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湖四海到五洲四海——江阴乡镇企业走向世界探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乡镇企业论文,五湖论文,四海到五洲四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乡镇企业在江阴广袤的土地上异军突起,并以非凡的魄力迅速发展壮大;80年代末以来,具有强烈开放意识的江阴“老乡”紧紧抓住新的机遇,抢先一步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驰骋“五湖四海”到角逐“五洲四海”,实现了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异军突起。
统计表明,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江阴乡镇工业占1%,而出口创汇占3%,走在全国前列;全市28个镇,镇镇外贸供货总值超亿元;全市累计兴办乡镇合资企业877家,境外企业21家,成为江阴经济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前不久,江阴市被农业部、外经贸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市)”称号。
江阴乡镇企业创造的神奇令人瞩目。外地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更是十分关注。
江阴乡镇企业何以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
奥秘之一:弱在企业强在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江阴乡镇企业曾以“船小好调头”和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日益融为一体,江阴“老乡”深刻领悟到:市场不同情弱者。面对国内外大市场的狂风巨浪,小企业难成大气候,必须不失时机地提高企业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90年代初,江阴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发展与提高并重,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方针,全市以发展规模经济为突破口,五年组建乡镇企业集团68家,其中国家级集团27家,名列全国首位。这些以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的集团生机勃勃,“阳光”、“双良”、“澄星”等八家企业集团规模实力已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在农业部今年评选的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中,江阴占了54家。市长袁静波形象地用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的关系来比喻这些企业:他们个数只占全市乡镇企业的4.2%,但实现销售收入、外贸供货总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市的41%、40%和62%,这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
江阴名牌吸引海外名牌。江苏双良集团创业时只有七间平房,9300元资金。创始人缪双大这位富有远见的农民企业家,带领大家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一跃成为中国十大机械杰出企业。“双良”的脱颖而出,先后被日本三洋、三菱重工以及美国约克公司“相中”。经过全方位的市场考察,今年10月,“双良”挑选了享有“世界制冷大王”美称的美国特灵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携手投资8000多万美元,办成国内最大的生产中央空调的企业。美方还主动提出双良商标及溴化锂技术作价150万美元入股,今后生产的溴冷机打上“双良——特灵”商标。
类似“双良”这样的企业,在江阴乡镇工业中已不鲜见。市经贸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全市乡镇三资企业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45个,超500万美元的49个。其中日本丸红、荷兰DSM、瑞典阿法拉伐等30家海外大公司、大财团落户江阴,使许多乡镇企业从国内领先的水平迅速向国际一流水平攀登。在最近评选出的“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中,江阴就有江阴澄发化工有限公司等六家三资企业入选。
当前江阴乡镇企业外向发展又呈现出新趋势。以企业集团为龙头,一些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投资滚动开发,兴建外商投资工业园村,产生了“办成一个,引来一串,覆盖一片”的联动效应。目前,欧洲工业园、日本工业园、美加工业园、马来西亚工业园和韩国工业村都在建设之中。
奥秘之二:败也商品成也商品
江阴“老乡”在实践中认识到,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商品的竞争,没有打得响的名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就没有主动权,这对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乡镇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正如丽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元所说:靠落后技术装备,生产落后的产品,永远创不出名牌、走不出国门。
乡镇企业创办初期,由于产品单一,行业雷同,内耗严重,王德元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当时,他带领父老乡亲相继办起服装绣品、羊毛衫厂等10多家企业。然而,当一个企业办得成功,产品好销时,别的企业就竞相模仿,企业效益随之下降,搞到最后大家都吃不好饭。80年代末,他发誓要搞“别人模仿不了的产品”,打出名牌,后来他费尽周折与港商共同投资,引进“飞利浦”、“卡西欧”两条世界一流的电脑生产流水线,办起了全国乡镇企业第一家笔记本型电脑厂,现在产品已销往国内外。
创名牌必须以科技进步来支撑。江阴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先引进技术,在技术档次上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两年间,全市共引进3000多台(套)国际先进设备,使乡镇企业先进装备拥有量在固定资产总量比重中占30%,有些已超过50%。记者来到江苏阳光集团,看到集团大厦上挂着这样一幅标语:“立足高起点,引进高科技,发展高精尖,创出高效益。”阳光人就是这样做的。三年来累计投入三亿多元,引进世界90年代一流设备,生产一流产品,阳光牌精纺呢绒系列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最畅销国产名牌商品”称号,100支全毛高级华达呢最近又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精纺呢绒“唯尔佳”杯一等奖,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而且远销世界各地。创名牌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短短九年时间,“阳光”已由昔日一家镇办小厂,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五亿多元、年产量1000万米的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今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利税两亿元,再次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同时,江阴市十分注重培植出口产品骨干企业,加快开发国际市场适销的新品,抢占外贸市场制高点,江苏澄星磷化工集团可谓一个典型。1992年看到磷酸氢钙出口前景好,总经理李兴响亮地提出:“不在国内争市场,要到国外求发展。”加大投入,适时开发出七个磷酸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中东等20个国家和地区,不仅结束了我国无散装磷酸出口的历史,而且出口创汇连续三年居全国同行之首,今年预计超2000多万美元,成为我国磷化工产品的一个出口基地。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江阴市实施的32个工业重点项目中,有12个是新产品出口项目,投资额占总额的70%。目前,全市乡镇企业生产近400种出口创汇产品,形成了皮革、服装、化工、机械等20多种年出口创汇超亿元的拳头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初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农副产品与纺织品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机械、化工、电子产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奥秘之三:缺的是人才,靠的是人才
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阴乡镇企业产值已达上百亿元,但同期企业干部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有万把人。不少有识之士为之疾呼:依靠农民办企业,到江阴这种水平快碰顶了。
农民的素质必须提高!面对新的一轮大发展,面对国际经济大循环,江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接轨先接人才,投资先投智力的发展思路。全市乡镇企业在敞开大门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加速培养提高本地人才作为重中之重,锻造一支宏大的熟悉外向型经济业务的人才队伍。市镇领导带头参加外语补习、外经外贸业务培训。各级紧密结合实际兴办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学校。申港镇办起了全国第一所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培养出大批外向型经济人才,被农民亲昵地称为“咱们的黄埔军校”。办学的经验和成果受到了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好评。从1992年至今,全市已派出各类专业人员2566名到国外学习、培训。
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学习,江阴“老乡”素质提高,登高望远。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们充满自信,跨出国门,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展身手。
曹明芳,这位刚及“知天命”之年的江南汉子,80年代初在江苏省第一个创办了乡镇合资企业,现在独家为桑塔纳轿车配套生产保险杠,生产的系列高级旅行箱包100%销往西欧。这家仅400人的企业,去年实现利税5200多万元,人均12万元,名列全市前茅。
张赛龙,一个地道的农民企业家,把目标定在创世界一流水平上。1992年在无锡地区率先到马来西亚创办中马化学工业国际有限公司,当年开业,当年收回全部投资。并通过这个“窗口”引进一亿多元,再回家乡兴办江阴龙马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压轮胎硫化机等四大系列产品,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黄华,人称江阴的“外交部长”。懂得日、英两国语言,熟悉国际贸易法则。他领导的富昌集团,在国内办成七家合资企业后,没有满足,又在香港和汉堡等地开设贸易窗口,他的足迹遍及21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产品99%出口,公司生产长年满负荷,用国际通行的L-C信用证结算非常有保证。
外向人才的不断涌现,使老外开始到乡镇企业借人才。今年9月,有一条新闻引人注目:江阴第六服装厂中层干部陈建明和李桂珍,被美国联泰国际集团公司聘为中级管理人才,任职三年。同时该厂八名技术人员也被选中,跨出国门赚“洋”钱。这表明,江阴“老乡”固有的形象正在改变,江阴对外劳务输出已开始由体力型逐步转向智能型。
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谁就能掌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动权。金秋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江阴举行的“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研讨会”上,来自北京的50多位经济学家、理论专家一致认为:江阴乡镇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企业规模在变大,产品科技含量在升高,发展的空间在扩展,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化已具有坚定的基础,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日子里,江阴“老乡”将以新的竞争优势驰骋在广阔的国际市场,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