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思考论文_郑天宇

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思考论文_郑天宇

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在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今社会,建筑产品无论是在高度、数量,还是在技术含量方面与过去相比都具有明显的提升,这也使得施工管理针对质量、安全等方面展开的工作,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要求。文章首先从定义、辨识依据、方法和依据四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了阐述,接下来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所遵循的思路和流程,最后围绕着施工现场安全应急管理展开了研究,以期能够给施工单位及人员以帮助。

关键词:危险源管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引言: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建筑行业不仅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无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还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施工单位而言,如何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高效,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从源头处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并且科学的分析的方式,保证所制定预防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也才能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1危险源概述

1.1危险源的定义

目前,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危险源的定义如下:危险源是指可能引发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被破坏等情况的原因与状态。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危险源主要指的是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给人员带来伤害的不安全因素。通过上文的叙述能够看出,危险源的定义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存在条件,触发因素和潜在的危险性。

1.2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目前,较为常见的危险源,往往出现在建筑施工现场,导致危险源产生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单位前往施工现场展开的前期勘察工作缺乏系统性与完善性,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活动,因此,想要保证针对危险源所展开预防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工作人员首先应当具备准确识别危险源的能力,在确定危险源范围的基础上,分析导致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制定能够有效预防并控制安全事故的方案[1]。除此之外,还需要将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能够提高施工安全性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完成危险源分类和归纳的相关工作。

1.3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首先是询问与交流。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往往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施工现场可能存在危险源的区域,并以此为依据,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实际存在危险源的位置;其次是对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考察并分析建筑施工现场的方式,确定潜在危险源,需要注意的是,想要保证该项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安全技术知识具有系统并且准确的掌握,还应当明确以保证建筑现场施工安全性为目的,所制定法律法规的内容;接下来是对相关记录进行查阅。查阅内容主要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通过对安全事故进行查询的方式,明确潜在或已经出现的危险源;最后是获取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外部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或是查阅企业文献资料的方式,明确建筑施工现场出现危险源的可能性,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方式,完成识别危险源的有关工作[2]。另外,以安全检查表为依据,完成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所对应安全系统展开的检测工作,同样是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有效方法。

1.4辨识危险源的意义

如果以建筑工程项目的角度为切入点,安全管理的本质应当是预防,换句话说,安全管理指的是通过从源头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方式,降低施工现场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辨识危险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重大危险源加以明确,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完成对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和管理方案进行制定的工作。实践结果表明,这样做不仅强调了事故预防思想具有的主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还在降低危险源可能给建筑工程项目在造价和工期方面带来的影响。

2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

2.1工程概况

本文所讨论工程项目为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对应的土建13标项目,该项目施工总承包方是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整体造价约52900万元。另外,参与方所签订合同表明,施工的起止时间分别是2017年6月和2019年12月,施工内容则可以被概括为轨道交通15号线上的吴中路、古北路和姚虹路所对应车站的主体与围护。位于徐汇区的吴中路,需要建设南北走向、北侧靠近吴中路的地下二层车站。该车站内净规模为20m×170m,标准段所挖基坑的深度为19.3m,北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20.5m,南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20.93m。车站所设出入口的数量为四组,风井数量为两组;位于长宁区的古北路,需要建设南北走向、北侧靠近延安西路的地下三层车站。该车站内净规模为21.7m×160m,标准段所挖基坑的深度为28.28m,北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30.15m,南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29.83m。车站所设出入口的数量同样为四组,风井数量则为三组。另外,在对该车站的1号口进行施工时,工作人员应对纺织集团的地下车库引起重视,2号和4号出入口,均以矩形顶管为依托,达到穿越马路的目标;同样是位于长宁区的姚虹路,需要建设东西走向且位于古羊路路中的地下二层车站,该车站内净规模为20.7m×318m,标准段所挖基坑的深度为16.98m,西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18.46m,东端头井所挖基坑的深度为19.1m。车站所设出入口的数量为三组,风井数量与古北路车站相同,也为三组。

2.2管理思路

上文所提及工程地处中心城区,建设难度大,施工人员如果想要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还需要具备对施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所开展的危险源管理工作,核心为深度调查,也就是说,施工人员应当结合自身具有的施工经验,对施工现场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来确定危险源的性质和类别,并有针对性的选择适用于不同危险源的管理方法及内容,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发现、处理问题的工作,通过控制并转化危险源的方式,保证建筑施工现场所存在危险源能够被彻底消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对危险源类别进行划分时,组合运用等级划分法和POSE因素判定法组合使用,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在完成等级划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POSE因素对所划分等级进行评定,具有强调危险源破坏程度以及该危险源导致破坏的概率的作用,再确定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自然具备一定的经济性[3]。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建筑施工现场展开的危险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尽量将建筑施工现场已经存在或有极大可能出现的危险源,以更加系统并且完整的方式找出;另一方面是尽量保证围绕着危险源性质,关联内容,影响范围,作用机理和解决方式展开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危险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目前,在建筑施工现场展开的危险源管理工作,往往将管理小组的设立作为主要方式,以危险源管理为目的设立的管理小组,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者,技术人员和负责不同施工环节的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制定管理小组的人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危险源的辨别,对人员组织数据进行交换,从根源上管理并控制安全问题等。

2.3管理流程

针对危险源展开的管理工作,其流程主要包括组织体系与操作方式。对组织体系对应的危险源管理而言,工作的侧重点应放在设计组织构成以及设定管理阶段两方面;对操作方式对应的危险源管理而言,工作的侧重点应放在明确不同阶段需要管理的危险源的分类,并围绕着后续分析、转化以及消除环节的展开设计。只有同时开展上述工作,才能保证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所展开危险源管理工作具有科学并且完善的管理流程。需要注意一点,在建筑施工现场负责危险源管理工作的主体往往是管理小组,施工正式开始后,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扩充,保证危险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管理小组充分发挥自身在搜集数据,分析要素,危险源辨识以及制定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的作用。施工结束后,小组成员应及时整理在施工过程中获取的资料数据,并上传至危险源数据库用作补充,完成上述工作后,管理小组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通过对操作管理流程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无论是对哪个辨别过程而言,接到对辨识危险源具有的需求都是第一步,在接到相应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便需要对危险单元进行划分,需要注意一点,划分危险单元的环节,往往是在不确定性危险源的前提下展开的,此时,业务流程就成为了划分的主要依据,如果存在较为模糊的危险源,工作人员则应当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危险单元进行划分的工作[4]。接下来便是危险源的识别,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以更加明确化的方式,对危险源加以呈现,提高围绕着危险源展开的分类工作的科学性。当上述环节告一段落后,工作人员便可以根据上文介绍的方法将危险源分类,为后续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对危险源进行分类的作用,还体现在提高分析其存在条件、触发因素和潜在危险的准确性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导致危险源出现的各项条件进行破坏,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危险源发生的条件、破坏的情况和变化的过程加以控制,如果危险源具有的危害程度并没有因为控制而向低级别进行转化,那么,工作人员就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管控方案;如果危险源具有的危害程度随着控制工作的开展,逐渐向低级别进行转化,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转化措施加以应用,通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危害程度的方式,尽量达到消除危险源的效果。

3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应急管理研究

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施工现场发生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这一特征,也就是说,想要避免由于安全事故的出现,导致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应当在施工前期,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并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这是因为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往往会导致施工现场陷入不可控的局面,无论是对项目本身还是对事故的后续处理而言,上述情况带来的影响都是无法估计的。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完成的工作,就是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对应急管理方案进行制定并完善,想要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组建应急管理小队,还需要配备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用于应急管理的设备,在组建应急管理小队时,施工单位应当将专业性和工作经验作为人员选拔标准,并且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的方式,保证相关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升。一旦在施工现场有安全事故发生,应急管理小队应当及时采取与现场情况相符的应急措施,以针对危险源所制定应急方案的内容为依据,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安全事故给人员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较为常见的应急管理方案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综合预案,其次是专项预案,接下来是现场预案,最后是以事故类型为依据制定的预案,例如坍塌事故预案、天气事故预案、高空坠物预案、触电事故预案以及设备倒塌预案[5]。另外,应急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安全事故发生之后,需要被援助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状况,适用于施工现场情况的应急指挥架构,救援装备与物资,应急管理小队人员在救援方面具有的时效性和专业性,紧急疏散施工现场,社会各界给予的关注和援助,还有以人员和施工现场为切入点,针对安全事故展开的后续处理。对于上文提到的坍塌、高空坠物、触电、设备倒塌等在施工现场发生频率较高的安全事故而言,制定符合事故特点的应急预案,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确定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在对这些安全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做到的,包括及时报警,及时汇报,快速并且正确的处理,全面调查,避免事故再次发生还有继续教育,总而言之,就是以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前提,使损失降到最低。

结论:通过对上文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围绕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情况展开的研究,核心内容为预防,实践结果表明,只有以预防为主,才能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综合治理。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想要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提在于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性,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施工现场潜在或已经出现的危险源,保证施工顺利、高效开展,对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德尧.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8(01):179-180.

[2]张亮.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03):150-151.

[3]马海伟.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探讨[J].四川建材,2016,42(06):184-185.

[4]周江东.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6):186-187.

[5]濮方煜.危险源辨识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14,34(03):298-300.

论文作者:郑天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基于危险源管理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思考论文_郑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