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与公务员制度改革_新公共管理论文

新公共管理与公务员制度改革_新公共管理论文

新公共管理与文官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官论文,制度改革论文,公共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公共管理: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是与新公共管理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部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锋芒直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直指这一模式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政治-行政两分和官僚制组织。其第一个特征确立了文官的基本身份,即他们是行政官员而不是政治官员,他们从事的是技术性的执行工作。伍德罗·威尔逊在他著名的《行政学研究》中写道,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官制度改革家全力支持的一条真理,即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管理确定任务,但政治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威尔逊引用德国学者的话说,政治是在一些重大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上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有领域,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古德诺用一句经典的话表明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政务官和文官被区分了开来,文官制度的三个原则(即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终身职业)自确立以来一直得到了坚持。

其第二个特征确立了文官行政运作的基本方式。行政运作需要借助一种组织形式,而这一组织形式在马克斯·韦伯看来非官僚制莫属,因为这一组织纯粹的技术上的优越性,使得它在“精密性,速度、明确性、对公文档案的了解、连续性、自由裁量权、统一性、严格的隶属关系、减少摩擦和人力物力开支”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的组织形式。这是一种最理性、能最有效地达成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指出了官僚组织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1)等级结构;(2)分工;(3)记录在案的工作决定;(4)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5)行政人员经过特殊训练,有特殊才能;(6)非人格化管理。韦伯接着对与官僚制组织相连的文官制度做了描述:(1)文官是一种职业,要求有严格规定的训练过程,胜任工作的能力,雇佣必须经过一般和专门的考试。(2)典型的官僚制机构的官僚是由上级任命的,由民众选举产生的官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官僚制机构的官员。(3)官员的职位是终身的,它可以保护官员的独立性,是一种保障。(4)官员拿固定薪水和养老金。(5)等级制为官员设置了一个职业,有一个从高到低的地位。

这两个特征使得传统公共行政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由官僚组成的政府构成了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政府是公共资源唯一的调配者,也是公共产品和服务唯一的提供者。简言之,公共事务由政府一手包办。(2)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有明确的边界,三者各行其是,行政手段通常被用来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3)政府以及公务员的行为属公法管辖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官享有其他部门人员无法享受的特权,比如终身制、公务活动不得受到妨碍和干扰,等等。(4)官僚制组织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从上到下的等级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人员的基本关系和活动准则。奉命办事、服从上级是基本的行为准则。(5)行政运作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按程序和规章制度办事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即便有时与结果不符。比如明知一些政府采购导致浪费也要去做,因为程序做了这样的规定,必须服从。(6)对效率的追求主要通过良好的组织结构获得,公务员忠于职守就是有效率的表现,职务晋升差不多是对公务员唯一的褒奖。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挑战。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1)从国际背景上看,出现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把国家竞争力提上了议程。国家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政府的能力相连的。传统的行政模式缺乏竞争力。(2)从国内背景来看,出现了从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从以往官僚式的、以作为公共产品生产者的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向以服务于作为消费者的公众的管理模式。这样,与传统模式相连的官僚制无疑成了改革的对象。

戴维·奥斯本对官僚制批评道,在官僚体制走过的岁月里,它的确起过重要作用,但在最近20年里,官僚体制已经面临土崩瓦解。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技术革命、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市场的日益分化,从业者受过良好的教育,使得自上而下的垄断专权显得过于老态龙钟,反应迟钝,在变革和创新方面显得无能为力。麦克尔·巴泽雷则指出了官僚制受到挑战的原因。在他看来,政府组织应该是“以用户为驱动”并且应该是服务性的,因而要把公共部门转变成更贴近客户、方便用户、有活力、有价值并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者。在巴泽雷看来,越来越多出现的诸如顾客、质量、服务、价值、创新、授权和灵活性等,表明官僚体制已经不是美国政府官僚中唯一主要的观点和论据了。

新公共管理开创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其取向是企业化和市场化。企业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被运用到行政运作中,如注重结果而不再注重过程;公共服务的提供从原有的政府垄断走向多元提供;等级的运作开始走向网络的运作;企业的用人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被引入,对顾客做出承诺,保证服务的质量,平衡计分卡开始在公共部门运用,等等。所有这些改革,对文官制度有什么含义呢?

改革要提高政府的竞争能力。“政府能力建设是提升公共行政质量的基础保障”,而政府的能力是与文官和文官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文官的素质、能力、道德水准以及文官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的能力,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毫无疑问,文官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然选项。此外,新的管理模式对文官的组成方式、思想方法、行为习惯、运作方式以及文官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随着公共服务外包的推进,文官必须去学习一些有关竞标、合同签订之类的知识。随着寻租空间的扩大,文官必须考虑如何增强抵御外部诱惑、防止被俘的能力,等等。

作为传统模式另一个基础的两分法则呈现了另外一种状况。尽管有很多人甚至认为两分法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在罗伯特·登哈特看来,对两分法有两种理解:一是公共行政由于其与政治过程的关系而独具特色,这种关系要求公共行政更多地关注正义、自由和责任等规范性问题;另一观点认为,在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后,行政执行有赖于与私人企业管理相同的技术和方法。罗伯特·登哈特本人和约翰·纳班丹对此进行了超越。他们认为,公共管理者处在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的连接点上,因而他既不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也不是政治系统中的一个工具。由于这种独特的地位,公共管理者会接受、诠释并影响一些指导公共管理者的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价值。如果一定要说两分,那么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更多的是从流程和技术层面影响文官制度改革的。

二、企业化与市场化:文官制度改革的取向

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鲜明地体现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取向——企业化和市场化,即以最少的代价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这一改革取向可以从组织、运作以及提高文官自身素质等几个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反映出来。围绕组织进行的改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和人员精简。导致精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政府财政状况的拮据,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的政府,精简便成了应有之义。其次,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外包,使政府原有大量的服务提供开始由社会其他组织接手,政府不需要原来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精简势在必行。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文官的精简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联邦政府的公务员就精简了20%。许多经合国家也进行了精简。英国布朗政府在2006年将三个部门的政府人员减少了40500个。精简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减少公共服务职位,比如德国每年减少1-1.5%;二是通过私有化或改变公共机构的身份地位来精简。当一些政府职能通过私有化转到私人部门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公共部门的职位。在精简过程中,西方政府还使用了其他各种削减的方法,如自然减员、志愿离职,重新安置、提早退休和物质激励等。

第二,职业制开始与雇佣制(以职位为基础)合一。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在功绩制基础之上。尽管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因国情不同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就组织系统而言,功绩制一般可以分成雇佣制和职业制两类。在职业制中,文官通过考试进入,竞争者一般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这些人进入后,其在系统内的发展由法律和规则来调整,职业有保障,不受一些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在雇佣制中,组织中的职位是根据所需资格、所需完成任务和工资等级来分类的。文官通常是根据具体的职位招募的,他们的任职取决于这些职位的存在和变化,雇佣是不稳定和没保障的。今天,雇佣制的优点在西方国家受到了更多关注。改革的一个趋势是两者的合一,并更多地向雇佣制靠拢。

第三,职业保障开始受到挑战,终身制逐渐被打破。终身雇佣是文官制度的基本规范之一,改革以来,曾作为公共部门特权的职业保障面临了严峻挑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原有的终身合同正在逐渐被固定期限的合同所取代。在澳大利亚,1997年5月,公务员委员会颁布了合同协议的指导性政策,除15%的老公务员是固定制的,其他均实行合同制,一般公务员一年一签。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联邦政府的合同制官员差不多占了总数的25%。一些国家开始将公开和限期固定的雇佣合同用于高级职位。例如,在新西兰,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在合同的基础上被雇佣。通常主管在固定限期的合同上雇佣,高级管理者在限期灵活的合同上雇佣,大约有23%的高级管理者雇佣的最长期限是五年。这里走得最极端的是美国的佐治亚州。20世纪90年代末,该州立法取消了文官的终身制。到2006年,不再享受终身制的官员在州政府总人数中占了76%。美国很多其他的州后来纷纷效仿。据统计,到2006年,美国50个州中有28个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占了州总数的56%。

第四,公私部门的劳动关系趋于一体化。长期以来,西方很多国家公共与私人部门的劳动关系是不一样的,前者属公法系统管理,享有某些私人部门所没有的特权。比如,经合国家的一个传统是,公共雇员应当由特殊的立法来管理(如文官法等)。改革以来,这一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国家,公共和私人部门在雇佣地位上的差别开始消失。比如,在新西兰,人事方面的立法条款开始同时针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不再有区分。公私部门的雇员受到同等对待。瑞典也有了类似的法。在瑞典,中央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地表示应该有一种同等的一般雇佣条件。原先雇员的雇佣条件由中央政府说了算,改革后则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

第五,市场化改革将官僚机构内的等级关系改变为市场式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英国和新西兰实行的“执行机构”的改革上。这一改革将政治任务和日常的行政和管理任务做一区分,前者由部长掌握,后者由一些自主的机构执行,这样就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做了分离。这些机构根据与发起的部或相关机构确立的合同进行运作。每一这样的执行机构由执行长负责,此人或许是文官,或许根据合同而被雇佣。这样,合同关系取代了原有的等级关系。

运作方面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权管理,增加部门和机构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自由裁量权。文官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式是权力往下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撤销了文官委员会,其职能由三个机构分享。英国在撤切尔政府时期撤销了文官部,将中央政府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下放到直线部门,然后再下放到直线部门的管理者。这一做法的基本设想是通过授权管理者进行管理来提高管理绩效。在上面提到的美国28个开始废除文官终身制的州中,有25个同时将人事管理权下放到了一线的管理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瑞典,中央人事机构对部门人事活动的干预被降到了最低,部门和机构在人事管理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自由裁量权。新西兰政府机构和部门可以自行决定人员录用,不再有统一的标准。瑞典也一样,机构领导人负责其员工的招募、评价和解雇。对他们要雇佣什么人没有任何限制,职位有空缺就在报纸上登广告,所有合格的人在招聘中都被同等对待,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文官制度。

二是结果取向的管理将文官的报酬与绩效联系起来。在改革中,结果取向的管理方式代替了以往以过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与这一做法相连的是在政府部门引入绩效管理系统。这样,绩效就成了文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绩效或结果与工资联系了起来。瑞士和英国执行了一种灵活的支付结构来奖励优秀表现。美国已有不少的州政府开始采用绩效支付的形式来分配工资。早在2000年,已经有64%的州采用了个人绩效奖。日本改变了以往注重资历的做法,使文官的提升和对文官的支付建立在能力和表现上。

三是私有化和公共服务外包改变了政府的运作流程,在原有的等级官僚制结构上,又多了一个平行的组织网络。正如菲利普·库珀指出的,今天的“公共管理者是在垂直的权威模式和平行的协商模式相互交叉的情况下运作的。垂直模式的权威、资源和影响力来自治理核心的宪政过程。平行关系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文官对前者的运作是熟悉的,而对后者是陌生的。运作方式的改变导致了文官行政运作技术和知识的改变,这样,能力问题就被提了出来。文官必须掌握新的运作技术和知识,以进行有效的运作。英国在1999年就制定了中高级文官的能力标准体系。2006年,英国在对文官制度改革进行四次检讨后发现,有四个主题是共通的:提高每个部门领导机构的领导能力;改进部门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有效地回应公众的需求;提高文官的技术和能力。在2012年的《文官制度改革计划》中,英国再次强调了提高文官能力的重要性。文官的培训因而得到了加强,有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供文官选择。

文官制度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发生在伦理道德层面。引发这方面改革的背景是新的公私合伙、外包或公共服务购买等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它们与竞争性的私人部门的关系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腐败。一些被报道的丑闻(从文官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到腐败行为)加剧了公众信心的跌落。文官制度的主要美德在削弱,这使得道德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标准成了公共辩论的重要话题。西方国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的来说,政府运用两种提高公共部门道德的方法。一是“以服从为基础”的道德管理,它强调服从规定的行政程序、控制机制以及有关文官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的规定。二是“以正直、诚实为基础”的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原则和目标之上,依赖强有力的职业社会化来激励以及鼓励良好的行为表现。具体的做法有:

其一,提高文官的道德标准。由于分权以及文官在工作中获得了大量的自由裁量权,权力滥用的状况会增加,而道德标准则是防止滥用公共权力的一种重要制约力量。通常有三种方法用来提高职业道德。一是确立法律框架,许多国家把道德价值纳入了现存的规则体系中,如增加新的修正条款,或进行新的立法。比如,美国在1993年颁布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一些国家则立法增加透明度,如日本和意大利要求高级公务员公布财产。二是通过教育培训等进行职业社会化,丹麦政府向公务员发送道德书籍,日本在2000年实施了《国家公共事业道德法》,对公务员的不良行为确定了严格和公正的程序。三是创造一种雇员尊重道德标准并充分发挥潜力的环境。

其二,更新一些重要的公共服务价值。经合国家在更新过程中,在强调诸如无偏私、正直、法制这样一些传统价值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反映公共管理新的变化(比如日益增长的以结果为取向的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新的价值,如透明度、效率、问责、回应性等。

其三,通过立法来制定行为标准。通常可以把文官的行为模式分成三类:(1)非法行为,即违反刑法的行为。(2)不道德的行为,即违反伦理准则、原则和价值的行为。(3)不恰当的行为,即与常规和通行的实践相悖的行为。这三种行为中,非法行为如接受非法好处、贪污、挪用公共资金等比较容易辨识和处理,不道德和不恰当行为就比较含糊,也不易采取什么措施。几乎所有经合国家在对文官制定行为标准的同时,也对行为准则尤其是对一些涉及潜在利益冲突情况下(如使用正式信息和公共服务、接受礼物与好处、在公共部门外兼职等)的行为准则做了详细说明。比如,英国在1996年为文官确立了道德准则。它建立了一个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公共官员的角色、责任、行为标准以及价值必须符合正直、诚实、无偏私和客观的原则。该准则禁止对议会和公众不敬,禁止滥用权力以及不经授权公布信息。

其四,强调预防。预防可以减少执行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投资。预防的一个举措是职业社会化机制。职业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官通过学习以及价值、道德和行为准则的灌输来提高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职业社会化的主要机制是教育和培训。此外,在一些国家(如美国),政府部门中设有专门的道德官,当文官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相关的伦理道德时,可以向道德官咨询。

三、问题与前景

西方文官制度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企业化市场化取向,文官制度在改革中与私人部门越来越接近。在改革过程中,文官在职业保障、工作条件和地位方面失去了原有的一些特权,但他们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相比则没增加多少。物质待遇缺乏竞争力使得文官的招募以及在政府内留住高素质人才成了一大问题。一些高素质人才离开政府到了私人部门。政府在雇佣人方面正在失去竞争力。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有竞争力的公务员制度应该具有的五个特征(1)以功绩制为基础,政治中立;(2)结构良好、规模恰当、待遇优渥;(3)负责任、专业、不腐败;(4)相对独立、具有回应性和代表性;(5)人员训练有素、功绩取向、相对公开。待遇优渥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分权管理在改进激励和绩效、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方面取得了成绩,但另一方面,分权导致的破碎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官的聚合力和政策的一致性,导致公共部门失去整体性,失去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的统一议程和一种共同的精神。英国后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整体性政府”的概念。

复次,绩效工资以绩效评估为前提,忽略精神因素,有很大局限性。绩效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的确立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标准和程序的设计不仅影响到评估的质量,也涉及到士气问题。此外,由于绩效评估建立在物质刺激和奖金之上,因而忽略了其他的一些激励因素,尤其是精神层面上一些被人珍视的激励因素。经合国家对五个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丹麦、爱尔兰)11个部门管理者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把绩效支付看得比其他(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成就感、承认个人贡献,公平对待等)更有价值。只有1/3的人认为这样的奖励是公平的。这表明,私人部门的一些管理工具在公共部门的运用还存在局限性。

再者,随着职业制向雇佣制靠拢,文官录用中的一些弊端开始出现。职业制文官是根据竞争考试、资格以及测试进入的,它的优点是保证人人平等进入,以及在候选人选择中的无偏私。而在雇佣制系统中,文官录用的基础是面试,各种不同的技术测试,以及对他们与某一具体职位相关的能力和技能的评估。由于采用面试方法,就很难排除在录用过程中的其他考虑,比如党派考虑,尤其是一些重要职位的招募。这样,招募的公正性就受到了损害。

西方文官制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与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联系在一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确立的一些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做法已经被制度化,因此,西方文官制度未来的发展和改革很难摆脱这一基本的取向。以英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在其文官制度中就进行了新公共管理式的改革。“下一步”改革被引入了文官制度,这一改革导致了建立一种基于八项原则的管理风格。这八项原则是:行政单位的分散化;竞争;员工责任个人化;引进绩效评估工具;监视结果;企业化的人事管理;资源分配要节省;为使用者服务。英国在2012年最新颁布的《文官制度改革计划》还是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管理趋势。文官制度改革计划包括的行动要点有:(1)更严格的绩效管理。通过在政府部门建立标准化的胜任力框架来加强绩效管理,执行更严格的评估系统。优秀的绩效将得到承认,差的表现会受到处理。(2)提高能力。由于外包服务的增多,委托代理、签订合同以及数字技术的人才奇缺,因此将首次确立全面的人才制度,以使部门中有才干的人能满足部门的需要。(3)用一种更加统一的方法来开发人才和进行能力建设。(4)采用更多新的提供服务的方法,这些方法将取代以往不是垄断的政府提供就是全面私有化提供的做法。(5)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雇佣条件。每个部门将审视雇佣条件,以指出一个现代的优秀的雇主还能提供的东西。计划要求采取行动来确保员工获得信息技术,提供他们想要得到的培训。(6)决策过程公开,政策制定建立在接触最广泛的外部专家和未来的政策执行者之上。英国首相卡梅伦指出,《文官制度改革计划》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文官系统内的一流人才,确保他们不被一种僵硬的、死气沉沉的系统限制住。这意味着向企业学习最好的东西。当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同于企业运作。但是,最好的企业培育人才、扁平管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文牍、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公共部门可以学习的”。

然而,这一未来的发展如何去克服行政文化和价值问题将是它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新公共管理改革相连的文官制度改革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改革只致力于提高文官制度的效率和能力,但它并没有对文官制度的结构、文化、价值或激励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新公共管理改革产生了有别于传统行政的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使得长期浸淫于等级行政文化中的文官现在必须接受一种建立在技能和绩效基础之上的行政价值,因为新公共管理要求文官——根据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这本著作的说法——成为一个企业家而不再是韦伯式的官僚;一个对顾客更友好而不是埋首案牍的文职人员;更具个性化的人而不是匿名的、非人格化的职能人员。然而,这一转换不是一下子就能跨越的。比如,在德国,传统的行政文化认为文官的工资是发给职位而不是发给绩效的,它不是支付给所做的工作的,而是一种与政府部门联系起来的媒介。工资旨在使人承诺服务于国家。绩效来自于人的责任感,而不是工资。这与以物质刺激为基础的绩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新的管理模式如何保留传统行政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政治中立原则,它意味着公务必须无偏私地进行,公务不是服务于某一政党,而是服务于公民和国家的一般利益。也就是说,中立性意味着文官不能根据服务对象的政治观点、宗教倾向、种族、性别等而有差别地对待)也是值得考虑的。

标签:;  ;  ;  ;  ;  ;  ;  ;  ;  ;  

新公共管理与公务员制度改革_新公共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