人员的本身素质不高,对新制度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还不够,一些财会人员“以不变应万变”,仍按老的一套管理办法来处理会计事项,提供会计信息;二是领导者素质不高,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仍按老的制度来决策,要求会计人员按老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使新财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其名,无其实”,形同虚设。
5.配套改革有待完善。新的财会制度运行后,与之配套的其他法规、法律,即财税、金融、审计等相关领域的改革没有相应跟上,而且,新的财会制度与其他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矛盾,搞好配套改革已成为新财会制度运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技术方法亟待改进。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总体水平还不高,会计核算的技术方法,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电算化普及率不高,特别是县及县以下企业中问题更加突出,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两用人才少,这给新财会制度的有效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新的财会制度的实施,要求会计管理更加严密、规范,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及时,从而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因此,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作量相应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技术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对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全面普及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新财会制度贯彻实施过程中的重点推广项目。
二、现实的思考
新财会制度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深入探讨,妥善解决:
1.提高“递延资产”科目的清晰度。笔者认为“递延资产”的摊销期不宜超过5年, 其原因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状况变化太快、太大,如果一些费用迟迟摊销不完,一旦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无法再摊销,就会成为企业的包袱;二是递延资产一般是一些费用,不是真正的资产,要根据配比原则,确定其摊销期,摊销期越短越好。这样可促使企业轻装上阵,走向市场,不要一边大量增加递延资产,一边向国家财政大量上交所得税,出现“两头拉”的现象。应合理把包袱放到国家与企业两家身上,正确处理国、企两者间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国家财政部门也不要为一时的收支平衡,对企业“两头拉”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加强财政监督,从长计议,促使企业走财务成本良性循环之路;三是递延资产(开办费)的摊销年限不宜超过固定资产的年限,同时递延资产的范围应适当缩小。如大修理费用,对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30%以上的应作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处理,不超过30%的通过“递延资产”处理。
2.消除赤字,实现“应付福利费”的收支平衡。为了消除“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的赤字,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对现行的“应付福利费”的赤字应按照一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允许在税前列支;
(2)允许“应付福利费”的赤字可以由公益金弥补, 公益金的使用,应首先弥补职工福利费的不足,再安排集体福利设施的购建。
(3)适当提高职工福利费的提取比例, 将原来的14%提高至18%,同时相应缩小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将原来在福利费中列支的高温费、独生子女费直接在费用中列支;
(4)逐步推行由人寿保险公司统筹医疗费, 人寿保险公司收取的统筹医疗费允许在费用中列支;
(5 )加强内部管理,严把医药费审批关。一般情况下可实行医药费包干使用,随工资表发放的办法,从而杜绝小病大养和医院乱开补药的现象发生。
3.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理财观念。继续学习新的财会制度,加深理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再度发生。要强化现代理财观念,要根据新的财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制度。一是要突破传统的会计概念,从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转向预测、计划、考核、分析、参与决策、过程控制方面来,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研究企业竞争中的各种因素和竞争形式,分析经济情况,核算经济效益,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化决策献计献策,将会计管理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要从轻开源、重节流的守财型向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的理财型转变,按照新的财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抓住机遇,开辟财源,精心理财,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会计队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是很好的,他们忠于职守,精打细算,为保护国家财产,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他们的业务素质与经济形势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培训工作特别是学历教育刻不容缓。1993年,会计人员学习新财会制度的培训结束之后,领导者阶层的学习仍是死角。在领导者阶层深入宣传学习新的财会制度应摆到现行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领导者逐步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讲求效益,讲求效益必须抓管理,抓管理必须抓会计,抓会计必须熟悉会计制度”的道理,各级领导要把这种认识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财经管理素质,开阔视野,熟悉和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新路子。
5.完善配套改革措施。中国的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财会制度的深入改革与最终成功,与财税、金融、审计、政府职能、政治体制相关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财会制度的配套改革跟不上,“回潮”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因此,我们要以系统的思想来指导会计改革实践,全方位、多视角地抓好影响会计改革的各项工作,化解各项矛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避免财会制度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摩擦,理顺关系,规范企业行为,抓住改革中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因素,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对各方面精心运筹、科学决策,使之互相衔接配套,以保证新的财会制度的顺利运转。
6.加快实现会计电算化。积极开展计算机知识教育,使广大领导和群众认识到,电子计算机也是一个生产力因素,它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不但可以推动会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会计改革,而且还可以促进会计理论的升华与发展,对新的财会制度也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管理,可以加速管理周期,缩短数据的在途时间,使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会计核算人员从复杂、繁琐、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利于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等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因此,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培养一支既精通会计业务,又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的人才,在近期内可采取以下形式,即:选择精通会计业务的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选择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财会知识;财会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相结合,共同搞好会计电算化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网,培养一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