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鲤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2000
【摘 要】目的:研究社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护理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实施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方式,对比2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72.5%),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且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社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与当前人民群众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具有密切关系[1]。无论是糖尿病的预防,还是糖尿病治疗,均需要改变人民群众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2]。因此,针对社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十分重要,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治疗及保健相关知识,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护理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与参照组(n=40)。其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最小年龄37周岁,最大年龄84周岁,中位年龄(65.3±10.7)周岁。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最短1年,最长21年,中位病程时间(10.8±5.4)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采用发放健康手册及宣传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操作措施如下: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建立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计划,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①用药指导:酌患者血糖情况、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为患者设计与其身体情况及疾病情况相一致的治疗方式[3]。②饮食指导:根据患者当前饮食习惯及偏好、家庭成员情况进行分析,在患者认可的基础之上,制定个体化家庭保健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降低高糖、高淀粉、高盐、油腻的食物,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等健康食品。③运动指导: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及个人运动习惯,为患者提供运动相关建议,每星期之上进行4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运动强度酌患者心肺功能情况予以调整[4]。④心理指导:在日常沟通和交流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予以评估,及时发现患者当前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并对其予以宽慰和干预,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1.3观察指标
干预后6个月指导患者于院外进行随访,测量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生化指标。采用院制《患者护理满意度量表》加以调查,满分为15分,其中,12至15分为优、7至12分为良、0至7分为差。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2型糖尿病护理满意度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性较高(P<0.05),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糖尿病生化指标数据,两者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参照组(见表1)。
表1:2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一般在家庭之中,因此,其家庭治疗情况是保障血糖控制效果的关键部分。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十分必要,能够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认知水平,以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对此,笔者认为,社区医疗结构需进一步予以改进和优化,可建立糖尿病家庭护理管理小组,该小组由内分泌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构成,每个小组内包括1名医师、2名护理人员及10至15名2型糖尿病患者[5]。由医师及护理人员通过阅读研究病案、体检及面对面约谈等形式充分了解患者各项情况,其中包括患者身高、体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过往病史、药物过敏史、饮食习惯及偏好、运动情况、教育背景、家庭构成、主要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用药情况、业余爱好、性格特点等等[6]。医护人员针对上述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形成书面化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档案中着重阐述患者发病原因、病情发展情况、并发症、其他慢性病、治疗依从性、保健常识知晓程度等内容,根据上述内容为糖尿病患者制定针对化的教育方案,从而逐步提高患者家庭保健水平,也能够对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有所改善。另外,在实施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之中,需要患者与家属的共同参与,因此,中心可以邀请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之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患者和家属介绍个体化家庭护理的必要性,并提升其糖尿病知识掌握水平,从而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尤其针对部分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家属是患者家庭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家属进行宣教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是保障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72.5%),数据显示,采用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血糖相关生化指标得以有效控制,且有助于拉近医患关系,因此,该模式在社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7):198-198.
[2]李吉明,钱国强,杨铁骊,等.微信干预在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7,23(35).
[3]王晓娟,伍建容,罗万红,等.探讨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糖脂代谢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19).
[4]赵文霞,孙静,沈凌霞.个体化与量化饮食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7(5).
[5]王清玉.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36-37.
[6]夏丽娟.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5):163-164.
论文作者:陈雪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患者论文; 个体化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糖尿病论文; 家庭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论文;