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效应分析论文_张翔飞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效应分析论文_张翔飞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搞好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效应分析,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国家采取了严格的红线保护政策,对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进行了区分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土地利用的方式、方法和面积等不断发生变化,掌握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了解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对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卫星航拍随机选定区域,对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原因;探究;卫星图斑

本次研究,以郑州市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为对象,该市位于东经112°12′--114°14′,北纬34°16′--34°58′,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大致分人畜农业生产阶段、人工机械合作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在结合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图及航拍图片与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实地调查结果,分析农业用地变化的效应,目的就是摸清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的变化,探讨研究其发展趋势,为制定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数据信息。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调查方法

1.1区域概况

郑州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处在伏牛山脉和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土壤分褐土和潮土2个土类。其中,以潮化褐土亚类的分布最为广泛,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91.3%,主要分为条带状和群聚状2大地形,土壤质地以壤质土为主,占农业用地的91.4%;该地段的地理位置、土壤、水、气、光等条件,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由于开垦较久,开垦率较高,自然植被几乎绝迹,大面积为栽培作物,植被率达90%,对促进土壤发育,肥力积累,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该地段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40年间,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总面积逐渐减少,农作物主要品种由粮棉结构演变为粮、菜、果多元化混合结构,主要农作物小麦产量从1979年的150公斤/亩,到2019年超过500公斤/亩;家庭农场和种地大户增多,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经营方式正在向集约规模化经营转变。

1.2调查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二是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提供的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与发展概况,了解具体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动态;三是实地查看。

2、农业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2.1结构变化

从郑州市农业区划报告资料来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5年主要的土地利用结构,以种植粮棉为主;后来的15年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与葡萄为主;最近10年除了小麦、玉米、葡萄等,增加了设施蔬菜、核桃、槡茶、黄金梨等。

2.2农作物产量的变化

从了解的信息来看,农作物的产量变化趋势,有的适宜栽培,产量逐年增加;比如,小麦。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时,亩产较低;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栽培技术的推广,粮食亩产从原来的几百斤增加到亩产千斤以上。粮食产量的变化,不同程度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具体变化的原因:一是化肥、农药的应用;开始化肥主要是磷肥、碳铵;农药以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为主;后来化肥普及应用进口二铵、尿素等,农药开始应用灭草集一扫光等;最近10年,化肥品种呈现多样化,以配方肥为主,农药的逐渐取消了剧毒农药,品种呈现多样化。二是耕作方式的变化。土地承包到户后,农作物的耕种开始实现机械化,期间15年小麦开始应用人工和机械共同完成的收割方式,最近10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全面的机械化;三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主要以一家一户的经营为主,2010年后,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中的大户不断涌现;四是灌溉方式的变化。主要从承包地初期的大水漫灌,逐步过渡到节水灌溉模式,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基本普及。

3、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

3.1政策引导促进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农作物的产量决定着收入的高低,尤其是棉花作为经济作物,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粮棉结构较为稳定;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的发放,刺激了农民种植优质粮的积极性。1998年后,随着粮食购销推向市场,粮价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不断加重,人们普遍调整种植结构,开始栽培果树,蔬菜等扩大收入。2010年后随着中央三农文件的引导,土地流转率逐年增加,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断涌现。

3.2、市场和生态需求引导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

随着粮食市场供应饱和与产量增加,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越来越明显,比如,调查区域的小县,2018年粮食总产达到21.05万吨,粮价同比下降0.08%,1979年—199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由114元提高到750元,1994年为1318元,同比增长75.7%;1995年增幅为48.7%;1996年增幅为43.4%;1997年为4.1%;1998年开始下降,2018年农民来自农业人均纯收入为负数,计算人工费用,耕种1亩地,赔钱100元左右。由于生态环保的政策需求,在财政补贴的条件下,土地休耕和退耕还林的面积逐年增加。农业土地的结构、面积、经营方式、耕作技术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比较严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进行了街道硬化、人畜饮水安全、厕所改造和人居环境优化等,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随便排放仍然存在,雨天街道积水严重,晴天到处尘土飞扬。

3.3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经济与生态效应

随着城镇的扩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城镇生活小区的增加,农作物栽培面积逐年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普及应用,对土地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有的地方在推广秸杆还田的过程中,有的农作物的病菌得到传播。总体来看,农业用地的肥力增加了,氮磷钾的单位面积含量与家庭承包前,农业土地养分含量的比较,普遍大幅度提高。管灌、微灌、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瓶颈,打破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区域正在实施农业综合改革的新举措,利用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农业用的规划和高效利用,对田间道路普遍进行硬化,做到“一路两沟四行数”的标准,积极推广生态林、储备林项目,用足用活政策资金,确保农业用地与生态保护,使农业用地变化的积极效应显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农业用地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利益驱使等可能使土地利用的面积、结构和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总的来看,在国家基本农田红线保护的框架下,基本农田的面积,随经多次调整规划,总面积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近年来,随着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增多,加上农民承包地的确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正朝着股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用地的利用率,更加接近了农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使农村农业政策的落实更加活跃,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设备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总之,农业土地的变化形式是表象,其本质是经济效益的转变,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益,会对农业用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态度,经济利益保证,有提高生态效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大气污染,让农民更幸福、更健康是农业用地变化的归宿。

论文作者:张翔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效应分析论文_张翔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