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论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与要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要义论文,概念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人口迅速转变带来的各种人口后果陆续显现,未来人口形势的变化也比以往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讨论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均衡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笔者在此对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及其要义做一个初步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1 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及涵义
笔者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人口均衡发展。从狭义角度,人口均衡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各要素及其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使人口的再生产、质量、结构和分布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广义的人口均衡发展不仅包括了狭义人口均衡发展的全部涵义,而且扩展到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笔者对人口均衡发展概念的定义如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使人口的再生产、质量、结构和分布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关系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
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人口均衡发展的核心,也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人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口变化即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也受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人口变化之间互为因果,任何一个时点上的人口状态都是过去人口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未来人口变化的前提。因此,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人口再生产的均衡(或者均衡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从人口自然增长角度看,有两种均衡状态:一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均衡,即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在这种再生产模式中,人类是凭借生育力抗衡死亡力,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因此这种均衡是一种自然均衡,也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二是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的均衡,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当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启动后,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均衡状态被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人口转变随之开始。人口转变实际上就是人口自然增长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与传统再生产类型的性质不同,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一种社会均衡,即人类凭借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力量使人口自然增长达到一种高级的均衡状态。
在人口所有的变量当中,死亡力(或者死亡率)是最基本的变量。健康和长寿是人类的追求,也是人类的普适价值,降低死亡率是一种刚性需求。换言之,人类不会用提高死亡率的办法来平衡其他人口变量。所以,死亡率水平是人口均衡发展的自然基准,是调节其他人口变量的基准。与死亡率相比,生育率是一个更具弹性的变量,也是调控人口变化的重要杠杆。虽然在人类历史上,生育率水平的高低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相联系的,但是,从本质上讲,生育率的高低并不具有先进或落后的意涵。换言之,生育率可以有两个调节方向:一是激励高生育率,二是鼓励低生育率。例如,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因人口压力而鼓励国民降低生育率,而另一些国家则因“低生育陷阱”而面临高度老龄化和人口缩减的危机而鼓励国民生育。所以,生育率是调节人口均衡发展最主要的人口杠杆。在人口系统中,存在着“均衡生育率”,当某一生育率水平使人口再生产达到某种均衡状态时(比如稳定人口或静止人口,或者适度人口),该生育水平就是均衡生育率。从人口长期均衡角度看,均衡生育率水平应该是围绕着更替水平波动。
人口自然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人口的性别结构(特别是出生性别比)一般是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并且主要是生物学规律的支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是一种异常现象。与性别结构相比,人口年龄结构相对更不稳定,并且与人口再生产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既决定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及其变化,同时也影响着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水平及其变化。什么是均衡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否可以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对此,笔者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不敢妄下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是从人口均衡再生产角度分析,比如稳定人口和静止人口状态下的人口年龄结构;二是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分析,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因此,与人口均衡再生产相比,人口年龄结构均衡的标准和均衡人口年龄结构形成机制都更为复杂,也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
人口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均衡,即人口的规模、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这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也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落脚点。在现代社会,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均衡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人口均衡发展的程度是以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的,即人口规模的适度、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合理,等等,都是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第二,人口均衡发展的是高度动态的,这源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口均衡发展关系中包括了三大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变量具有“惰性”,它们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变化的周期也更长。但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变量则非常活跃,并且往往引起其他两个系统要素的变化。由于社会经济系统要素的活跃,从而使三个系统的均衡关系具有动态性。当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时,都会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也会改变人口均衡点。因此,人口均衡发展的不仅具有长期性,而且具有动态性。
2 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与手段
根据上述人口均衡发展概念的定义和基本涵义,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有两条基本的路径。一条路径是通过调控人口变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前者是“人口手段”,后者是社会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如前所述,相对于人口变量(“惰性”变量)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人类发展要素是更为活跃和能动的因素,这就给我们对人口均衡状态的调制提供了空间和手段。例如,当不能即时阻遏人口老龄化趋势时,我们仍可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力量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从而避免和化解年龄结构失衡带来的危机。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口手段,如提高生育率,也可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降低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但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能应对现时的危机和问题。另一个例子是人口分布,在一定的地域内,除了土地和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不可移动外,人类社会的各个要素都是可以移动的。一般而言,人口总是因社会经济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而迁移和流动的,或者说,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引致性变化。人口均衡分布的涵义是指人口与生产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在空间布局上相协调。这种协调性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并使不同区域的人口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和平等的社会福利,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在我国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的状态下,实现人口均衡分布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人口迁移和流动,另一条是改善资源分配的格局。与人口的自然增长均衡相比,人口的分布均衡应该是一个更容易实现的过程,或则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笔者认为,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人口手段、社会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中,后两个手段更为重要。一方面,社会经济手段和学科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来促进狭义的人口均衡发展,换言之,人口手段也是以社会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可以直接调节人口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之间的关系,促进广义的人口均衡发展。此外,这三种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彼此协调,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统一的合力。
3 结语
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但是,人口均衡发展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实践上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和挑战。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即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只要我们尊重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尊重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规划人口发展,就可以更快、更早地实现人口均衡型社会。
当代的中国人口发展不仅背负着过去的历史之重,也开启着未来的历史之门。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重要的不是我们走得有多快,而是选对了道路,迈出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