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引导学生提高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精心设计备课、优化课堂教学一节课能否上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备课设计的状况如何。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发现自己业务上的缺陷与不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繁体。通过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心理需求等;备教材,深度钻研教材,对教材和资料的查阅,准确把握教材;备方法,预设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利于主动地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第一次上《我和你》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犯了很多老师上课的通病,急于到处查找资料,可以说对《我和你》的定位完全来源于资料,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教材和教参,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以至于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也说明了课前备课设计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体验、培养审美心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在听了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的动机,我问学生,你听了这句,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可能说出紧张、不安、威严、严厉。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不论是哪种回答,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进一步正确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在我第二次上《我和你》时,为了吸引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以感受、体验体育盛会音乐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聆听、观赏、歌唱、探究等音乐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感受音乐的美。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为辅助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创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热情,让学生自主地走进音乐的世界。
4、渗透游戏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游戏是音乐教育学中学生最容易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把音乐游戏运用到教学中,把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游戏教学,简单、适用性强、参与面广,形势多样,可师生共同设计、共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具有音高的指挥动作”,是“音乐的体操、不花钱的乐器。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对于一味地教唱音阶,就变得轻松得多了。同样,在一次性纸杯这个游戏中,我用两种颜色的纸杯,让学生自己选择两种音色相近的乐器,代表不同颜色的纸杯,并将纸杯随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节奏型,学生再进行敲打练习,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概念有促进作用。这些不同的游戏形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大但组合、变化,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给人以真,艺术给人以美,人文给人以善。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力量才有意义。坚持人文引领,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发展学生的人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生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2]朱世明.在新课程的推动中成长[J].中国音乐教育.1996 (3)[3]魏巧灵.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中国音乐教育.2005 (7)
论文作者:陈小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课论文; 教材论文; 纸杯论文; 给人以论文; 人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